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思泉湧,兩個月創百餘幅小品
愛藝成痴的個性,思考創作已成日常習慣,兩個月的假期裡,83歲的江賢二,寶刀未老,完成了百餘幅作品,藝思之𣈱,效率之高令人咋舌。藝術是從人開始,來自年歲閱歷的累增,讓一切回歸初心,江賢二有了更精準的應對,化繁為簡,適度的剪裁,讓創作更順遂與俐落。
趕在展覧開幕前夕,再次走訪位於臺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希望去發現更多的不一樣,果然,看到更多的豐盈,整個園區越來越向像件超級尺寸的藝術品。公益平台董事長嚴長壽正在為科技公司訪團作簡報,加入聆聽,發現長年的浸淫,他不只熟諳行政管理,對江賢二藝術也可以琅琅上口,介紹起園區生動詳實、鉅細靡遺。 聞聲趕來的藝術家江賢二,始終熱情洋溢,他以迎接老朋友的方式引領參觀,逐一現場解說作品與創意的前世今生,饒富趣味。

明門廣場,立體雕塑爭輝
筑弘亭會館是該園區特色,作為接待駐村藝術家與貴賓,精緻典雅的空間設置,完全是五星級規格,入住者在好山好水中,更能咀嚼東海岸的靜謐祥和。入會所小坐,品嚐可口小點,賓至如歸。令人最感欣慰的是,園區的硬體建設逐一就緒開放使用,從恭源接待中心、信義館、勤誠館(含冥想空間、靜池)、承翰館、筑弘亭會館,都能各司其職,發揮預期功效。
在明門廣場上,放置著三件開園以來的雕塑作品:《虛與實》、展現祖孫緣的《Paul & Henry 》,以及《牧神的午後25-01》都成為人氣焦點,入園參觀者也樂於穿梭拍照打卡。周圍景觀在園藝專家的用心整理下,透過植栽選擇搭配整體環境,不但井然有序,而且綠意盎然,葉盛花美,展現昂揚生命力,和著太平洋的潮起潮落,美不勝收。
來到恭源接待中心,是訪賓進園區的第一個落腳點,訊息提供外,也展示許多出版品與衍生性商品,讓江賢二藝術之豐與園區之美,隨著訪客的足跡與口碑,懿名遠播。硬體就緒,接下來就看策展的功力,該園區網羅不少俊彥專才,從國際知名策展人南條史生(Fumio Nanjo)、到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前館長李梅齡⋯等,為新開張的園區,端出精彩展品,讓藝術與建築,相互輝映。

「江賢二藝術園區」於今年三月完工啟用時,開幕展覽「光、美與淨化」,展期從2025年3月15日至10月12日,策展人正是園區榮譽館長南條史生,他以國際視野及高度,爬梳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光影與精神性內涵,受到高度肯定。在乘勝追擊的策略下,第二檔推出的「光之花園&歐洲隨筆」展覽,展期從2025年10月25日到明年8月底,由園區榮譽館長李梅齡擔綱策劃,該展以江賢二今夏赴法國巴黎與葡萄牙里斯本的所見所聞與所感。果然從臺東、巴黎、里斯本⋯⋯,全新系列作品,再次把江賢二的藝術能量,向上、向前推升,締造新評價。
江賢二早年在巴黎、紐約落腳,旅居海外30年,低調埋首創作,並不怎麼被外界熟知,尤其,在巴黎,還為了開發心中的光,他採取封窗創作,讓自己關在畫室中,與孤獨為伍。直到1998年因父親生命,返台盡孝思,接觸了萬華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他驚訝於鼎盛的香火,看著閃爍燭光、信眾的虔誠善良,讓他內中有了在地之光,於是創作了「百年廟」系列,果然讓他和臺灣土地貼合,也一砲而紅,廣受肯定與收藏。

