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以鑑定鑑價作為建構與活化文化價值的基礎,「TAERC藝術資產講座:如何踏出藝術家資產管理第一步」側記

以鑑定鑑價作為建構與活化文化價值的基礎,「TAERC藝術資產講座:如何踏出藝術家資產管理第一步」側記

Identification and Appraisal as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nd Revitalizing Cultural Values, Notes from Taipei Art Economy Research Centre’s Seminar on Art Assets: First Step Towards Asset Management for Artists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在今(2023)年初發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藝術品鑑定鑑價作業準則》,在8月也展開第一梯次的「藝術品鑑價專業國際人才專班」課程,培育藝術品鑑價師需具備的各種觀念與能力。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在本月舉辦的「TAERC藝術資產講座:如何踏出藝術家資產管理第一步」,首先梳理畫廊協會長年推動藝術家資產管理的階段成果、產業基礎以及機構資源,並介紹鑑定鑑價制度的內容與應用層面,再以國際現況回看臺灣的現況。推行具有公信力、與國際接軌的鑑定鑑價制度實屬勢在必行的趨勢,受惠的絕不僅是藝術產業,對於整體社會的文化認同與傳承、資產管理與運作、國際觀與競爭力都有極大的助力。

今(2023)年開春之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TAGA,以下簡稱畫廊協會)在30週年記者會中也同步發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藝術品鑑定鑑價作業準則》,為臺灣研議多年的藝術品鑑定鑑價議題的進程樹立里程碑。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TAERC)在12月5日舉辦「TAERC藝術資產講座:如何踏出藝術家資產管理第一步」,首先梳理了畫廊協會長年在推動藝術家資產管理的階段成果、產業基礎以及機構資源,並介紹鑑定鑑價制度的內容與應用層面,以國際現況與趨勢回看在臺灣推行藝術鑑定鑑價制度的必要。

「TAERC藝術資產講座:如何踏出藝術家資產管理第一步」現場。(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提供)

第15屆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羣在會中分享到,畫廊協會多年來致力於產業各面向的提升與發展,並在2010年成立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與文化部進行政策面的對接。2015年也是他擔任畫協理事長的任內,匯集八個跨區域、最具影響力的畫廊協會共同組成的亞太畫廊聯盟(APAGA, Asia-Pacific Art Gallery Associations),以增進彼此合作、溝通與資訊交換為目的。而畫廊協會作為今年度亞太畫廊聯盟的主席國,舉行「2023 APAGA 暨臺韓藝術品鑑定鑑價機制國際合作論壇」,與韓國主要推行鑑定鑑價相關單位與人員進行深度交流,討論層面觸及稅法、美術振興法以及相關稅制對於韓國市場的影響,從中參酌鑑定鑑價制度如何於臺灣現況予以推行。

第15屆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羣分享多年來與亞太區各大畫廊協會交流的經驗。(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提供)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柯人鳳也補充道,與韓國交流的法規、市場與交易層面都是參酌的資源,而臺灣主要是採用專家鑑定與鑑價的方式,請業界中相對有經驗的前輩或先進做鑑價的任務,這也是國際間的作法之一。

臺灣鑑價人才培育啟動

畫廊協會在2016年便啟動文化部委託的《藝術品鑑定機制與資料庫先導建置服務計畫》,並在2021年再次受託制定「藝術品鑑定鑑價作業參考準則暨研提人才培育機制」。2022年6月公告了《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藝術品鑑定鑑價作業準則》並在今年1月發布,作業參考準則依其屬性分為三類領域:「藝術品科學檢測作業準則」、「藝術品鑑價作業準則」與「藝術品鑑定作業準則」,以作為臺灣推動藝術市場與文化金融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

