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亞洲現代美術館10周年「王懷慶:五十年創作精選展」盛大開幕,中國皇帝系列等45件名作齊出

亞洲現代美術館10周年「王懷慶:五十年創作精選展」盛大開幕,中國皇帝系列等45件名作齊出

Wang Huaiqing Exhibition Opens at Asia University Museum of Modern Art

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慶祝開館10周年,與元大文教基金會攜手,推出享譽國際的華人當代藝術大師「王懷慶:五十年創作精選展」。王懷慶相隔10餘年,也是首次在臺灣中部美術館的大展,有45件尺幅巨大的平面、立體作品,是他從1970年代至近期代表性精華作品。其中,他的經典鉅作「中國皇帝系列」六位皇帝齊聚亞美館,盛況空前,也是此檔展覽必看的亮點之一。

今日(3/23)在陽光普照的日子裡,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以下簡稱亞美館)慶祝開館10周年,再度與元大文教基金會攜手,推出享譽國際的華人當代藝術大師「王懷慶:五十年創作精選展」,從全臺各館所及私人藏家借展45件代表性作品,展現臺灣民間雄厚的收藏實力。

2024年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邁入十周年,美術館建築由國際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攝影/朱佑霖)

王懷慶1944年出生北京,1964 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之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後因文革爆發下鄉勞動改造而中斷課業,直到 1971年返校畢業。八年後,他決定深造考入中央工藝美院研究生學程,拜師於畫名家吳冠中(1919–2010)門下,才華與創作深受吳師肯定與賞識。數年來,王懷慶創作不輟,曾受邀美國、法國、日本等地展出。王懷慶現場致詞表示:「多年來,我只知道一張接一張、一年接一年不斷的畫,從不間歇。不知不覺中50多年的時光從筆尖悄悄溜走,我也從青年進入暮年。生命的喜怒哀樂、生活的酸甜苦辣、思鄉的激盪起伏,都完整保留在畫布上。」

(左)藝術家王懷慶與(右)亞大創辦人蔡長海合影,中間為畫家早期作品《藤椅上的少女》,1979,油彩畫布,58.5×97.8公分,私人收藏。(攝影/朱佑霖)

本次展覽更是將他的經典鉅作「中國皇帝系列」,八位中的六位皇帝齊聚亞美館,盛況空前,也是此檔展覽必看的亮點之一。亞美館館長潘襎指出,這次特展是王懷慶相隔10餘年,也是首次在臺灣中部美術館的大展,有45件尺幅巨大的平面、立體作品,是他從1970年代至近期代表性精華作品。其中,《中國皇帝》系列形式各異、表現手法也各有不同,具有其獨特的歷史詮釋內容。他認為王懷慶是「最會用傢俱說故事的藝術家」,更表示看王懷慶的作品不能只看畫冊,而是要仔細端詳原作,作品有歲月的滄桑、文明斷裂和看不見的奮起之力,對當下生活困頓的省思,還有對於未來文明的期許。透過作品可以解讀藝術家如何將生命奉獻給藝術,作品上細膩的肌理是藝術家每日嘔心瀝血的結晶。大師年祚八十歲,從十歲開始創作至今已累積七十年,透過這樣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藝術家的心境變化以及他對於家園的投入。

王懷慶《中國皇帝》系列作品。(攝影/朱佑霖)

本次開幕貴賓雲集,出席貴賓包括:臺中市副市長黃國榮、亞大創辦人蔡長海、董事林嘉琪、元大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馬維建、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伊欣、耿畫廊創辦人耿桂英,及各界王懷慶藝術作品愛好者齊聚一堂,一同欣賞王懷慶藝術家的鉅作。此次展覽是繼「趙無極大展」後,睽違7年,亞美館再次與元大文教基金會共同攜手合作。黃國榮副市長指出,王懷慶是華人藝術世界的驕傲,他將東方的美學以及個人對歷史的感受,透過自身的生命經歷呈現出來,可說是一部生命史詩,十分動人。更在現場向大師發出邀請,期待將來2025年臺中市立美術館正式啟用後,能邀請大師再度來臺中的美術館開展。

圖由左而右元大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馬維建、策展人王嘉驥、臺中市副市長黃國榮、藝術家王懷慶、亞大創辦人蔡長海、亞大董事林嘉琪、亞美館長潘襎、臺中市立美術館長賴依欣合影。(攝影/朱佑霖)

面對各界貴賓的支持歡迎,王懷慶感性表示:「臺灣有他許多重要藝術創作的收藏,也有他的許多知音和朋友。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在哪裡,他的心就在哪裡,他的知音在哪裡,他的情就在哪裡。」同時,他也特別感謝亞大現大美術館、元大教育文化基金會,精心籌辦這場展覽。蔡長海創辦人深信偉大的藝術可以啓沃心靈,並表示王懷慶的創作相當多元化,是當代藝術中獨特創新的創作,這檔王懷慶大展勢必帶著給我們嶄新視野,「這是亞大的榮幸,也是臺中市民的最大榮幸」。

(左)藝術家王懷慶與(右)策展人王嘉驥合影,中間為《中國皇帝5》,2015,油彩畫布、複合媒材,200×135公分,私人收藏。(攝影/朱佑霖)

