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舉槌在即,2025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重磅拍品總盤點

舉槌在即,2025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重磅拍品總盤點

佳士得(Christie’s)將於9月26、27日在亞洲總部The Henderson舉辦「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系列拍賣,為香港秋季拍賣揭開序幕。本季持續匯聚東西方重要藝術板塊,拍品陣容從印象派到現代、再到當代巨匠,跨越地域與時間的交流既見證藝術史的宏大脈絡,也呼應亞洲市場對國際經典名作的熱切追尋。

佳士得(Christie’s)將於9月26、27日在亞洲總部The Henderson舉辦「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系列拍賣,為香港秋季拍賣揭開序幕。本季持續匯聚東西方重要藝術板塊,拍品陣容從印象派到現代、再到當代巨匠,跨越地域與時間的交流既見證藝術史的宏大脈絡,也呼應亞洲市場對國際經典名作的熱切追尋。

佳士得香港亞洲總部The Henderson「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系列拍賣預展一景。(佳士得提供)

晚間拍賣亮點精選

本季以畢卡索(Pablo Picasso)創作於1944年的鉅作《女子半身像》(Buste de femme)領銜即將於9月26日舉槌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畫中主角為風格前衛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攝影師兼畢卡索在二戰時期的情人及繆斯朵拉.瑪爾(Dora Maar),她頭戴極富特色的帽飾,以標誌性的深邃眼眸直視觀者。瑪爾啟發了畢卡索豐富而多產的藝術生涯中許多精采絕倫的肖像作品,包括:現藏於倫敦泰特美術館的名作《哭泣的女人》(Femme en pleurs)。二戰期間,畢卡索居住於巴黎的工作室,即使戰火肆虐仍然全力投入創作。他繪製的一系列瑪爾肖像堪稱這段期間最震懾人心的代表。《女子半身像》繪於1944年3月,正值德國對巴黎的佔領進入尾聲之際,畫作流露出憂慮與憧憬、焦慮與樂觀交織的複雜情感。此作為睽違拍場逾25年之後再度亮相,更為近年拍賣市場上尺幅最大、畫面最精湛的瑪爾肖像之一。

畢卡索,《女子半身像》,油彩 畫布,80.8 × 65 cm,1944。估價:HKD 86,000,000-106,000,000。(佳士得提供)

除此之外,同場另有一幅畢卡索的人物肖像,是藝術家晚年以妻子賈桂琳(Jacqueline Roque)為主角的作品《斜倚在靠墊上的裸女》(Nu assis appuyé sur des coussins)。此作在人物的造型上明確表現出她深邃的杏眼、雕塑般的眉型、清晰的顴骨與濃密的黑髮——這些特徵成為畢卡索在此時期的繪畫核心元素。再者,透過濃烈色彩、自由筆觸與奔放想像展現女性身體的豐盈質感,亦流露出繪畫本身的自由律動。而斜臥裸女此一主題為經典的繪畫題材,也令人聯想到歷代名家,如:提香(Titian)和維拉斯奎茲(Velázquez)的作品,以及安格爾(Ingres)和德拉克羅瓦(Delacroix)筆下的宮女。《斜倚在靠墊上的裸女》創作於1964年12月,便由畢卡索珍藏至其辭世,其後由遺產管理機構延續保存,足見此作在藝術家心中的特殊性。

畢卡索,《斜倚在靠墊上的裸女》,油彩 畫布,54 × 73 cm,1964。估價:HKD 20,000,000-30,000,000。(佳士得提供)

延伸閱讀趙無極狂草鉅作《17.3.63》首現拍場,領銜九月香港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同為本季焦點之作,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創作於1988年、長達兩公尺的雙聯屏《桌上言歡》(Table with Conversation),正值藝術生涯的又一個巔峰時期;同年,他的回顧展於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開幕,隨後巡迴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與泰特美術館。延續今年四月於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舉行盛大霍克尼回顧展引發的熱潮,此作再次引導觀者踏入多重視角的迷人空間,將室內景物與抽象的戶外風景交織在一起。

這種充滿動態的視覺觀念,早已貫穿霍克尼在1980年代的各種實驗;傾斜的桌子與多面花瓶呼應立體派的破碎結構,強烈的彩色垂直線條則與馬蒂斯晚期的剪紙對話。《桌上言歡》綜合了藝術家對攝影拼貼的發現、中國卷軸美學的啟發以及對現代大師的致敬,同時也預示了他接下來十年走向益發抽象的發展。

大衛.霍克尼,《桌上言歡》,油彩 兩幅畫布,整體 91.5 × 213.5 cm,1988。估價:HKD 40,000,000-60,000,000。(佳士得提供)