隨之而生的「藝術品鑑定鑑價專業國際人才培育計畫」項目之下的「藝術品鑑價專業國際人才專班」也旋即在今年8月進行第一梯次的開課,共規劃課程A「藝術市場概論與法規」、課程B「藝術資產評價程序與方法」以及課程C「無形資產評價程序與方法」三大課程模組,係與社團法人中華無形資產暨企業評價協會合辦,內容含括藝術、行政、財稅、法律、保險、金融、資通訊等產業理論與實務,以健全臺灣的藝術產業觀念與生態。

「藝術品鑑價專業國際人才專班」課程A「藝術市場概論與法規」李智仁講師。(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提供)
「藝術品鑑價專業國際人才專班」課程A「藝術市場概論與法規」柯人鳳講師。(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提供)

而在「藝術資產評價程序與方法」的課程是與國際鑑價師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ppraisers,以下簡稱ISA)接軌,成立於1979年的非營利組織ISA係教育鑑價師採用的方法論、原理原則等標準,以消弭人為歧見造成的評判差異。而除了ISA既有的核心課程之外,還必須研修由美國鑑價基金會(The Appraisal Foundation)所發布的USPAP準則(Uinform Standard of Professional Appraisal Practice),當中許多概念也與會計財報的內容對接,為美國與加拿大採用的專業鑑價實務統一準則,並在因應時代發展之下持續推進的觀念與法規,每隔兩年都要重新上課。由ISA認可的鑑價師可透過線上授課與考核取得資格,同樣也需每隔五年進修最新版本的核心課程並更新資格,也由於ISA僅是一種自律團體,因此鑑價師的道德守則 (Ethical Code)是相當重要的,彼此也會進行同儕評審(Peer Review),以確保鑑價標準與結果趨於公平。以美國為例,各種可交易的個人資產(Personal Property)基本上都可以進行估價,並不限定於狹義的藝術品,因此每位ISA鑑價師均擅長不同的專業範疇,也都能在ISA官網查詢到個人詳細的資料與資歷。

藝術品鑑價專業國際人才專班」:課程C「無形資產評價程序與方法」彭火樹講師。(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提供)
藝術品鑑價專業國際人才專班」:課程C「無形資產評價程序與方法」宋皇志講師。(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提供)

梳理與建構文化價值

本身為臺灣畫廊業者的戴可君透過報名專班並順利考取ISA鑑價師資格,也在講座中分享自己以鑑價師身分的執業案例與觀察心得。她舉例,正在籌措經費以重建校舍的基督教臺灣浸會神學院,獲得善心人士捐贈畢生收藏的逾百套紀念幣供校方義賣,反映出一般的公益團體收到捐贈物資後若需變現,其實也會產生鑑價需求。而主要的鑑價程序為:公益受贈者的鑑價需求、釐清鑑價報告的使用意圖、尋求最有利市場以及公允市場價值(Fair Market Value)。相較於校方先行詢問的坊間古董或貨幣收購業者,大多僅評估物件的物理價值予以報價,而鑑價師則會將物件的文化價值一併納入評估,像是當中也有外國發行的紀念幣,她亦調查與研究外國相關資訊來為其尋找最有利市場以及公允市場價值,出具的鑑價報告供給浸會神學院據此制訂價格,而在後續義賣活動也幸運獲得熱烈迴響讓募得的經費超於預期。

考取ISA鑑價師資格的畫廊業者戴可君分享鑑價機制的應用層面與觀察。(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提供)

而戴可君在進修鑑價師的課程期間,也正在自營的比劃比畫太保美術館籌辦「嘉義美術再發現—林臥雲醫師與青辰美術協會」公益研究展,呈現這個成立於1940年、在當時可謂嘉義最重要的西洋畫會之作品。在與許多藝術家後代、民間藏家與文史工作者的交流過程中,讓她觀察到這些不在市場流通的作品就像拼圖般散落在民間,儘管藝術家後代與藏家有意識要保存,但憑自身之力的保存狀況往往不見得理想;若是捐給公家機關或美術館也同樣會先面臨到價值認定的評估;此外,藝術家後代的權益問題亦是一門課題。「前人留給我們很多珍貴的文化資產,我們如何將這些再重新建構、詮釋是值得深思的。」也讓她深刻體會到要落實藝術家資產管理,鑑價就是相當重要的工具,能提供最基礎的內容讓大眾理解這些作品的文化價值,而當社會普遍有此共識跟概念,才得以在推動文化保存的工作時有更適切的處理。最後,她也指出儘管臺灣推行鑑定鑑價制度的起步較晚,但也得以參考其他國家的作法與效益,尤其臺灣對於公允市場價值的定義其實與國際通行的概念相當接近,在推行這些制度時其實能做更完善的準備。

