正在閱讀
作品在哪裡?就是那張桌子!

作品在哪裡?就是那張桌子!

「啵…啵啵啵……啵啵」走進這個月的台北索卡藝術中心,首先讓人無法忽略…
「啵…啵啵啵……啵啵」走進這個月的台北索卡藝術中心,首先讓人無法忽略的是,滿地氣泡布被踩踏的聲響不絕於耳。在一貫的展覽空間裡,除了作品之外的物件似乎往往被大家視而不見。諸如:氣泡布用來保護作品、桌子用來擺放作品,它們都與作品息息相關卻不曾被正視。這一次,索卡讓它們反客為主,「複述分化」一展透過四位年輕藝術家各異的手法,將過去為了展覽所特別訂製的桌子再次蛻變與重生,而能夠理直氣壯地存在,畫廊空間也成為年輕藝術家展現活力與創意的場域。
林葆靈的《Under the Table》巧妙運用了「under the table」可被解讀為有些事情在暗地操作、不宜公開的意思。所謂「檯面下的事」,當然就要鑽到桌子底下才看得著,在觀者彎下身、躺下來才得以窺見應是空無一物的桌下,一片以夜光膠材繪製的風景竟是如此奇幻炫目;見不得光的桌子底部竟是這件作品唯一清晰可辨的形體,多重寓意令人玩味。
裴靈的《小鎮II》,猶如藝術家自我夢想的實現。
而桌子到了裴靈手上,被大動作地翻轉、裁切與拼組。她截短桌腳、裝了輪子、接上電燈,從而打造一個安穩的國度。《小鎮I》、《小鎮II》一幢幢如積木般的小屋,傍著湖泊周圍散置而形成印象中既定的聚落型態,恬靜而踏實。作品充滿藝術家手作的痕跡確鑿,逐步建構出心目中的理想藍圖,微型的景觀縮影是無限遼闊的心境投射。
《風的記憶》是曾雍甯首度採裝置手法的創作,物件之間流轉著無聲的對話。
以細密線條著稱的曾雍甯這次則拋下了筆,《風的記憶》將以往平面作品可見的自然元素轉為具體,碩大的花卉種子、縮化的山石與扁平的海面以不同樣貌浮出檯面,物件尺寸在看似失衡的比例下,彼此交流對話;另一件《白色的印》,則是將在墨水用盡就應當被拋棄的原子筆重新賦予利用價值,作為作品的主要材料與桌子一起再次成為主角被注視,兩件作品皆呈現出精練簡潔的秩序感。
《What a Wonderful World》探討真實與擬像的思辨,引起現場觀者與賴威宇(右一)熱烈討論。
《What a Wonderful World》,如此充滿希望與溫暖的老歌,耳熟能詳到近似浮濫,每個人必然會哼上幾段旋律。在賴威宇於桌面繪製的黑白琴鍵上,鋼琴家煞有介事地依照樂譜按出這部世界名曲的旋律,然而悠揚的琴聲未現,只隱約聽見手指點擊桌面的沉悶單音;偽裝的鋼琴、確切的彈奏,虛實真假相互拉扯與傾軋,一首探討殘缺與完美的辯證,轟隆隆地直衝耳膜。
面對這次的挑戰,藝術家們在不同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創作脈絡,運用桌子的量體模組,採用立體化、影像化等表現手法。嘗試全新素材也探索自己的界限,更提供給觀者各種可能的觀看方式與思考面向;若認為他們意在實驗、衝撞又何妨?複述分化,說的就是翻轉藝術、顛覆視角那回事。
楊椀茹 (Yang, Wan-Ju)( 159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