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燈會線上/下的延長賽事:新竹光臨藝術節,體現城市創新與美感治理

燈會線上/下的延長賽事:新竹光臨藝術節,體現城市創新與美感治理

Extending a Light Festival to Both On and Offline: Hsinchu Light Coming Festival, Showing a City’s Innovation and Governance with Aesthetics

今年度的主辦方新竹市政府選擇直接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將「臺灣燈會」轉型為「新竹光臨藝術節」思考過往重點在匯聚人潮的燈會,在疫情各種防疫機制下,如何以嶄新的模式持續興辦。

思考「線上/線下」展演活動的並進,成為2021疫情下「臺灣燈會」的挑戰。今年度的主辦方新竹市政府選擇直接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將「臺灣燈會」轉型為「新竹光臨藝術節」思考過往重點在匯聚人潮的燈會,在疫情各種防疫機制下,如何以嶄新的模式持續興辦。

燈藝.光影藝術.美感教育

首先在「時序」上,「新竹光臨藝術節」因應疫情,改變策展策略,避免如同過往舉辦模式總是在短期內,沸騰的人潮來推動活動參與的高潮。而命名「光臨」是歡迎,也象徵光的「蒞臨」,並且以點狀、「點亮」黑暗的意象,期盼將光明與希望透過活動傳遞給疫情下的社會。藝術節在4月底興辦過往的燈會傳統「花燈競賽」於孔廟廣場展出,為「光臨藝術節」的轉型與前置暖場,活動背後其實有著新竹市校園藉著花燈製作,思索如何轉換回收與自然材質,來製作具有新時代特性的花燈,而從去年也在暑期安排美感燈藝課程,讓藝術家對於光影藝術的思考也能深植一般學童與民眾的生活經驗,讓「燈藝」、「光影」、「藝術」成為實質的美感教育經驗。

傳統「花燈競賽」作品於孔廟廣場展出,為光臨藝術節暖場。(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市師生以「多媒材花燈」為主題製作,利用塑膠布、竹子等回收與自然材質,製作出具有新時代特性的花燈。(新竹市政府提供)
「多媒材花燈競賽」讓「燈藝」、「光影」、「藝術」成為實質的美感教育經驗。(新竹市政府提供)

光之島:數位典藏的燈會盛典

而在8月中,光臨藝術節迎來盛典「光之島」,以近200年古蹟的東門城做為主場地,映照新竹過往與未來的城市基底,並強化藝術與燈會的連結,堅持在疫情下舉辦光臨藝術節,新竹市政府期許引領民眾返回日常,且因疫情展演取消,收入大受衝擊的藝術創作者,仍能透過線上展演的方式,讓藝文工作能夠持續。在全程採「線上直播」,以及強化科技影像結合新竹建築、歷史的方式,藉由「光之島」讓「藝術」再度回歸風城。

全程一鏡到底的線上直播,創造沉浸式感官效果,也開啟疫下時代全新體驗的表演模式。(新竹市政府提供)

除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光臨藝術節也在意新竹民情特色的展現,如投影的超廣角環形劇場,即以新竹「晾曬米粉」的傳統元素為發想,臺灣建築師甘銘源與其事務所以千支的臺灣桂竹與孟宗竹,搭構出14公尺高、寬130公尺的傳統手工製作「米粉架棚」,這在地氣息濃厚的巨型「米粉架」屏幕,是為了能夠呈現出180度環繞科技投影,沉浸式與環繞的氛圍也將東門城烘托為「超廣角的環形劇場」。

環形劇場放映的動畫充滿年輕世代對於台灣文化識別的新建構,展現出台灣兼容並蓄、多元面貌的創新實力。(新竹市政府、左腦創意提供)

「光之島」企圖透過「數位線上直播」,讓民眾跨越地理限制,親臨「光之島」現場般欣賞演出,在前行腳本與鏡頭的細緻配置下,以及現場導演、導播與表演團隊的配合,讓觀眾跳脫實體空間限制,並翻轉民眾在開幕人群現場經常被遮蔽的聆賞經驗,透過數位直播,觀眾得以取得最佳視角的細緻瀏覽演映的細節。

環形劇場以千支的台灣桂竹與孟宗竹,搭構出傳統手工製作「米粉架棚」屏幕。(新竹市政府、左腦創意提供)

「光之島」的活動進行,由紀錄新竹當地高齡九旬燈藝師蕭在淦拉開序曲,拍攝在其巧手下製作花燈的過程,師傅曲折出具有東門城造型燈籠。東門城的傳統輪廓在導入科技動畫的光雕後,成為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載體。而後伴隨著優人神鼓「祭天」的鼓聲,表演者以薰香、散花、提燈、扛劍、歌詠的形式,佐以擊鼓祭天,而表演團隊所在的迎曦門舞臺背後,更有自然雲層、水面樹林等自然景觀投影。新竹市長林智堅亦於活動中擔任「主祭者」,在疫情間為民祈願平安,而後再由優人神鼓帶來新劇目「新竹能量」,對於表演團度來說,這是全程一鏡到底的線上直播,除了真人的表演者還加入虛擬影像,表演團隊必須細膩的走位與導演、導播配合,才能建構流暢的聲音與動作畫面,整場演出創造沉浸式感官效果,也開啟疫下時代全新體驗的表演模式。

