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墨爾本科學館的運動科學常設展
接連著二年,我們來到澳洲墨爾本時,都會來到位在城市近郊的科學館(也有人翻譯作「科學展覽中心」),每一個孩子不只是被科學新知包圍,還能夠讓「自己的身體」成為科學互動探索的實驗場。其中一個常設展,場域設計看似簡單,卻令現場的每一位孩子一玩再玩、忘卻時空限制、無邊際地著迷,也是我大驚艷、特別愛的展區之一,也就是這篇文章要跟大家分享的運動科學常設展 —— Sportsworks,是一個運動遊樂園、運動實驗室和運動體驗館的大集合。
在這裡,孩子不為了比賽得分或通過測試,而像在遊戲場域自由探索自己的身體極限與感官界線。
它讓我這一個「運動小白」重新被啟蒙,理解「運動」、「遊戲」和「科學」之間一個接著一個的美麗交會點。這裡的科學,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藉由肌肉、心跳與呼吸,大玩特玩、不怕你玩地玩出讓孩子理解摩擦、重心、加速度與反應時間等許多科學理論。
阿皮:「我去過了兩次的科學館,讓我深深的體驗是,什麼是科學的力量!
我對科學館的原本印象,就是裡面一定要做什麼科學,就像他只會給一些互動啦、遊戲啦⋯ 然後裡頭一定要超暗,再加上每個人都好像受益良多一樣一直「哦哦哦!原來如此,哦,原來巴拉巴拉的!」
但是,這個科學館不一樣,它裡頭都是玩的,外面直接附贈一個大草皮,一進去就是五花八門的互動式遊戲,有電流急急棒啊、拍照體驗和最後面的運動科學。二樓還有噴保麗龍屑的機器以及按摩椅,我跟朋友躺在上面都不肯下來,天花板上還有燈光秀,我最喜歡這個了,戶外舞台還有科學表演,是不是超棒的?最誇張的是,科學館最後面竟然可以運動?最後面介紹的就是運動的科學,更是讓我們直接下去玩,有賽跑的、打籃球與橄欖球的,他們連輪椅賽跑都放進去了,我也是第一次接觸這個運動,整個跑完後真的超累的。總而言之,這個科學館我去了兩次都不會膩,代表去更多次也不會膩,反正,我就是超愛這個科學館啦!」
這裡不是叫你乖乖站著看展,不是單純陳列運動器材,或擺出所有體育賽事金獎名人給人瞻仰,而是邀請你整個人動起來:可以衝刺、跳遠、玩平衡板、測反應力,還可以踩上越野單車、躺上帆船、坐上競速輪椅,跟螢幕裡的短跑選手、足球隊員或滑雪友伴互動,看螢幕裡自己的骨頭怎麼移動或轉動。

它的核心傳達給孩子的訊息是「你的身體獨一無二」,看的是孩子的 abilities(你獨有的能力),不看 disabilities(障礙)註一。
不論快或慢、靈活或笨拙,每一種身體都有探索的可能。這種正向觀點,鼓勵每個孩子去喜歡自己身體,不論快慢、高矮、壯瘦。身體不是用來被比較去符合某種「標準」,而是每個孩子個體與世界的互動、感知與表達的起點。孩子不需要等到「長大」、「變好」,才值得運動與自信 —— 每一種身體怎麼樣,都很讚 —— 這正是我們在推動兒權、運動、文化、教育政策時,最需要的提醒。
註一:這也跟這十年間我跟夥伴努力推動的共融遊戲空間理念相似,是各種身心能力被支持、而不是將常模和障礙孩子做區隔二分;孩子需要知道的是:我能夠/可以如何。
運動科學展的設計意義

運動在科學教育場域中不可忽視的意義是「科學不只發生在腦袋,也存在於四肢、關節、步伐、汗水和情緒裡」。當孩子在奔跑、翻滾、跳躍的過程中理解速度、重力、反作用力,他們學的不只是物理定律,更是在建立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信任。
這一個「運動的科學」常設展不是第一次,國際上有許多案例展現另一種可能,像是美國匹茲堡的 Highmark SportsWorks 在 2001 年,由展覽設計師 Peter Feher 以攀爬、投擲、平衡等互動設施,將物理概念與運動體驗結合,成為卡內基科學中心最受歡迎的展館之一,透過遊戲感的運動,孩子能在玩中學。
回到墨爾本,他們在這裡測試各種身體的可能,會不會跟奧運選手跑得一樣快、跳躍力與反應速度是多敏捷、身體的延長伸展力有多強韌、平衡感有沒有東倒西歪,不只是身體外在(像上肢力氣、手眼協調)能力,甚至身體內在器官能力(像心臟速率)都能探索看看,觀察心臟、肺、或骨骼在運動時的狀態等。這些能力,就是兒童在神經發展初期所需要的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動作規劃(motor planning)、視知覺(visual perception)、本體覺(proprioception)等。
這些互動,都設計得像是「遊戲」一般,其實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身體與空間的互動,讓孩子自主探索自己的速度、反應、平衡、力氣、節奏、身體邊界等。而當這些活動由孩子主動參與、自我調節時,便成為我們所說的「遊戲感的運動(playful sports)」,一種讓身體在新奇有趣、好玩具遊戲感、自由探究習得、自主精進能力的運動方式。
孩子一邊奔跑拉扯同時一邊提問:「我反應得夠快嗎?」「為什麼我右腳跳得比較高?」「原來跳得高,和肌肉哪個部位更強有關係?」「為什麼不同運動要穿不同的鞋子?」「原來足球要穿釘鞋是因為這個那個!」他們身體動得越多,問題就冒得越多,也許就能更近一步懂得和自己的身體健康相處。

