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通往當代繪畫新路徑 大未來林舍英倫繪畫三人展

通往當代繪畫新路徑 大未來林舍英倫繪畫三人展

卡洛琳.沃克《Folly》.油彩、麻布.200×280 cm.2016。圖/大未來林舍畫廊 西方藝術發展迄今,…
卡洛琳.沃克《Folly》.油彩、麻布.200×280 cm.2016。圖/大未來林舍畫廊
西方藝術發展迄今,繪畫流派歷經一代代典範轉移,此刻藝術家站在看似與百年前無異的架上畫布之前,還能如何超越、怎樣創新?台北大未來林舍畫廊邀英國獨立策展人塔瑪.亞農(Tamar Arnon)與艾利.薩谷利(Eli Zagury)共同策畫「現時流:英倫繪畫三人展」,從即日起至4月23日止,展出活躍於國際的英國年輕藝術家奈爾.雷特(Neil Raitt)、卡洛琳.沃克(Caroline Walker)和尼克.葛斯(Nick Goss)的作品,他們皆以創新的繪畫表現方式,反映自身所感知的社會文化現象,而這也是大未來林舍畫廊持續引進西方傑出藝術家,與本地藝術圈互相激盪成長的具體作法。
藝術家奈爾.雷特的創作來自對1980年代鮑伯.羅斯(Bob Ross)的電視繪畫教學節目「The Joy of Painting」的反動。此一仍在市面流通的教學影片,教導觀眾如何按照步驟畫出精緻的風景畫,繪畫被拆解成可按表操課的技藝,只須遵照程序仿作即可完成,且透過數位時代的傳播載體,進入工廠流水線般靈光盡失的複製生產模式。藝術家不禁要問:那麼繪畫存在的價值為何?循此脈絡,奈爾.雷特擷取傳統風景畫的「構件」:斜屋頂的小木屋、山丘、樹木和河川等單元─若繪畫是一種語言,這些元素已近乎陳腔濫調,藝術家將這些獨立出來的景物在畫布上規律地複製拼湊,讓原本失去靈光的單薄圖像,轉化成當代藝術獨特的反諷趣味,同時也打破西方單點透視的模式,以多點透視提供全新的油畫觀看路徑。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負責人林岱蔚(右)與策展人Eli Zagury合影。圖/大未來林舍畫廊
和煦的陽光、飯店裡碧藍的泳池和鮮豔茂盛的植栽,棕櫚樹無處不在的熱帶度假勝地裡,女子漠然地斜倚露臺,或別過臉坐在庭院裡,或跪俯於泳池邊,甚至在畫面缺席─泳池水面漂浮著粉紅泳圈,浴巾隨意披掛在躺椅上,畫面鋪陳富裕、奢華、享樂的背景,卻流動著不符期待的鬱鬱寡歡。藝術家卡洛琳.沃克的寫實繪畫像精心運鏡的電影,以封閉的景框反映畫中角色的心理意識,構圖則引導觀眾處於窺視的角度。刻意為之的泳池場景,令人聯想到霍克尼(David Hockney)平靜水光下慾望洶湧的游泳池系列,而人物懨懨的姿態及寂寥的情緒,卻有一點霍普(Edward Hopper)畫中角色在城市生存無以名之的孤獨感。
藝術家尼克.葛斯長期觀察在倫敦郊區生活的移民,自助洗衣店是他們日常出入的場所,此一族群受限於社經條件,不得不在此洗滌、晾曬衣物,亦即公然曝露護藏身體隱私的物件。藉由對生活的觀察,使得尼克.葛斯的繪畫具有記錄時代即景的特質,但他並非直接導向寫實手法,而是以簡約的抽象線條和靈透的色彩構成圖像,並在畫面一角刻意突顯單一具象元素,例如一台洗衣機、一隻穿著鮮豔鞋襪的孤懸的腳,這種手法使得畫面有如「記憶的場景」─腦中率先浮現銘心而清晰的記憶點,接著,當時的情景如漣漪一般,模糊、破碎、透明地擴散開來。
大未來林舍畫廊台北負責人林岱蔚表示:這三位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在於從西方繪畫傳統中根深柢固的透視法與結構著手,試圖解決當代繪畫遭遇的瓶頸,且在探討各種社會議題之際,也未忽略更為重要的繪畫表現方式的創新。這次受邀展出的英倫藝術家,即以不同的創意表現,回應了各自遭遇感知的時代樣貌。
游如伶( 3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