優人神鼓「祭天」,表演者以薰香、散花、提燈、扛劍、歌詠的形式,佐以擊鼓祭天。(新竹市政府提供)

「光之島」最終來到環形劇場動畫,本次環形屏幕投影由左腦創意統籌製作,內容策劃部分,則邀請知名策展人李明道、劇場燈光設計師王奕盛、金馬編劇楊順清、科技藝術家黃心健參與內容籌備,再由赤兔影像和Bito操刀影像製作與大型光雕投影,動畫放映了臺灣近期最為人熟知的民間元素,充滿年輕世代對於臺灣文化識別的新建構,包括臺灣生態特有種帝雉、石虎的認識,也有臺灣小吃美食、交通的機車瀑布景象,更包括臺灣在體育賽事上逐漸發光,以及臺灣在面對科技、航太發展的努力不懈,完整展現出臺灣兼容並蓄、多元面貌的創新實力。

而新竹市承辦臺灣燈會,雖受疫情影響,過程中仍不輕言放棄取消,而是企圖在疫情管制的限制裡尋覓出平衡生活與疫情的方案,接受與擁抱疫情造成藝術展演模式調整,而線上展演如何與線下體驗達成最佳的感受,「光之島」即是這樣大膽嘗試的開端。

科技與未來的實體體驗

而光臨藝術節終於在今年9至10月間,於疫情逐步趨緩下再次以臨場的體驗與民眾相會,聚焦「科技未來」為主題,於新竹公園、中央公園及三民公園當中,以八件燈光藝術裝置,帶領民眾感受科技與光影互動的風景。包括「竹鵲松風迎春曦」,由燈藝師王耀瑞及張文瑤製作,充滿濃厚的在地特色元素的剪影,包括運用三隻新竹市市鳥「喜鵲」飛翔姿態,搭配新竹市樹黑松、十八尖山與「東門城」剪影。三民公園則展出「未來拓撲」,由沃手工作蔡宜婷、蔡奇宏共創,以陣列結構構築的數位山丘,透過光呈現在地居民匯記憶的匯流,呈現竹林塹地面向未來的時光島嶼意象。在中央公園與隆恩圳旁,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令理配合作品設置地點的童話燈具與遊具,特別打造出奇幻感的曲線森林,無論白天的天光與夜晚的燈光光線,都會產生虛實間的趣味遊歷。

「竹鵲松風迎春曦」充滿在地特色,新竹市市鳥「喜鵲」飛翔姿態,搭配新竹市樹黑松、十八尖山與「東門城」剪影。(新竹市政府提供)
「未來拓撲」以陣列結構構築的數位山丘,呈現竹林塹地面向未來的時光島嶼意象。(新竹市政府提供)
「卷卷林」配合中央公園的童話燈具與遊具,打造出奇幻感的曲線森林。(新竹市政府提供)

官方與民間、學院與產業的美學能量積累

從燈藝的美學培育,到數位典藏式的線上展演體驗,及在實體實作科技與藝術的作品體驗,一場光臨藝術節讓民眾體會到藝術豐富的面貌。然而這些面貌並非偶然,而是匯聚新竹科技產業、教育到政策對於藝文深耕的成果。在《竹光重現:戰後新竹美術發展》中彙整了科技產業對於藝文支持的科技產業機構,包括智邦藝術基金會、臺積電文教基金會、聯發科、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等都是新竹在地長期支持藝文發展的單位。而在科技藝術教育面向包括國立清華大學,也在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後,科技與藝術跨域的結合成為該校藝術學院的發表重點,而工業研究院轄下的「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也成為新竹在地企圖將科技應用導入藝術創作的指標計畫。這些官方與民間、學院與產業的積累,在2014年新竹市長林智堅上任後,更聚焦「智慧」與「美學」並進的施政方向。從建築、識別系統的改造,再到活化古蹟,包括新竹市美術館、新竹州圖書館等,以提升藝文空間的使用率結合觀光策略,為新竹城市的品牌形象帶來嶄新的面容。大型藝術節慶則是統合城市治理實務,與城市藝術能量的檢驗,在從「後新竹時代:2016新竹市國際地景藝術節」、2016-19的「新竹過好年」活動,再到2020臺灣設計展「Chink in 新竹-人來風」等,成功翻轉新竹過去的城市意象,而是具有創新、美學、歷史的新意涵,而這些結合「創新」、「美感」的取向,也於此次光臨藝術節完整體現。

新竹光臨藝術節

光雕作品展期|2021.10.22-10.31(18:00-22:00)
靜態作品展期|2021.10.22-11.27
光臨藝術節燈區地圖|連結

(新竹市文化局廣告)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