這個常設展有一句標語寫著:「Stretch your mind and your muscles.」直接翻譯是「伸展你的心智和肌肉。」但是我看著看著,它做的不只是擴展思考與生理的範圍,更重新定義什麼是「身體運動/生理科學」的學習:孩子不是為了腦子理解而來,而是用身體去「經驗」後從骨子裡懂到腦子去,整個身心靈被科學的奧秘吸引、深化而充滿樂趣。
孩子不再是坐在課桌前的「知識輸入受教者」,而是站在測試台上的「體感經驗參與者」,用每一次出力、平衡、撞牆、跌倒、再來一次的經驗,拼湊出自己與運動之間的身體關係,甚至更進一步在精心設計的展場裡,也潛移默化認識了物理、生物、工程、產業等,運動背後的大千世界。
遊戲與運動,是同一件事
台灣的孩子能自由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根據 2023 年體育署調查,兒少每日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不到建議標準的人,高達 85%。我們常說孩子要玩才能好好成長,要運動才能身體健康,但孩子卻在學校、安親班、才藝課之間忙碌往返或室內寫一張張學習單,我們都忘了孩子有休息的權利、需要和福利,加上多元豐富的探索空間,以及一起玩的人。
甚至,運動常常被誤解為「上體育課」與「去打比賽」,忽略了其中最關鍵的 —— 孩子透過身體活動獲得的自主與快樂。
阿皮:「台灣小孩的運動應該大部分都在學校體育課,除了那些比較有經濟條件的家庭。體育課都會盡量上各種不同的運動,但一節課就只有四十分鐘,做完操、跑完步,再說規則,半節課就沒了。如果有人接觸到這樣運動後,很喜歡它,但真正去練習時,因為體育課只有玩一下,而不知道教練在說什麼,就放棄了。我希望學校可以徵求我們想上的運動,而且不只有比賽的,才要上超久,其他也要上超久,這樣我們才會喜歡運動。」
孩子的直白觀察,正是對大人最好提醒。體育不是為了訓練菁英選手,而是每一個孩子的日常健康權利。讓孩子自己說出「運動」對他們每天生活的定義,重新理解運動不只是競技,不是為了金牌,而應該是遊戲感的、社區性的、能讓所有孩子養成終身運動習慣的文化。
根據多元神經發展研究的許多討論,兒童早期運動經驗,對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具有關鍵作用,豐富多元的身體活動,可以促進前額葉皮質與小腦區域的連結,進而支持專注力、自我調節與社會互動能力的發展。
然而,許多台灣孩子的身體經驗仍被過度結構化、功能化,不是用來「表現」就是「被矯正」;尤其對女孩、非典型性別的孩子或身心障礙者而言,運動空間往往不是自在的、而是排除的(延伸閱讀:戶外遊戲空間,性別大不同?我們準備好規劃更完善的空間嗎?)。
這樣的觀點,其實也實實在在呼應國際社會上「遊戲感的運動(playful sports)」的論述。
社區的、遊戲感的運動(playful sports)
不少在社區裡陪伴孩子的社區運動俱樂部教練與街頭運動玩家,正在默默翻轉傳統對運動的想像。如同英國體育署(Sport England)協力社會倡議企業 Playing Out(走出家門就能玩)、澳洲維多利亞健康促進基金會(Victorian Health Promotion Foundation, VicHealth)和紐西蘭體育總會(Sport New Zealand)等單位,透過遊戲式運動,提升孩童運動參與率,聘用遊戲顧問(play consultant)、推出「社區型遊戲式運動教練(playful coaching)」和遊戲為基礎的體育(play-based physical education)等。
透過遊戲,把運動場變成沒裁判的開放場,用「玩」的方式陪伴孩子認識自己身體,也鬆動大人對運動的權威想像。他們其中不少人異口同聲提到:
「如果用訓練金牌選手的嚴格方式,去對待所有孩子,不但會消耗他們的興趣,更會造成身心的壓力。用玩的方法,好好陪,慢慢引導,孩子才會有愉快經驗,才會發展出日常的運動習慣,變成一輩子的玩家(players)。」
孩子不只是動起來了,更開始建立對自己身體的信任感,感謝這些從社區小規模、循著「遊戲感的運動(playful sports)」理念照顧孩子的大人。
對於兒童友善、遊戲倡議的我和夥伴來說,遊戲就是運動的起點,甚至,更是發生在每一個孩子健康樂活生活的生命軸線上,不可或缺的每一個時間點。玩,不只是暖身,更是運動文化中兒少友善的核心方法。而孩子遇見 Sportsworks 這樣的展覽,為孩子打開一扇新的理解之窗。科學可以是奔跑的氣喘吁吁,可以是球場上的敏捷反應,可以是跌倒再爬起來的實驗。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個啟發開始 —— 聽見孩子的聲音,並讓社會回應他們的需要。
若我們能在科學博館展覽、社區運動、教育政策中,都同樣重視孩子投入的遊戲性、我能感和主體性,讓一個新的「pSTEAM」成為兒少福祉的一環:playful Sports/Science(遊戲感的運動/科學)、科技(Technology)、 Empowerment/Engineering(培力/工程)、自主/藝術」(Autonomy/Art) 和數學(Mathematics)。
