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是他的本業,教育是他的理想,藝術是他的興趣。
《築人間・漢寶德自傳》
誰是漢寶德?
他是1970年代至20世紀初臺灣藝術文化、建築與博物館界的巨擘,同時也是眾多老師們的老師。
漢寶德(1934–2014)出生於中國山東,戰亂年代1949年隨父親服務的海軍南移,從青島遷往澎湖。輾轉抵臺後,憑藉苦讀在1958年從臺灣省立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漢寶德說因為出國晚,在哈佛只短暫學習,但最重要的是他因此接觸到西方批判思考、判斷的方法,學會以開放的胸襟接受創新的無限性。(註1)
今日,我們依舊無法只用一個「標籤」來界定漢寶德對臺灣藝術文化發展的影響力。他的一生充滿了熱情與執著,無論是創建學校、博物館,推動美學教育、投入古蹟保存,還是創辦雜誌、提倡書法藝術等,都彰顯出他深厚的學養以及對文化教育永不懈怠的關懷。
在2024年歲末,文化部聯合與漢寶德有深厚淵源的五大館所,舉辦「漢寶德館長逝世十週年紀念展」。此次展覽集結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與建館規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首任館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首任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規劃與整修),以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漢寶德紀念館(2023年開幕),從多元視角一同追憶這位橫跨多領域的文化巨擘。
以建築為起點的人生:臺博館「形色質美」建築展
1967年從美國返臺後,漢寶德接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1967-1977),在任期間,他改建築系為五年制,引進西方的評圖制度,訓練學生設計思考,導引東海建築系朝向開放、獨立且具理想主義色彩的方向發展。教學的同時,他在1971年創辦了《境與象》雜誌,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文化之關聯,推動臺灣現代建築思潮,塑造了東海建築的黃金時代。今日在臺灣建築界,赫赫有名的黃永洪、登琨豔、夏鑄九、姚仁祿、姚仁喜等建築學家、建築設計師,皆師承於漢寶德門下。
「建築,只有你親自到他前面,你受到感動,才是真實的。」
──漢寶德(同註1)
近日,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形色質美:漢寶德的建築」(展期至2025.02.23)特展,精選1960至1990年代漢寶德的14件建築設計作品,展示13座建築模型、珍貴照片、建築手稿,以及漢寶德訪談紀錄等。展示漢寶德身為建築巨人的三面性:現代流行建築、原始古蹟保存、在地大眾化建築。在職涯初期,他的建築思想受當時現代主義潮流影響,偏好時髦的「非矩形的幾何形」設計,著重將建築功能與幾何形結合。其中,1972年落成的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洛韶山莊」,是他最滿意的幾何形建築作品。
早在1960年代由民俗家與藝術家主導的古蹟保存事業中,漢寶德就扮演「古建築技術提供者」的支援角色。1970年代臺灣孕生鄉土運動,古蹟保存事件成為反省社會發展的議題。以漢寶德為首的建築家們,先是參與古蹟指定前的古建築調查,又在1970年代站上前線,成為保存古蹟的先鋒。在往後20年間,漢寶德團隊承攬大量的古蹟修復設計與監造,陸續參與了板橋林家花園、彰化孔廟、鹿港龍山寺、淡水滬尾砲臺、新竹鄭用錫墓、國立臺灣博物館等,不勝枚舉的修護工程計畫,使其成為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事業中不可或缺的要角。在特展開幕式上,漢寶德之女漢可凡也蒞臨並捐贈90件漢寶德手稿給臺博館,延續臺博與漢寶德之間深刻的因緣。
