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We TAIWAN」在萬博中的大阪:藝術展演如何建構綿長而多層次的文化外交?

「We TAIWAN」在萬博中的大阪:藝術展演如何建構綿長而多層次的文化外交?

將先後持續一個月的「We TAIWAN」活動,可被視為去年巴黎「文化奧運」的再升級,「臺灣味」絲毫不減,除表演藝術外,更大幅增加藝術、工藝、電影、文學、繪本乃至市集等多元層次,而相對靜態的視覺藝術展演如何在這樣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中得以鋪展、並激發出亮點,成為整體敘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尤為令人好奇。

臺灣文化在今年大阪萬博中的重頭戲——「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以下簡稱「We TAIWAN」),於八月的第一個週末在大阪正式開幕,首週末亮相的展演活動中,就包含了以視覺藝術展演為主的「臺灣光譜」,以及以表演藝術、繪本展為主的「萬變氣場」。文化部李遠於開幕之夜透過影片表達感謝,他表示這場文化盛宴籌備良久,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臺日之間的友情與善意。影片中在部長肩頭「陪同」亮相的,是由設計師方序中設計的碧水綠色小精靈「a-We」,這一吸睛的視覺形象出現在展場內外、大阪街頭、隨風起舞的半空中,也在觀展民眾手中、或是手機畫面中的AR互動遊戲中,可愛而充滿韌性,象徵著「小小的臺灣,卻能包容、接受、再創造出豐富多元的文化,表現在各種文化創意產業中。」

延伸閱讀 ︳「We TAIWAN」在大阪世博:從文化韌性到遊戲溝通,臺灣文化外交再出擊

百年古蹟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外超人氣吉祥物a-We正式亮相,以慵懶趴地的姿態歡迎大家以最舒服的狀態參與各項活動。(本刊資料室)

將先後持續一個月的「We TAIWAN」活動,可被視為去年巴黎「文化奧運」的再升級,「臺灣味」絲毫不減,除表演藝術外,更大幅增加藝術、工藝、電影、文學、繪本乃至市集等多元層次,而相對靜態的視覺藝術展演如何在這樣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中得以鋪展、並激發出亮點,成為整體敘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尤為令人好奇。

「臺灣光譜」展所在的V.S.位於繁華的梅田商業區,這棟由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去年剛剛落成完工,是以新媒體及科技媒體藝術而特別設計的展館。(本刊資料室)

位於繁華的梅田商業區、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築V.S.去年剛剛落成完工,以新媒體及科技媒體藝術而特別設計的展館,先後展出過真鍋大度、安藤忠雄、坂本龍一等諸多大師級創作者的作品。這次「We TAIWAN」於此推出以視覺藝術為主的展演內容,也結合科技與多媒體手法,以某種「故事新編」的當代姿態,呈現臺灣傳統文化中的若干面向。負責策劃這一名為「臺灣光譜」之展演的林昆穎,於開幕之際一一介紹這一展演在不同空間展開的若干層次。

開幕之夜貴賓參觀《臺灣本色》沉浸劇場,展開一場穿越時代風景的旅程。(文化部提供)

「臺灣本色」位於V.S.內一間長寬皆為16公尺、高15公尺的超高空間中,以林昆穎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共同討論選出的227件館藏作品為素材,一是透過友達擬真藝屏這一如今已受臺灣內外博物館機構認可的藝術品數位展示技術逼真還原作品,二則在AI輔助之下生成的以「寫生的人」為線索的動畫影像,化靜為動,串聯成約15分鐘的「溫柔影片」,在陳澄波、林惺嶽、李俊賢、薛保瑕等臺灣藝術家的作品之間建構一種新的流動敘事,同時也最大程度保留了畫作的原有色彩與筆觸風格。這些繪畫作品主題囊括臺灣風土、歷史圖景、抽象意趣,黃土水的《甘露水》也以靜態影像形式出現,對背後歷史略有所知的觀眾,或許也會為以黃土水為代表的臺灣前輩藝術家於臺日之間的歷史淵源、因察覺到臺灣文化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而演進的過程而會心一笑,在大阪萬博期間添上這樣的敘事層次,雖顯隱晦,卻也不失用意。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本色」這一展呈中,以聲光部署活化整個空間的策略,較坊間慣常的「沉浸式」展演而言有較大不同,加上V.S.為新媒體展演而配置的高規格硬體設施、柯智豪的音樂創製,時而呈現沉浸式的影像黑盒子,時而形塑現代美術館的靜謐氛圍,即便就單純感官欣賞而言,也具相當水準。

「光纖自然」主題展區內,濃縮了2023年獲國家工藝成就獎的陳景林40年之研究的「臺灣色譜牆」,以及臺灣藝術家楊偉林的裝置作品《洄遊》。(本刊資料室)

毗鄰的展間呈現的「光纖自然」主題,以「臺灣手感」為暗藏線索,聚焦的則是以染織文化為代表的臺灣工藝,更透過不同形式展現工藝所囊括的藝術創造性和科學性。2023年獲國家工藝成就獎的陳景林,其40年在臺灣植物染料方面田調研究之路的精華,都濃縮於一道長長的「臺灣色譜牆」,不同植物染製的純色布料、陳景林走遍臺灣拍攝的多種植物影像、文字說明等,構築令人歎為觀止的豐富色彩組合。