生活感的運動
在多元神經發展(neural diversity,或翻譯為神經多樣性)的專業領域用語中,各種身心能力狀態的兒童,對自己身體的意識熟悉感(body awareness)與生理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情緒穩定與社會互動的重要基礎。而這些能力,不是靠「教」來的,而是來自每位孩子對自己神經需求的自主回應(類似例子,大家可能聽過自我刺激行為 stimming),反覆嘗試、調整與再挑戰的歷程。運動與遊戲,若能回到孩子主體的節奏,就有機會成為建構心理韌性的重要資源。
近期新成立的「運動部」和新的運動部長上任之際,也期待每一個大人能看見兒童日常生活中的「運動經驗」和更具兒童視角的政策。當運動被過度規訓、過度比序、過度操練,兒童的身體仍時常被當作未成熟的「訓練材料」,而非一個有感受、有節奏、有慾望的自我。如果可以,
- 以遊戲替代體能規訓操練:讓社區孩子在遊戲互動中自然動起來,而非僅為比賽訓練;
- 以多元參與取代菁英取向:每個孩子都能在身體條件和社經環境因素被支持狀態之下,找到快樂的運動方式;
- 以城市場域取代封閉校園:將社區中的空地、馬路、公園、廣場、校園等公共空間,轉變為「開放的運動探索日常場域」,
就能讓每一個社區,都有一個能自由奔跑、玩耍、跌倒、風險評估和社交練習的空間;讓每個孩子,都感覺自己被允許以自己的方式去動和互動。身體不再是受控於權力者的競賽工具,而是理解自我而能卓越的主體。
小結:從展館內容到社會改造方法
「運動的科學」展區沒有大人拿大聲公喊「快跑!跟上!」,也沒有榜單彰顯誰是第一誰失敗了,它讓孩子用自己的身體來決定要怎麼玩。在軟墊上跳來跳去的孩子,並不覺得自己在「練體能」;他們只知道,這樣很好玩。而這份「好玩」經驗,會深刻留在身體裡,成為未來願意繼續動、願意相信自己身體可以做到的種子。在科學教育或科博館中,需要強調「體感學習」與「動態參與」。
打造一個讓孩子「喜歡運動、能夠運動、持續運動」的好玩、友善和健康的社會也是,絕對不只是建設更多高大上場地、不只是釋放更多樂活時間、不只是培育「遊戲感的運動」理念的大人,還要從兒童青少觀點重新理解身體的多重價值。從成績主義、階級化、陽剛化的身體觀,轉向一種更具包容性與遊戲感的文化可能。
這也是我和夥伴從自由遊戲進而推動「遊戲感的運動」最深期盼 —— 運動,對孩子來說,可以是未來的生涯發展,但絕對不是大人期待的教育成績單。它是一種遊戲的延伸,是一種表達的方式,是一種與世界互動的自由。
讓孩子愛上自己的身體,讓運動不再是規訓、威權和壓力的來源,而是通往自由的門,一個玩得瘋、動得夠、更自由的身體未來。
參考資料:
Scienceworks Website: https://museumsvictoria.com.au/scienceworks
Ferreira,Godinez, Gabbard, Vieira, and Caçola (2018) Motor development in school-age childre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home environment includ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Delcour, Russier, Castets, Turle-Lorenzo, Canu, Cayetanot, Barbe & Coq (2018) Early movement restriction leads to maladaptive plasticity in the sensorimotor cortex and to movement disorders. Scientific Reports.
Verwijmeren, de Vries & Bakker (2024) Playful sport design: A game changer?.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Mareš and Ryall (2021) ‘Playing sport playfully’: on the playful attitude in sport.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Sports for Development, UNICEF: https://www.unicef.org/belarus/en/sport-development

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

我是劉鈺絜,你可以叫我 Louisette 或阿皮,我現在八歲。我喜歡彈鋼琴、打鼓、畫畫、跳舞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