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影形力專欄】將至的影像回聲:2025大阪藝術博覽會「被觀看中」放映單元筆記

【影形力專欄】將至的影像回聲:2025大阪藝術博覽會「被觀看中」放映單元筆記

基於本次「被觀看中」單元的策劃與放映,我們不只回顧了日本影像藝術從1960年代至今的豐富發展歷程,更見證了影像作為媒介在技術、表現與觀看經驗上的多重變革。這些作品展現了藝術家如何透過媒介特性的探索、跨域實踐及蒙太奇式的世界圖景,持續挑戰並拓展影像藝術的界限。當我們在半個世紀後重新審視這段歷史,不禁回望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時,藝術與科技交織下所釋放的創造力與政治張力——那正是錄像藝術萌芽、中介媒介興起與實驗電影激烈發展的關鍵節點。
作為亞洲重要的藝術交流與交易平台之一,自2002年創辦以來,於6月5日-8日舉辦的大阪藝術博覽會(Art Osaka)今年(2025)呈現出有別以往的新氣象,特別邀請策展人與藝評家梅津元(Umezu Gen)策劃了一項題為「被觀看中:探索1960年代至今日本影像藝術作品的藝術表現」(To Be Being Seen: Exploring Artistic Expression in Moving ...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孫松榮(Song-Yong SING)( 17篇 )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藝術評論》主編與《中外文學》等學刊編委。曾任「1980年代至1990年代臺灣錄像藝術的黎明」、「楊德昌:一一重構」、「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啓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及第八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策展人。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編著《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未來的光陰:給臺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與《楊德昌:一一重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