從田野調查研究出發,陳景林與馬毓秀這對具師大繪畫創作研習背景的夫妻檔多年工作所觸及的工藝實用面及藝術面,也進一步透過另兩組形式呈現:一是包含從植物原料標本、染色研究記錄檔案,到絲巾衣物等產品製作、工藝創作等一系列過程的應用展示牆;二則是一件名為「臺灣母親河」的藍染多聯畫,描繪陳景林的故鄉、南投濁水溪中游約20公里之地景。陳景林對這一孕育臺灣稻作文化的家鄉風景投注深刻情感,這件巨大的作品倚靠牆面而懸掛,使用多重藍染技法、耗費近一千小時製作,直至展覽前才正式完成,其中的不同紮染層次令人聯想到傳統水墨的多種皴法,陳景林視之為「工藝手法製作的美術作品」,今年底也將在他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個展中展出。

「臺灣光譜」展覽的「光織自然」展區呈現藝術家陳景林藝術生涯首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臺灣母親河》,以及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文化部提供)

展間正中展示的則是臺灣藝術家楊偉林的裝置作品《洄遊》,簡約卻精細製作的裝置描繪從天空到島嶼、到大海、再而入山的時空往返,呈現臺灣這座水氣豐沛之島嶼的水系循環,與一旁陳景林的《臺灣母親河》在視覺語彚和意象建構上都形成呼應與對話。《洄遊》這件作品運用了藍染、編織、光影空間佈局為主要元素,其源頭是楊偉林參加2013年瀨戶內海藝術祭的《布輪海》,當年的藝術祭主題為「亞洲如何面對全球化」,她透過運用為金屬拋光的工業耗材布輪來代表臺灣中小企業的處境,結合復原的藍染這一傳統工藝來創作,此次作品於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將布輪創作為立體造型,而藍染則因天氣、溫度、濕度等自然環境變化而展現有機過程,藉傳統而形塑當代意趣,又於其間暗藏對於社會的關懷。

「臺灣光譜」主題下的「島嶼聲譜」子題,展出近年來以「塑神」而知名的李育昇所創作的一系列「臺灣特有種」裝置,以及柯智豪取材取自臺灣常民生活場域的聲響作品。(本刊資料室)

「臺灣光譜」主題下的子題之三,為柯智豪所統籌的「島嶼聲譜」。一如其名,展間內迴響著的聲音素材取自臺灣的山林、大海、以及宮廟、市場、街巷等常民生活場域,即刻形塑一種身在臺灣的臨場體感。與之形成視覺對話的,是近年來以「塑神」而知名的李育昇所創作的一系列「臺灣特有種」裝置,包含有如各種三牲獻藝神獸冠、神明像等在內,以臺灣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不同材料拼裝而成,這些裝置大多已為全臺不同地區宮廟所收藏,也有一件為勤美術館所收藏的「工地之神」,無論從整體還是細部來看都饒富趣味,既蘊藏神聖信仰,又銘刻了臺灣常民活力,「韌性」之意涵於其中若隱若現。李育昇的另一創作「電氣神將」,也出現在這次「We TAIWAN」於大阪市中央公會堂「萬變氣場」主題之下、展演團隊「拚場」的現場演出作品《狩siù》中。

「島嶼聲譜」展區,豪華朗機工《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觀眾絡繹不絕。(文化部提供)

回到V.S.空間內的「混融色彩」,一側的小展間內還另有天地。豪華朗機工的空間裝置作品《很難很難》,延續了幾年前臺北當代藝術館「查無此人-小花計畫展」中曾展出的同名作品類似的觀念與形式,在暗室內將臺灣日治時期車站建築,與遊走的光源及其塑造出的強烈光影調度,再加上瀰漫的音樂與聲響、可容納觀眾遊走的空間,融合而成高度感性的空間作品。再一次,對臺灣歷史略有了解的觀眾或許會思索起歷史文化記憶如何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延續,而對文化背景相對陌生的國際觀眾,也可於作品所營造的感性空間中,在光影和聲響所引導的空間敘事中走過一趟豐富的感知之旅。

《艾拉-相遇中之島》於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東廣場演出。(本科資料室)

將持續整個八月的「We TAIWAN」,於首個週末亮相的幾件現場表演作品,包括「拚場」的《狩siù》、「藝術報國」的《艾拉-相遇中之島》、黃翊工作室+的《黃翊與庫卡》等,分別於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室內、室外上演。三件表演作品都相當受歡迎,尤其是《黃翊與庫卡》週末兩天的演出場場爆滿,舞者與程式控制的機器手臂之間既無間、又具張力的合作,舞蹈表演本身仍屬抽象,但卻引起觀眾深刻的情感共鳴。後續三個週末還將有表演藝術、電影展映、VR展演、文學展等形式陸續登場。

《黃翊與庫卡》於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內展演廳演出。(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談及這次「We TAIWAN」的規畫,旨在「以文化來回應大阪萬博『創造閃耀生命光輝的未來社會』之主題」;而許多大型文化外交展演中都以現場表演形式為主的今日,相對靜態的視覺藝術展演或許不易製造話題性的時空效應,但卻有可能以綿長的時空線索、多層次的感官與知識鋪陳。無論何種形式的藝術表現,都在這次「We TAIWAN」的文化外交展演場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不同層面上創造效應。在首個週末頗受歡迎的亮相後,相較於去年的巴黎「文化奧運」,「We TAIWAN」能在大阪帶著臺灣文化走得多遠,令人拭目以待。

《黃翊與庫卡》首演開演前夕,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湧現排隊入場人潮。(文化部提供)

延伸閱讀 ︳2024巴黎文化奧運臺灣館開幕,臺灣味引領4000觀眾High翻開幕夜!

嚴瀟瀟(Yan Xiao-Xiao)( 240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