現代藝術的重磅作品以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繪於1885年的《午後光影下吉維尼的春天》(Printemps à Giverny, effet d’après-midi)作為代表。此作以清新詩意的筆觸呈現吉維尼春日風情的果樹綿延之景,粉黃交錯的花朵為畫面注入清新生氣。莫內於1883年春天舉家遷居吉維尼,周邊的草原、白楊林、果園與塞納河蜿蜒的支流等景致,成為藝術家往後四十年藝術創作的主要靈感源泉。在這段多產的歲月中,莫內逐漸實踐其藝術生涯的創作方法:以系列作品描繪同一景觀在不同時刻與季節中的變化,並不斷磨煉捕捉氛圍與光線微妙變化的能力。

此作亦有顯赫的展覽與收藏經歷,最初由莫內最重要的畫商保羅.杜蘭德.魯埃爾(Paul Durand-Ruel)於1885年9月購得,並參加1886年在紐約國家設計學院舉辦的印象派里程碑大展,其後為美國早期重要印象派藏家Erwin Davis所購藏,後續再為紐奧良糖業大亨Henderson家族收藏近百年之後釋出。

莫內,《午後光影下吉維尼的春天》,油彩 畫布,60.4 × 81.4 cm,1885。估價:HKD 33,000,000-55,000,000。(佳士得提供)

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的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在本場也有早年小品亮相,創作於1872-1873年間的《女孩》(Fillette),展現了其由陰暗戲劇化的風格逐步轉向印象派明亮語彙的過渡特徵。此作創作於與印象派藝術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密切交往之時,畫面以輕快的筆觸與後期標誌性的黃色、藍色與綠色的明朗色調,已然可見其後期代表性的幾何結構與色彩語言之雛形。《女孩》不僅曾於1954年巴黎橘園美術館「向塞尚致敬」展覽展出,來源亦極為顯赫;最初是獲藝術家重要支持者奧古斯特.佩勒蘭(Auguste Pellerin)收藏,並在其家族中保存至1999年,後於2013年由現任藏家入藏。

塞尚,《女孩》,油彩 畫布,16.5 × 13.4 cm,1872-1873。估價:HKD 3,500,000-5,500,000。(佳士得提供)

東南亞藝術則以德裔藝術家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作於1929年的《湖畔寶塔》(Pagodenlandschaft (Landscape with a Pagoda by a Lake))為最大關注焦點。史畢斯先於1920年代初抵爪哇,1927年遷居峇里島,積極參與宗教與社群生活而成為當地藝術界的重要成員,與本地及外來藝術家皆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他透過繪畫與著述向西方觀眾揭示峇里島文化的深度與複雜性;同時也啟發當地畫家的藝術革新,將傳統圖像題材與西方技法相結合,達到雙向的交流。然而,史畢斯於創作顛峰之際驟然逝世,因此存世作品數量極其有限亦顯彌足珍貴。

《湖畔寶塔》一作的色彩運用內斂,光影處理細膩,氛圍既真實又帶有超凡脫俗的氣息。整體以暖金與淡橙調平衡遠景的冷藍色調營造出沉思寧靜的氣質,生動捕捉峇里島晨曦的自然之美。多層寶塔式神龕—當地稱為pelinggih meru自濃密林間拔地而起,其層疊的輪廓既與自然和諧共鳴,亦是精神力量的展現。《湖畔寶塔》收錄於三部關於史畢斯的權威著作,並陸續於1964年在海牙市立美術館(Haags Gemeentemuseum),以及1980至1981年間在阿姆斯特丹熱帶博物館(Tropenmuseum)展出,這些重要展歷進一步肯定了作於藝術史與跨文化脈絡中的地位。

沃爾特.史畢斯,《湖畔寶塔》,油彩 畫布,91.2 × 106.7 cm,1929。估價:HKD 20,000,000-30,000,000。(佳士得提供)

至於在當代藝術板塊,美國當代藝術家戴娜.舒茨(Dana Schutz)以其結合具象與抽象的敘事語言,成為當今國際藝壇炙手可熱的名字。舒茨以獨特的繪畫語言結合具象與抽象,構築出複雜的心理場景與主觀經驗。本次上拍的《唱作者》(Singer Songwriter)描繪一位自信的音樂家與一位孤獨而自覺的觀眾之間的互動,以簡潔卻強烈的構圖展現藝術家鮮明的創造風格,揭示當代生活的複雜性與模糊性。此作曾於2013年底在赫普沃斯.韋克菲爾德美術館(The Hepworth Wakefield)舉辦的舒茨首次英國個展中展出,並巡迴至漢諾威考爾德畫廊(Kestner Gesellschaft, Hanover)。藝術家近年在國際舞台上持續活躍,備受機構關注,2023至2024年間先後於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及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Musée d’Art Moderne de Paris)舉辦個展,在今年也於希臘的喬治.伊科諾穆收藏館(George Economou Collection)迎來首次個展。

