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以古蹟與科技之名,召喚光:新竹市光臨藝術節重頭戲「光雕展演」

以古蹟與科技之名,召喚光:新竹市光臨藝術節重頭戲「光雕展演」

Using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Technology to Summon Light: Projection Mapping, Highlight of Hsinchu Light Coming Festival

因疫情影響2021臺灣燈會轉型為「2021新竹光臨藝術節」,並展出原汁原味燈會作品,歷經「隆恩圳燈區」,以及線上開演「東門城環形劇場」及「光之島」,和「科技未來」燈區,最終來到新竹光臨藝術節重頭戲「光雕展演」。

因疫情影響2021臺灣燈會轉型為「2021新竹光臨藝術節」,並展出原汁原味燈會作品,歷經「隆恩圳燈區」,以及線上開演「東門城環形劇場」及「光之島」,和「科技未來」燈區,最終來到新竹光臨藝術節重頭戲「光雕展演」。活動總策展人擷果創意整合創辦人林長叡表示,2021臺灣燈會轉型為「2021新竹光臨藝術節」歷經兩年的時間,從馮宇設計的新竹光臨藝術節Logo,就展現出不斷延伸光亮的宣示意象。團隊也企圖從「城市策畫」、「國際連結」、「共創與跨域」等不同方向整合此次光臨藝術節,最終邀請來自七個國家、65組藝術團隊和66件作品都在光臨藝術節期間逐步展現。林長叡表示光雕展演以透過火車站、銜接護城河和新竹市內舊城區古蹟,點亮新竹市各個城市角落,透過光雕述說城市的歷史與重要的建築物。同時利用不同場域的新竹市內公園,以現地作品聚焦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等文化。

從新竹驛開始,讓光進來

建於1913年的新竹車站與已締為姊妹站的東京車站、紐約中央車站年歲相當,其兩段式陡斜高聳屋頂、老虎窗、四面鐘塔與濃厚的後文藝復興風格,是日本首代德派建築師松崎ヶ萬長(Tsumunaga Matsugasaki)少數留存的作品。新竹車站與新竹客運大樓便以國際邀展的作品來呈現,NAKED, INC.為2012年東京車站整修後的首次光雕作品創作團隊,此次作品《光之旅行》於車站立面延續東京車站的創作,以光束粒子打開旅程,點亮各國後參與了慶典,觀看了劇場,最後回到綠竹新生的新竹。

《光之旅行》於新竹車站立面延續東京車站的創作,以光束粒子打開旅程,點亮各國後參與了慶典,觀看了劇場,最後回到綠竹新生的新竹。(新竹市政府提供)

從車站斜角望去的新竹客運大樓,是於2019年歇業的SOGO百貨,曾是七、八年級國高中生放學後最常逗留的休憩空間。人們從新竹市車站開始便可觀賞到德國團隊Marin Petkov X MP-STUDIO的《數位動物園》,以活躍在巨幅立面的動物,呼應臺灣最老的新竹動物園的重生願景──人與動物在未來能真正共榮共存。從地下道穿過車站,《風之屋》為此次唯一位於鐵道以東的光雕作品,新竹發展始於從鐵道以西, Marin Petkov X MP-STUDIO於轉運站旁的民宅建物群牆面,結合新竹的傳統符號,讓風做為故事的主述者,結合創作者的想像往返風城的前世今生。

新竹客運大樓,人們從新竹市車站開始便可觀賞到德國團隊Marin Petkov X MP-STUDIO的《數位動物園》。(新竹市政府提供)
《風之屋》為此次唯一位於鐵道以東的光雕作品,Marin Petkov X MP-STUDIO於轉運站旁的民宅建物群牆面,結合新竹的傳統符號,讓風做為故事的主述者,結合創作者的想像往返風城的前世今生。(新竹市政府提供)

鄰近火車站的菸酒專賣局,是本次唯一一件玩轉建築本身的作品。專賣局新竹支局,與臺南警察署(現為臺南市美術館一館)同樣出自梅澤捨次郎之手,於1935年設計建成,俐落的現代主義風格,以水平線為視覺主軸立於轉角,黃瑞民、陳宣名不滿足於讓立面僅成為光雕載體,因而強調建築的線條,以臺酒的視覺色調,翻轉出這棟歷史建物的其他可能,與建築本身進行對話。

鄰近火車站的菸酒專賣局,藝術家黃瑞民、陳宣名不滿足於讓立面僅成為光雕載體,因而強調建築的線條,《時光膠囊》以臺酒的視覺色調,翻轉出這棟歷史建物的其他可能,與建築本身進行對話。(新竹市政府提供)

引光入城,歷史軸線的夜間對話

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新竹的行政中心由最早的商業聚落北門大街改成「驛前大道」(今中正路),進入東門城內驛前大道,即走入新竹州的市政中心。整合此區域光雕展演的當若科技藝術策展統籌王孝萱表示,企圖以此區域的光雕展演展現新竹市區的歷史長河,中正路涵蓋了新竹300多年的歷史,包括清朝、日治到民國,從光雕認識新竹市五大重要面向,包括藝術、娛樂、經濟、政策、信仰。

