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1年那天到來的時刻,也許有人終將能完成它─一段記憶、一顆牙齒、一整個宇宙、一句75年的承諾。
——郭奕臣,《宇宙掉了一顆牙》創作概念
——郭奕臣,《宇宙掉了一顆牙》創作概念
乳牙與哈雷的許諾
這當然是種既定印象的思考限制,「當代藝術家出版童書?」即便熟悉郭奕臣(簡稱郭)與林小杯(簡稱林)各自的作品,但對於將兩者結合的童書企畫,還是在我有限的想像裡難以模擬,然而這個「難以想像」卻也為參與企畫的各個角色創造嶄新的合作經驗。
還是和所有故事的開頭一樣,這本書的從前從前,一個屬於藍色記憶的起手勢─1986年郭與父親前往墾丁、在星空中尋找75年造訪地球一次的哈雷彗星,當時乳牙正在搖晃、疼痛的他,在漆黑裡會遇了哈雷銀白色、長長的尾巴,這個深刻記憶開啟他對身體、記憶、宇宙的想像,也成為往後作品中可能不斷回溯、掠過的原初記憶。為了重現這個關於宇宙、親情與諾言的生命事件,他設定以童書形式來放置這個故事的文本,並與欣賞的童書作者林小杯合作插畫,開啟了他首次與出版社洽談童書出版的經驗。
《宇宙掉了一顆牙》是一個父子共同擁有的秘密與回憶的故事。(本刊資料室)
宇宙裡的人間
閱讀《宇宙掉了一顆牙》(簡稱《宇》)有一種閱讀藝術作品結構上的親近感,文字與圖文的搭配不是那麼直白的連接,總保有一種閱讀與視覺邏輯上的驚喜,故事與插圖在氣氛的鋪陳也異常的細膩,以及奇趣的裝禎設計,讓人不禁好奇藝術家、插畫家、出版方三方是如何分工的?林過去便有和不同文字工作者合作的經驗,然而初次與藝術家合作,她坦言最大的差異是「想像力的不同」。童書作者對於童書的製作會累積出慣用的想像,然而和藝術家合作的討論卻經常逸出慣性,「我以往沒有這種想像,我需要比以往長的時間去消化藝術家的想像,再轉化成自己能接受的想像。」
過去的合作她坦言能比較直率、霸道的實踐自己的視覺想像,和文字作者的討論有限,但這次與郭的合作卻是從頭到尾密切的討論,如彗星如何轉化成一個存在於童書的形象,或是「宇宙是個大嘴巴」這樣抽象的形容該如何表現,郭通常會丟一些視覺的建議和想像給林參考,這本書在兩位圖像思考的創作者互丟視覺創意下累積而成,「因為郭也是做創作的人,我們的討論通常又會有更多的想法衍生出新的火花和視覺。」
一開始林也表示並沒有把《宇》當做繪本來製作,主要因此這本童書是郭在伊通公園「承諾2061」展覽計畫的一部分,而書中的藍曬底圖也是由郭的作品《原型》所擷取,但在雙方交叉討論後仍然決定「獨立存在對於一本童書是重要的。」因此書中仍會不經意地安排郭過去作品的元素如飛行器、氣球等,但都是隱性、不那麼明顯察覺的方式。
郭奕臣在伊通公園「承諾2061」展覽現場。(藝術家提供)
關於童書閱讀的邏輯,如一開始「天空是藍的」、「海是藍的」、「地球是藍的」皆沒有搭配完全是藍色的插圖,造成閱讀上反差的驚豔,「圖畫書有趣的地方就在圖文的搭配,是可用很多不同的邏輯去呈現,當時就是想故意這樣玩一下,一開始前面的藍是刻意反差的降低,等故事開始藍色才慢慢釋放出來,彩色的部分究竟要怎麼鋪陳?放在什麼地方、具有什麼意義?我們都經過非常多次的討論。」
過去林的《非非和她的小本子》、《喀噠喀噠喀噠》等作品的生活感皆濃郁,然而《宇》背後卻有了一位思考上不停往宇宙跨越的藝術家作者,因此林定調自己的工作「則是把這個故事拉回地面,拉回人和人之間。」原本童書設定的開本是更小巧的,但出版方典藏藝術家庭的美術設計陳瀅晴卻建議使用更大的開本,「因為這是宇宙啊!」以及也許因長期與藝術界往來互動,出版部經理陳柏谷也給予這項與藝術家合作的企畫案更多創意執行的自由,成就這本具有宇宙遼闊又保有人和人溫暖氣息的童書。
郭奕臣作品《原型》的藍晒圖成為圖畫書最美的背景。(本刊資料室)
傳遞記憶的藍曬
過去以藝術家身分創作的郭,也因為製作《宇》有了初次面對機構、不同身分的人合作的經驗,和創作時藝術家可以任性、恣意的執行自身意志大為不同,「這次做童書比我自己做裝置要來得更難,有很多流程的規則要理解和溝通,可能大家都會預設藝術家很自我、難溝通,我在意的部分我會堅持,但這次經驗是大家有很多的建議都讓這個成品更好,你找對的人合作所有事情都會很順手,這次合作就是可以放手分工讓大家一起完成,這種成就感也很強烈。」
哈雷與父親的故事放在郭的心上很久了,他深信這些東西終究會在對的時間全部連接起來,在伊通公園「承諾2061」展覽計畫中,郭在實體的伊通公園安裝了父親曾在家中安裝的汲水幫浦,並安排一場邀請10歲以下小朋友參與公園的寫生活動看展,以及聆聽《宇》這本童書故事,「我企圖在原初的記憶裡面創造新的記憶,小朋友來到展場、公園、閱讀到哈雷的故事,他們的記憶和我的記憶疊合在一起,而我好像拓印了生命重要的一部分到他們生命裡,讓承諾有了生命得以延續。」在告知訪談結束後,郭和林談著近期整理童年照片時又發現的新故事,熱絡的交談與企畫發想似乎也預示著,到此並非兩人合作的句點,如同任何一位孩童與哈雷書寫下會遇的承諾,在2061到來前,我們始終能企盼著。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