戴娜.舒茨,《唱作者》,油彩 畫布,195.5 × 228.6 cm,2013。估價:HKD 6,000,000-9,000,000。(佳士得提供)

日間拍賣精品紛呈

接續於9月27日進行的「二十世紀日間拍賣」「二十一世紀日間拍賣」亦是匯聚多元拍品,反映藝術家對於所處時代的探索、突破,以及個人創作語彙的確立。

佳士得香港亞洲總部The Henderson「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系列拍賣預展一景。(佳士得提供)

1962年,具體派核心成員白髮一雄在巴黎的史達勒畫廊舉辦首次歐洲個展,成為首位於歐洲展出的具體派藝術家,為這個在日本戰後崛起的藝術團體之國際聲譽奠定了基礎。創作於同一年的《T 51》由畫廊創辦人羅道夫.史達勒(Rodolphe Stadler)家族珍藏逾一甲子之後,在本季首度現身拍場。此作以標誌性的緋紅色為主調,畫面厚重的肌理與奔放的動勢彰顯「行動繪畫」的精神,而緋紅亦象徵血液與肉體力量,呼應藝術家早年習得柔道與相撲的經歷。《T 51》充分展現藝術家將身體動能、繪畫材料與即興創作融為一體的追求,既充滿速度與舞動韻律,也是其行動繪畫的典範之作。

白髮一雄,《T 51》,油彩 畫布,96 × 130 cm,1962。估價:HKD 6,500,000-8,500,000。(佳士得提供)

今年恰逢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藝術家約瑟夫.威廉.透納(J.M.W. Turner)的250歲誕辰,於此上拍的水彩作品《牛津郡布萊尼姆宮及大橋》(The Grand Bridge at Blenheim Palace, Oxfordshire)為首度亮相亞洲拍場。1830年夏天,透納為了出版物《英格蘭和威爾士的風景畫》(Picturesque Views in England and Wales)的插畫收集靈感,造訪位於牛津郡的瑪律伯勒公爵住所布萊尼姆宮,以鉛筆記錄由范布勒爵士(Sir John Vanbrugh)設計的宮殿建築與蘭斯洛特.布朗(Lancelot “Capability” Brown)設計的花園,返回倫敦後即開始著手展開水彩創作。此作描繪了從公園主要入口—伍德斯托克門(Woodstock Gate)所見的布萊尼姆宮及其園景,以黃色、棕色與藍色的色塊展現藝術家鮮明的自由奔放之感,呈現明媚的夏日風光。

透納,《牛津郡布萊尼姆宮及大橋》,水彩 紙本,30.1 × 46.3 cm,1929。估價:HKD 2,400,000-3,200,000。(佳士得提供)

草間彌生創作於1991年的壓克力畫作《南瓜(C)》為珍稀的紅黑配色。紅色在她的創作中意義非凡,既象徵強烈的感官衝擊與生命力,也承載「自我消融」與「無限延伸」的核心主題。草間彌生自1940年代末期便已出現於其日本畫訓練與早期作品中,至紐約時期更發展為震撼的紅色無限之網與沉浸式裝置,成為其藝術語言的重要基石。

草間彌生,《南瓜(C)》,壓克力 畫布,91 × 72.7 cm,1991。估價:HKD 13,800,000-18,800,000。(佳士得提供)

美國當代藝術家喬治.康多(George Condo)以 其「人造現實主義」的獨特風格,對經典主題作出顛覆性的重構。創作於2008年的《歌姬》(The Showgirl),康多將古典與現代主義元素交織於畫面之中,既可見到安格爾(Jean Auguste-Dominique Ingres)等大師筆下的臥姿裸女,又融會畢卡索在1907年面世的指標作品《亞維農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的立體派分裂感,構築出一種混合而顛覆的視覺語言。畫中人物多臂多口的異變形象,正是藝術家拆解熟悉的視覺意象,並重構為帶有超現實意味的具象表達。此作曾於2009年巴黎馬約爾博物館(Musée Maillol)舉辦的藝術家大型個展「失落的文明」(George Condo, The Lost Civilization)展出,該展覽與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與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同屬紐約1980年代藝術家專題系列,反映其重要的學術地位。

喬治.康多,《歌姬》,油彩 麻布,203.5 × 203.5 cm,2008。估價:HKD 7,500,000-9,500,000。(佳士得提供)
佳士得香港亞洲總部The Henderson「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系列拍賣預展一景。(佳士得提供)

2025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紀」系列拍賣

預展與拍賣地點:The Henderson 六樓 中環美利道2號
預展時間:2025年9月23-26日 10:30 – 17:30
拍賣場次
「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 2025年9月26日 19:00
「二十世紀日間拍賣」 2025年9月27日 13:30
「二十一世紀日間拍賣」 2025年9月27日 16:30

ARTouch編輯部( 1829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