年屆80歲畫家王懷慶專程由北京抵臺出席盛會,館長潘襎表示邀請藝術家來臺的過程並不容易,是他上任以來最辛苦的任務,過程堪比「驚心動魄」,但在團隊努力下最終成行。在現場王懷慶開心表示,能在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亞美館舉辦個展,且是在大學美術館辦展,內心十分激動。並分享過去曾於2015年赴日本兵庫美術館舉辦個展,與亞美館同樣都是安藤忠雄所設計,緣分難得。尤其亞美館是亞大的美術館,更是「大學中的大學」,亞大創辦人蔡長海能選擇安藤忠雄蓋這個館,就是一個文化高度。他期許:「在充滿變幻、矛盾、紛爭與懷疑的當下,讓我們共同守護藝術這塊人類彌足珍貴的精神家園。」

2024年,王懷慶精選展現場。(攝影/朱佑霖)

王懷慶畫作風格鮮明,早期作品反映出文革後的傷痕美術特質,擁抱被破壞的美好古代文明;從1980年代中期以後,他從安徽當地黑瓦白牆建築特色獲得極大衝擊,產生視覺革新,自此他的繪畫色彩漸簡化為黑白色系,對空間物件的具象表現轉向平面建構,開啟他探索與觀察物件結構再重組的視覺語彙,成形塑個人創作風格。

王懷慶《化石》,2000,油彩畫布,200×330公分,私人收藏。(攝影/朱佑霖)(攝影/朱佑霖)

策展人王嘉驥認為:「王懷慶大師的作品始終透露著一股深沉的文化危機感,似乎是源自於對於文化與傳統斷裂的不安。他的作品凝煉出形式極簡與饒富深刻東方美學內涵,在中國、國際重要大展獲獎無數,成為最具代表東方藝術的畫家之一,千禧年後,他的作品活躍於世界各大美術館,也成為世界各大美術館的典藏,備受世界畫壇肯定,成為國際各大拍賣市場競逐對象。」中國書畫史也是他觸手可及的重要形式源頭:《夜宴圖》系列 (1998–2006)和《中國皇帝》系列(2008–2016)是其中兩個顯著的案例,可以看出藝術家挪借畫史名作,予以創新和改造,亦融入個人哲思,激發跨越歷史時空的對話,形成別具一格的詠史或懷古的表現。

左側為王懷慶《夜宴圖1》,1996,油彩畫布,196×3346公分,諭賢堂收藏。(攝影/朱佑霖)

1980年代初期,王懷慶開始展靈頭角,崛起於中國藝壇。前期,受惠於學院訓練,他的畫風以寫實主義取勝,擅長歷史和社會生活題材。1980年代中期,他從中國江南地區,尤其是徽派黑瓦白牆的建築特色,獲得靈感,轉向不規則幾何形式的風景繪書。

王懷慶作品表現中國江南地區,尤其是徽派黑瓦白牆的建築特色。(左)王懷慶《民居》,1987,油彩畫布,90×71.5公分,私人收藏;(右)王懷慶《千家萬戶》,1986,油彩畫布,118×118公分,私人收藏。(攝影/朱佑霖)

王懷慶以創造性的托古改制為手段,搭起自己與傳統重新對接的通道。他也以全新的做法,揣摩文人書畫標榜的筆墨。相較於文人書法性的用筆大多屬於手腕與指間的運轉及調控,王懷慶將其力度與格局放大,延伸為巨大尺幅,改以身體的動勢,於畫面上或畫幅中行走。原本,可能是書法家運筆過程中,偶然留下的飛白墨跡;如今,王懷慶以全身性的運動,在超過真人大小的畫作裡,留下了有如天馬行空的視覺奇觀。

展場空間,前景兩件作品:(左)王懷慶《鶴頭杖》,2004,油彩畫布,400×60公分,私人收藏;(右)王懷慶《連環棍》,2004,油彩畫布,400×60公分,私人收藏。(攝影/朱佑霖)

進入 1990 年代,他從明式家具的木製榫卯結構,找到可資取用的造形資源。拆解構造,再以視覺構成的方式,於畫面上重新拼組、聯結,或是并貴、排列那 些已經解離、散逸的木質構件—藉此手段,王懷慶確立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除了以油彩為媒介,他也創作水墨繪畫。同時,他更自覺地為自己的藝術注入文化意涵;藉有形且實存的現實物件,隱喻中國當代社會相對於歷史傳統的斷裂,賦予重建及再街接的深刻寓意。王懷慶稍早已見的不規則幾何語氣,來到此一時期,更顯著地演變為一種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的表現主義特色。

2011年至 2012年間,王懷慶將原本經過透視法處理,壓縮於畫面的古典桌椅,予以立體化,打造成鋁合金雕塑。解壓縮的畫中家具,再現為介於二維與三維之間的既扁平又凸出的立體物件,彷彿預留了雕塑因燈光效果,而產生的特殊錯影。

古典桌椅鋁合金雕塑作品。(攝影/朱佑霖)

從元素到原點,從物到悟,從器到氣,從景到境,我希望這一過程不是在「路上」,而是在「道上」。

——王懷慶

王懷慶:五十年創作精選展

展期| 2024.03.24 –10.13
地點|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臺中市霧峰區柳豐路500號)

ARTouch編輯部( 166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