博物館界的前鋒:科博館「漢寶德線上檔案展」
1970年代末,政府推行12項建設,其中的文化建設包括了,籌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這項任務不但要從零開始蓋起一棟博物館,還要負責館內展示設計、預算與組織編撰等事項。1981年教育部發函國立中興大學,聘請當時在理工學院擔任院長的漢寶德接下這個艱鉅的任務。他說:「我靠著無比信心和毅力去完成這項任務」。漢寶德甚至發信給全球50多個自然史館詢問建議,最終在12年半後,完成籌建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大任,成為首任館長至1995年。
從一位建築師到博物館館長,漢寶德竭盡所能地投入新的領域。1988年漢寶德舉辦臺灣第一次關於議立《博物館法》的座談會,並於1990年成立「博物館法研擬委員會」,漢寶德和張譽騰等人起草的《博物館法》草案於1993年初定案,但始終未能完成立法,直到漢寶德逝世後於2015年6月15日才三讀通過。今年科博館為紀念漢館長逝世十周年,推出了「AI x 3D科博至『寶』─紀念漢寶德館長線上檔案展」,線上展示漢館長在科博館任期內所作重要決策之相關珍貴公文檔案、照片,並透過AI技術讓漢館長動起來,重現漢館長人聲口述建館的心路歷程。
藝術教育的傳道者:南藝大「2024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
1980年代末,漢寶德又接到新的任務,政府希望他能成立一間藝術學院。漢寶德詫異道:「藝術學院?我真是覺得非常奇怪,這是我談美談的太多了,部長們搞不清楚藝術教育和美的分別,就讓我去做。…藝術教育,非常的麻煩。」(註2)1989年,漢寶德擔任新設國立藝術學院籌劃小組召集人,並於秋天提出建校計畫,1996年正式被選為臺南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首任校長。在任期間,也催生臺灣第一所「博物館學研究所」(現為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簡稱博古所)。
當時在朱銘美術館擔任執行長的馬幼娟也來到南藝學習,有天漢教授參觀完朱銘美術館,回來對她說:「我上禮拜去了你們美術館,你要當心。一個藝術類的博物館,最難進行的就是觀眾教育,因為美學是主觀的,你沒有辦法給觀眾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所以你們在整個氛圍跟情境的鋪陳上,就要格外的小心。」這席話,讓現為世界宗教博館館長的馬幼娟銘記於心。漢寶德更經常於報章發表專欄,對臺灣藝術教育提出宏觀論述及針貶,推動設計、藝術與文化結合的教育觀念,培養國內藝術人才。
對於南藝,漢寶德是以國際的劍橋和牛津大學的標準來設立一座綜合性的藝術學院,他認為「藝術學院與其他大學不同,它是天才教育,要投入大量的經費。」於是促成國內首創音樂系、中國音樂學系的「七年一貫制」教育,招收中、小學年齡的天才學生,細心培養,不必照一般學校升學考試。到了2000年,南藝基本架構已建立,有了九個研究所,學生得到國內外20幾個獎,已有初步成就,66歲的漢寶德決心屆齡退休,離開南藝。
為了紀念漢寶德過去對於臺灣博物館界發展的貢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於11月舉辦為期兩天的「『跨域X創新』紀念漢寶德先生逝世10週年2024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邀請國內外各六位館長,分享博物館跨域及創新的實踐經驗。在論壇上,漢可凡女士將第二批漢先生文物捐贈校方,並在會後赴博古所參觀第一批捐贈文物「保物渡假島─漢寶德先生家屬捐贈文物教學近用展示」特展(展期至2024.12.20)。
生命教育的方針:宗博館「十大宗教建築模型」展