鑑定鑑價的參酌依據

柯人鳳則延續戴可君的分享與觀察接著提出,作品的文化價值意義奠基於歷經藝術家後人、藏家或畫廊持有的珍貴歷程,若從鑑價的角度來看就是「來源證明」;除了一般所知的拍賣會提供這些參酌資料之外,在鑑定鑑價時其實也會追溯來源證明。叩合這次座談主題的「藝術家資產管理」就涵括藝術家的創作、後代或基金會、展覽紀錄、乃至於畫廊協助保存作品的過程都是其中一環,是在進行史料研究時不可忽略的紀錄。也因此,畫廊協會就有建置「臺灣畫廊產業史料庫」,記錄臺灣自1960年代以來商業畫廊的採買紀錄與展覽年表,可供查詢作品來歷與履歷,進行原始銷售端的比對。

而不同於畫廊或經銷商是站在為藝術品創造最高市場價值的立場,鑑價師在進行鑑價時會把物件性質視為中性而非商品,僅是就目前已有的紀錄、真實發生的情境給予價值的認定,好比拍賣紀錄就是鑑價過程中會採樣的項目之一,儘管這過程也可能存在人為哄抬的操作,但鑑價師也有相應的方式來進行判讀,相對來說是偏重於研究方法論的工具。此外,也需留意的是,若買賣雙方在交易時沒有畫廊或經銷商作為仲介角色的介入,可能會產生人為操作、不確定、無法被判讀的價格紀錄,這對於日後在追溯作品的來源證明或市場價值是存在隱憂的,畢竟就文化價值保存的角度來看是需要具有足以被認可的紀錄,所以畫廊經紀的角色與任務在資本市場是相當重要的。

台灣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柯人鳳於講座中分享許多團隊經手的鑑價實務案例。(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提供)

柯人鳳也提出,在針對某一物件的真實、正確與完整性的核實過程時,儘管來源證明很重要,但也並非絕對的參酌依據,在某些狀況下則需以另一種邏輯來看。若當鑑價報告所揭露的價值與委託方的預期產生落差而提出鑑定要求時,鑑價師就必須要為此進行淨值調查。又或者,當鑑價師認為物件可能未達到鑑價的價值時,也會在報告中提出假設,讓委託方決定是否要對物品進行更進一步的鑑定。而以畫廊協會的處理模式,是同步採取專家鑑定與科學檢測兩種方式。

除外,鑑定鑑價也包括了損害賠償的評估,例如作品在藝博會展出期間發生意外損害時,其實並不會向責任歸屬者求償作品的整體價值,而是以成本認列的方式予以計算作品進行修復所產生的成本,這也是畫廊協會很重要且專業的客戶服務項目之一。

藝術家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與應用

什麼是資產?就是能為客戶或企業帶來收益的物件。而所謂的藝術家資產(Artist’s Estate)或稱藝術家遺產(Artist’s Legacy),就是在藝術家生涯當中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產出,其中也包括文件,這在過去很少被注意但其實相當重要。相較於歐洲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動盪,其實有許多藝術家的作品與遺產對於後代而言在經營管理上會有較大的負擔或困難,亞洲則多是以世代傳承來看待藝術家資產的管理。以資產管理的概念作為管理邏輯可用於現行可執行的方式或為未來預做準備,而在進行藝術家資產管理時,還需制定管理策略、庫藏的作品分配以及保護作品安全。