江賢二原先對於歐洲教堂與修道院情有獨鍾,滿溢著感動。當他把那些精神靈感,帶入臺灣在地宮廟,改寫了他歷經半世紀的聖俗印象,也重新定義臺灣,找回家鄉的記憶與大愛。為了覓尋更寬闊的創作空間,喜歡蔚藍海景的江賢二,延著東海岸向南探尋,從宜蘭、花蓮,一直到臺東金樽,於是於2008年購地搭建工作室後,便定居臺東。
回到依山傍水的大自然懷抱中,江賢二被帶進巧奪天工的繽紛世界,卸下生活的壓力,重新建立生活的內容,也詮釋「孤獨」的定義,而蓄積一甲子的藝術潛質破繭而出,讓他的創作生涯漸入佳境。早年孤獨個性、對灰黑色彩的偏好,或者認爲冷冽極簡才是藝術,如今隨著美術館園區打造計劃成型、逐步就緒,也伴隨年歲增長,處理捨與得上更坦盪自在,江賢二的藝術創作,就像脫韁野馬以全速奔馳向前。

當工地廢料、閒置建材與殘礫片瓦,在經過江賢二的思考與巧手後,逐一成為了作品,將傳統的天地、比例與肌里拋之腦後,上下左右都不再是拘束,媒材隨性、創意隨緣,也沒有畫廊代理的規範壓力、不問市場買賣的流行或品味趨勢。他反賓為主成為藝術的定義者,在實驗與實踐中勇往直前,創思俯拾皆是、藝術無所不在,江賢二彷彿成為藝術王國國王。
李梅齡策展,再現專業高度
有了開幕以來的實戰經驗,第二檔展覽「光之花園 & 歐洲隨筆」可見策展團隊更駕輕就熟,把江賢二奔放自在的心情,透過展覽佈局流露無遺,不管是舊瓶新酒,還是新創意的重新打造,他都信手拈來、藝趣橫生。從事專業創作逾甲子的江賢二能量豐沛,其實他的日常生活非常規律,每天清晨四、五點就起床簡單梳洗,接著先打開音響,讓音樂之父巴哈(Bach,1685-1750)無伴奏鋼琴曲傾瀉,其中理性的結構美,強調每個調性都有獨特的可能性,江賢二便從中尋找一天的靈感與動能源頭。

除了冲泡晨間第一杯濃咖啡,幫助集中注意力;他接著也會巡視園區一圈,那是便是晨間漫步運動,也是上工之前的體能熱身。進了畫室再打開音響,不同的心情與創作,他選擇不同的作曲家作品——德布西、孟德爾頌、甚至馬勒,音樂緩緩響起開啓他一天的思維,站在作品前駐足凝思尋找切入點,然後聚精會神,日復一日守著油彩、守著夢想。
大自然、回憶與音樂延伸,是當前江賢二創意來源的三大寶庫。83年的生命歷程,從臺灣出發,走入歐洲、美洲,又在鄉土呼喚中回到臺灣。從臺北市郊,再循著藍天浪濤聲,找到臺東金樽的綠地藍海,伴隨著大自然生生不息,他的創作也源源不絕。
大自然、回憶與音樂延伸
「回憶」,對走過千山萬水、歷經喪母之痛的江賢二而言,已與孤獨緊緊相繫,成為一種難以癒合的暗影。那些被塵封的記憶、那顆渴望母愛而久久未曾安息的心,最終都化為他創作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彷彿母親自天上遺留給他的愛,從未真正離去。「音樂」,也是陪伴江賢二平淡日常、撐住孤獨歲月的支柱,不管是巴哈、孟德爾頌(Mendelssohn)、德布西(Debussy)、馬勒(Mahler)或荀白克(Schönberg),都扮演江賢二的精神導師,許多作品都與音樂相關。而江賢二雖定居東臺灣,有時候也會飛回臺北國家音樂廳,向音樂才子取經。日前委內瑞拉指揮家杜達美(Dudamel)率領洛杉磯愛樂樂團(LA PHIL)詮釋馬勒的《第二號復活交響曲》就讓江賢二感動不已。近期,他也迷上當代爵士樂的活潑熱情,為江賢二返老還童再加注新活力。

第一展廳「引光入畫」
開幕營運大半年的「江賢二藝術園區」,融合自然、藝術與建築的特色,依山傍水、花木扶疏,已成藝文饕客的最愛之一,前景可期。進入園區的第一展廳,取名「信義館」,其實是江賢二的舊畫室改建,可以看到他正在進行的作品外,也能聞到顏料散發的氣味,繬面和地板防水帆布的斑駁色彩,見證了靈感湧動的第一現場。以「引光入畫」作為該展廳主題,展出「無言歌」系列與「爵士/金樽」系列,還有幅已逝企業家陳鳳文(1951-2022)回捐的《百年廟00-07》,該作完成於2000年,回捐園區後成為永久典藏。