新竹州廳由混合編碼工作室製作的《魔燈大州廳》串聯T型路口的建物成為一環繞劇場,點亮一盞魔燈,跟隨孩子的步伐,打開童心一同穿梭在色塊堆疊的彩色宮殿。(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州廳由混合編碼工作室製作的《魔燈大州廳》串聯T型路口的建物成為一環繞劇場,點亮一盞魔燈,跟隨孩子的步伐,打開童心一同穿梭在色塊堆疊的彩色宮殿。(新竹市政府提供)

建於1927年的新竹州廳(今新竹市政府)做為全臺唯一使用中的古蹟市政廳,保有紅磚、迴廊、拱門等和洋混合風格建物,坐落於此區的正中央,由混合編碼工作室製作的《魔燈大州廳》串聯T型路口的建物成為一環繞劇場,點亮一盞魔燈,跟隨孩子的步伐,打開童心一同穿梭在色塊堆疊的彩色宮殿;同一時期建造的新竹市役所(今新竹市美術館)同為和洋折衷建築風格,有著地方自治變遷的意義,由當若科技透過AI演算技術,融合東西建築元素,並嘗試挪用與再現東西方藝術作品,企圖創造出新的美術館型態,打造《藝術實驗所》。鄰近東門城的影像博物館,是建於1933年的有樂館,全臺首座有冷氣之歐化劇場,為日治時期的豪華型公共建築之一,底醞敘事的《光影風城》結合上百張手繪電影海報,以角色「光怪」穿越時空,跑馬燈式的瀏覽電影視覺文宣品的變革及演進脈絡,企圖喚醒觀看老電影的美好記憶。

當若科技藝術於新竹市美術館作品《藝術實驗所》。(新竹市政府提供)
底醞敘事《光影風城》位於影像博物館。(新竹市政府提供)

成立於1913年的新竹信用組合(今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前身是以一筆五錢方式儲蓄累積資金的「新竹貯金會」,逐漸完整體制後方於1934年興建此大樓,外牆面大面積貼以當時泛用的溝面磚,有著水洗石子的小花臺與大大小小的圓拱窗,緩和了金錢給人的冰冷感,《馬尼.班克》結合十組藝術團隊,以接力的方式讓這座年近90歲的建築以動畫的方式,娓娓道來金融始於互信互助的年代。

《馬尼.班克》位於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人稱「北大教堂」的聖母聖心主教座堂,為新竹重要的信仰中心,建於1957年,是這個歷史軸線上最年輕的建築,有著最不同的風格:哥德風格建築體,立面雙塔,彩繪玻璃與凱爾特十字架。此次COMPUTERFACE在建築立面投影的《拂曉之翼》即以史詩般的音樂及敘事,講述當年於揚州的教會遭受迫害教堂被焚燬,來到新竹後重建成為安定一方信仰中心的故事。

COMPUTERFACE《拂曉之翼》位於聖母聖心主教堂。(新竹市政府提供)

光雕之外,故事的延伸

從北大教堂鄰近的北大公園處延伸過去,從由考工記范承宗所策劃的客家文化燈區,一反僅是客家花布意象的表現,以更精煉的語彙面對客家文化和技藝傳承,包括與甘銘源建築師用竹扇設計的《善之樹》,利用竹片黏貼設計,同時邀請400位大小朋友共下創作,每個扇面都是共創的結果。另外包括以客家紙傘形象創作的類涼亭建築《落水唷》。原住民圖騰藝術與海洋文化形變出的《如鑽石般的晶亮》,以幾何三角形體,交織出自然有機形體與幾何造形之間的無限想像。《島嶼海洋》運用強韌的山林竹材及海洋淬鍊過的漂流木,打造如海浪也如島嶼的流動造型,交織出力量的流動與豐富多元。近演藝廳東大公園的《島嶼星圖》為何理互動的作品,此計畫有前期細緻的田野與訪談,邀請到居住於新竹的新住民們與藝術家們共創,透過訪談新住民並取材各國的星空故事,並將這些新住民的語言與聲音呈現在星圖般的燈光裝置中,雷達不斷在星圖上掃描,開啟一段又一段的神話和傳說,靜靜散置在夜裡的城市草地上,引人駐足聆聽這塊土地上不同文化的故事。

新竹市長林智堅曾表示「要結合地方的歷史背景、透過策展的方式使之流動起來」作為活化古蹟後永續經營的方法;光雕藝術透過不同時期的建物風格產生不同的立面結構,以光影、聲音為介質,訴說建築物的本身與在地歷史,活用這個方式與觀看者對話,此次光雕的古蹟建物與平時大門深鎖的標本古蹟不同,幾乎都維持建築物最初的目的持續營運使用著,簡言之,建物本身就「活」在新竹人的生活裡,作為「新竹光臨藝術節」最終環節的光雕展,光影暗去後不會輕易消散,而是共同創造新的在地記憶。

新竹光臨藝術節

光雕作品展期|2021.10.22-10.31(18:00-22:00)
靜態作品展期|2021.10.22-11.27
光臨藝術節燈區地圖|連結

相關閱讀|燈會線上/下的延長賽事:新竹光臨藝術節,體現城市創新與美感治理

(新竹市文化局廣告)

孫孟巧( 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