兩年後,在68歲(2002)那一年,漢寶德接受心道法師邀請,擔任全球第一間世界宗教博物館的首任館長。擁有豐富博物館經驗的漢館長,擬定「生命教育」為該館教育宗旨,奠定了宗博館日後發展的基調。同時,他認為「宗教建築的造型,是了解一個宗教精神與理念最直接的媒介」。於是他訂立新的原則,挑選出十大宗教建築,透過首場主題展「虛擬聖境:世界宗教建築縮影」,將建築藝術與宗教精神結合,使得世界各宗教的理念加以延伸與具象化。2003年夏天,在雕塑家林健成所組成30餘人團隊的精湛手藝打造下,每座造價新台幣200萬的建築模型,在開館前如期完成。漢寶德肯定道:「這應該是全世界最好的宗教建築模型了。」
這十大建築模型也成為宗博館的經典常設展件。今年配合漢寶德十周年紀念企劃「漢先生畫重點:從漢先生的視角看建築」特展(展期至2024.12.29)。透過宗教建築模型手稿、海外往來信件等珍貴歷史文物和年表的視角,重新梳理漢寶德擔任館長時(2002-2008)倡議的理念與遠見。再次看見他從建築專業出發,以不同的美學形式與美育角度,體現信仰文化所強調的生命內在價值。
十年未盡之夢:史博館「書藝人間」創作展
2008年,自世界宗教博物館退休後,漢寶德積極投入美學教育的暢導與規劃。晚年更寄情於書寫,10年前(2014)史博館辦理「築人間-漢寶德八十回顧展」時,漢寶德曾親自挑選200多幅自己的書法作品,期待有一天能展出。十年後,國立歷史博館推出「書藝人間—漢寶德書寫之美」(展期至2025.02.23),展出102件精品。當初未盡的書法展覽,終於在世人面前圓夢。
退休後,較有閒情的漢寶德,開始鑽研書法。因為不想只當個認真練字,臨摹大師很像,而被稱讚「功力深厚」的業餘書家。他說:「即使是為了消閒,也可以帶些創意呀!」於是,他開始自學漢碑「隨筆」以及晚清書法家「叛逆」的作風,並重讀唐詩、宋詞,從中尋找想書寫的詩詞章句。「早上起來,先讀幾篇古詩,若有所感,就用禿筆塗抹幾張。」在書寫時,漢寶德也思考著中國書法的未來,若將其視為一種藝術形式,要如何脫離傳統的束縛?
他認為書法所面臨的窘境,與建築創新問題完全相同。是否要完全跟隨西方的腳步?漢寶德在後期建築作品,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給出了答案,他選擇把傳統風貌融入現代之中。抱著為創新而努力的心情,晚年的漢寶德拿起毛筆,不談書「法」,純談書「寫」。他以「筆墨」的線條粗細、墨的濃淡;布局筆畫與字體間的「空間」,以兩者共創畫面的萬千變化。他曾說:「書法是生動的建築,建築是立體的書法」,這是他將書法藝術與建築串連最徹底的一句話,也是漢寶德將傳統美學現代化的體悟。
漢寶德精神的傳承:「臺灣建築文化中心」籌備中
2022年底,位於南藝大校園中的漢寶德紀念館正式開幕。此館於2014年由校方及漢寶德後代委託建築師姚仁喜設計。姚仁喜為老師漢寶德無償設計,以「a cube within a cube」為建築體概念,採用清水混凝土的極簡構築15米立方的建築,二樓外牆懸掛一座貫通內外的樓梯,營造出富於禪意的空間氛圍。常設展也輪流展示漢寶德的數百件文物及3000多本圖書,帶領觀眾回顧漢先生的非凡一生。
令人期待的消息是,臺灣建築界倡議多年的建築文化中心,近日建築體已整修完畢。文化部將投入1億6000萬元進行內部展場空間規畫及策展,預計2026年開幕。建築文化中心選址於臺博館鐵道部20號建物,目前處於籌備狀態。臺博館自2008年便開始大量收藏戰後建築師手繪圖,其中收藏有漢寶德6200多件建築圖與照片,由漢可凡代表捐贈。文化部長李遠近日也公開表示,對於民間提出將辦理「漢獎」的規劃,在他任內一定會盡力支持,期盼藉此持續傳承漢寶德在臺灣對土地、文化、歷史的重大貢獻。
在漢寶德逝世十周年,期許透過五大館所聯動,讓大眾重新認識這位對臺灣建築、博物館、美學教育多元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的大師。延續著漢寶德所提倡「生活美學」的精神,使更多青少年願意走入博物館,探索藝術表達的無限可能。
延伸閱讀|漢寶德談書法藝術:我的書法學習歷程
註1 漢寶德,與歲月對話:漢寶德(而立篇)漢寶德生前最後訪談紀錄片,大小創意,2014年。(2024.12.12瀏覽)
註2 漢寶德,與歲月對話:漢寶德(耳順篇) 漢寶德生前最後訪談紀錄片,大小創意,2014年。(2024.12.16瀏覽)
參考書目:
漢寶德,《築人間・漢寶德自傳》,臺北:天下遠見,2012。
漢寶德,《寫藝人間:漢寶德談書法藝術》,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