其實,「無言歌」系列創作於1989年,是江賢二人生最早一件作品,緣起於德國浪費主義作曲家孟德爾頌的鋼琴獨奏曲《無言歌》,他在日夜安靜聆賞之餘深受感動,便把音符轉譯為抽象繪畫,在單色基底上以不規則的幾何造形,進行進行韻律性的排列與配置,營造出一種空靈、無言的美感。琴韻幽幽、思緒飛揚,江賢二再以紅磚土色為底,更添在地風味,讓人懷舊玩味不已。

「爵士/金樽」系列是去(2024)年創作的作品,當時園區開幕在即,各項工程如火如荼進行。江賢二創思湧動,但無法專注於創作大型作品,便改以麥克筆、紙張、簡單油彩創作,隨興而簡練的筆觸,讓日常中俯拾皆是的景物與靈思躍然紙上,成為多彩多姿的系列小品,妙不可言喻。
該館訴說著江賢二對藝術無止境的探索歷程,有別於年輕時期對美的執著、過度的鑽掘與打磨。八旬高齡的他放下了自己的嚴苛,畢竟長年累積的經驗與體悟,足以讓他持續揮灑,任由靈感自然湧現。作品因而在無招之招下,映照出更多的內在愈發通透、簡潔有力。
第二展廳「流光之歌」
第二展廳「勤誠館」展覽主題為「流光之歌」,展出作品除了舊作《海的聲音》外,都是2025年新作,包括:《牧神的午後》、《光之花園》以及《歐洲隨筆》。江賢二的每一道筆觸、色彩與架構,都承載著生命歷程。他把豐沛能量傾注於光與色的交響中,而隨著年歲增長,他的創作越加隨心所欲,形式純粹而充滿生命力。
近期重新詮釋光彩下的臺東、巴黎與里斯本,無論是舊地重遊,或者新景入眼都能輕快地抓住其中躍動的美感。2025年初夏,江賢二首次到里斯本短居,宜人的氣候與舒適的生活氛圍,讓他獲得難得的放鬆,同時也激發了無數靈感。速寫般的隨筆,捕捉了地方的光與空氣,也凸顯江賢二的藝術創作和所處環境的連結。尤其和摯愛家人享受寧靜的里斯本,含飴弄孫之趣,也喚醒他的圓滿幸福感,心中有愛、作品有情。

「光之花園」系列大膽探索色與光的變化,色彩承襲自「比西里岸之夢」系列,但更為飽和與凝聚,展現前所未見的形象語彙,也凸顯江暨二日益自由、單純而充滿能量的創作方向。江賢二的藝術從極簡出發,揉合生命經驗與對藝術的極致追求,作品蘊含人文溫度。他曾說:「經過60年的創作歷程,想表達的方向還是一樣的。迄今持續以自由心境拓展藝術邊界,創作已成為自然本能的表達與思想抒發。」「光之花園」系列真的很特殊,例如:有幅寶藍粉綠雙連作《光之花園 編號25-70》,江賢二的解讀是「天空很藍,風很輕,願你的明天比今天更美好。」,讓人在賞畫之餘會心一笑,彷彿爺爺Paul,正在與金孫Henry對話。
《光之花園 編號25-80》,則是油彩與複合媒材的深藍色大作品,作品上的重彩很吸睛,上頭的油彩管、筆刷、鐵筒和絲線通通可以入畫,讓人在畫作前尋寶,有些以拼貼附黏、有些則以線繩垂掛。在彩布之前自由自在,充分表露江賢二談笑用兵的智慧,與童心童趣的風采。