廣義的藝術資產(Art Assets)包括:藝術品、藝術基金、藝術事業股票、新創事業私募股權以及藝術融資等,但必定是從藝術品開始著手,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資產活化的過程進到資本市場形成滾動。而保持藝術家作品活化則有三大關鍵角色:要有針對物件進行的學術研究、美術館的典藏紀錄以及藝術市場的流通性,三者必須互相拉抬與合作。若只有市場而缺乏學術研究與美術館典藏的作品,其文化與藝術價值沒有建立在公眾理解的基礎上必定難以存續;只限於學術圈而沒有市場需求,也不會有資金持續挹注學術研究。而美術館則是對藝術家的價值奠定基礎與證明,讓資本市場可借力於這樣的紀錄建立文化層面的輸出與流通。

「TAERC藝術資產講座:如何踏出藝術家資產管理第一步」以深入淺出的論述方式讓與會者理解鑑定鑑價機制的重要性。(台灣藝術產經研究室提供)

藝術資產作為產業資本與動能

再來看臺灣藝術產業的現況與推動藝術家資產管理之間的關聯性。如同韓國在近兩年舉辦首爾斐列茲藝博會(Frieze Seoul),對本土藝術產業來說等於門戶大開而讓市場競爭更為激烈。臺灣現當代藝術其實也同樣面臨類似的挑戰,亦需積極面對國際藝博會的需求,思考如何增加這個世代對作品所含括的文化價值產生認同感,並且建立長遠而廣泛的客戶網絡讓臺灣藝術家的作品得以因為臺灣畫廊開拓國際市場而產生更多流通,達到創造國際市場的價格紀錄之可能性。

除了私人收藏之外,若要進行市場層面的投放機制,藝術品能否與如何被認列為資產反映在企業財報上,其實是相當關鍵的一點。像是韓國政府就將資金投注到鑑定和鑑價機制化的面向,並已成立數個專責機構進行鑑價師的培育。也因為有鑑價師能將文創與文化產業的產值反映在企業的會計與財務報表上,而不是以主觀經驗或市場資訊來評斷藝術資產的價值,使資本市場得以持續滾動,而韓國大企業熱衷於收藏藝術品,不僅能為品牌建立正面形象也達到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社會責任之使命,進而帶動大眾對藝術的關注,都是相輔相成的環節。柯人鳳也舉例,團隊曾協助銀行業者為其持有的藏品製作藝術品或所謂藝術資產型的清冊,除了重新鑑價各物件的資產價值之外,也可藉由鑑價結論提供客戶進行資產管理與歸檔的參考依據,而清查出有些品項其實可視為消耗品而無需認列、部分品項則可在未來做捐贈的規劃。

「為什麼活化很重要?」柯人鳳於座談尾聲重申這個根本觀念,原因就在於臺灣人習慣把作品擺著不管,但這就會造成作品老化劣化以致失去價值而沒有存續的資源與基礎,所以必須適度地將藝術資產進行活化,而資本市場的力量就是提供資源的一個管道。鑑價在過去可能只是針對物件做價值的認定,但也能進一步想像如何藉由這個工具輔助資產活化。例如:民間藏家怎麼和美術館、畫廊與藝術市場建立合作,讓手上的物件產生流通性;透過鑑價來做比例原則的分配,評估哪些作品適合自己保存、美術館典藏、釋出市場等,都是物件持有者所能掌握的資源。此外,柯人鳳也舉出台灣藝術產經研究室在近年受到海內外委託的鑑價案例,尤其是提供合於國際標準的藝術品鑑價報告在法院的裁決過程中受到採納,也令團隊相當振奮。

總結座談內容可以得出,推行具有公信力、與國際接軌的鑑定鑑價制度實屬勢在必行的趨勢,受惠的絕不僅是藝術產業,對於整體社會的文化認同與傳承、資產管理與運作、國際觀與競爭力都有極大的助力。

楊椀茹 (Yang, Wan-Ju)( 154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