第三展覽廳:光的追尋
第三展覽廳取名「承翰館」,展覽主題為「光的追尋」,顧名思義地滿溢精神性元素,也落實江賢二不變的信念:「藝術可以淨化人心」。對江賢二而言,「創作」始終秉持著初心、抒發心靈,在時空變遷的稜鏡中透出,歷練時因為追求崇高、超我,所擠壓出來的光。救贖自己、也救贖周圍被感動的人。
而儘管自己從小喜歡藝術,在師大美術系時便展露頭角,屢獲師長肯定;創作於1964年的《尋》(search)與《茫》(Lost)都是早熟佳作,吐露悠悠之心。然而藝術之路終究坎坷,江賢二還是很猶豫自己是否走得下去。直到了畫出「巴黎聖母院」系列,他才肯定了自己,覺得可以走藝術之路,有資格當專業畫家。回首前塵,在該展廳中可以看到創作於1982年的《巴黎聖母院》、《遠方之死》,甚或1993至1994年的《淨化之夜》都是當年力作,黑色重彩中鏗鏘有力,直逼靈魂深處。

從《13.5坪》到30倍實體建築
江賢二對立體創作的興趣也由來已久,2007年他運用東和鋼鐵贊助的鋼材創作了「13.5坪」系列鋼雕作品。該件《13.5坪》鋼雕作品,成為「江賢二藝術園區」的「接待中心」和「第三展覽廳」建築的原型。也足見美國哈佛GSD MArchII 畢業才子林友寒(Michael Lin)建築師的功力與謙卑之心,他心繫著成就江賢二的藝術風華,而非他自己。
2019年藝術園區開始建造時,從模板拆下的廢棄鐵絲,江賢二想起大學時期的作品《尋》、《茫》的空洞、滿佈釘痕與縫線的畫面,象徵著無力與掙扎。事隔半個多世紀,他將那些印象轉化為《金樽/淨化之夜》的立體裝置,搭配馬勒(Gustav Mahler)《第五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慢板樂章),彷佛回到江賢二創作的起點與初心。

同情、愛、和平、希望
「對永恆的冥想」系列則蘊含江賢二對人性本質與生命的探問。藝術園區開幕前,江賢二特別創作《對永恆的冥想 24-07》,作品以模板取代畫布,畫面上的文字與展覽廳耐候鋼外牆上的金屬字相呼應。同情(Compassion)、愛(Love)、和平(Peace)與希望(Hope)歷歷在目,不只是冥想,更是意志力與行動的結晶。
無獨有偶,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釀災,許多災民身陷困境中,江賢二也感同身受,及時創作了巨作《對永恆的冥想 25-01,為花蓮923而作》,傳達對花蓮923風災的關懷,以及對人類行為與氣候變遷關聯的反思。走過人間沈浮跌宕,江賢二不會說出人定勝天的話語,反而是在逆來順受下的斯多葛主義(Stoicism)中搭建廣袤信念,懷抱同情、愛、和平與希望,才是人類真正幸福的依靠,展現藝術家悲天憫人的真性情。

無調性作曲家荀白克的知名曲目《昇華之夜》曾啟發了許多人,江賢二拾荀白克智慧與靈感,而發展出「淨化之夜」系列,成了江賢二持續一生的創作主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再回頭思索咀嚼一下,創作該系列作品,精神意義深遠。例如,2017年有感於好友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1950-2017)的驟逝,江賢二在畫面上畫出放射狀的線條,線條沒有交集,也沒有終結,彷彿是光、是方向,是匯聚,也是消散。
吳清友是江賢二返台創作《百年廟系列》的知遇貴人,因為吳清友的洞察、誠品畫廊的推廣,該系列推升了江賢二的藝術高度及在華人社會的知名度。臺東「池上藝術館」正舉辦「相遇、相知、相惜-吳清友先生紀念展」,其中一展區,呈現吳清友的藝術家朋友,江賢二的《百年廟》大畫,成為繽紛友誼的見證,也是甜密的道別。
「冥想空間」中的永恆靈光
而在「勤誠館」與「信義館」之間,有一處「冥想空間」,收集了江賢二歷年的小畫作,接近60幅,有如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拉圖雷特修道院(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湧現的聖光,也像柏林猶太博物館(Jüdisches Museum Berlin)從屋頂穿射出來的光亮,聖潔澄澈,讓沉浸斗室的民眾,能感受那份永恆靈光、生生不息。

光之花園 & 歐洲隨筆
展期|2025/10/25至2026/08/31
地點|江賢二藝術園區(臺東縣東河鄉金樽132-2號,週三至週一 [週二休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