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三大烹飪體系(又稱「世界三大菜系」)分別是中國菜、法國菜、土耳其菜。筆者在英國留學時,深感中國人真的是吃的天才,十分懂得利用各種烹調手法,提昇食物的美味!公視兒少食育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第一集便推出看似簡單,卻十分符合賽恩師(科學Science音直譯)精神的「蒸」功夫。從簡單的庶民料理─蒸蛋,到流水席、過年最期待的超澎湃A++級經典名菜─佛跳牆,「蒸」這個廚藝料理字到底有什麼神奇有趣的科學原理呢?我們就先來談談閩式名菜─佛跳牆的起源!
相傳是清光緒年間,一位福州布政使的屬下錢莊,設宴款待上司-周蓮,錢莊夫人秀了一手私房菜,將雞、鴨等食材置於紹興酒罈中烹煮的料理,香氣四溢,周蓮品嘗後讚不絕口,該菜更取自「吉祥如意、福壽雙全」之意,名為「福壽全」。
周蓮回府後,命主廚鄭春發試做這道菜,沒想到竟遭周蓮退菜。於是,鄭春發特別前去請教錢莊夫人,更悟出了結合在地食材方能超越的道理,於是加了福州產的海參、干貝、魚唇等海鮮,讓層次豐富,濃郁好滋味,也成了周蓮府上宴客的招牌菜。
鄭春發後來辭職開了餐館,名為「聚春園」,讓許多仕紳名流慕名前來品嘗這道招牌菜。
當時有文人吃到這道絕世美味,興致一來便吟詩作對:「罈放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鄭春發聽了十分欣喜,決定將此菜更名為「佛跳牆」。從此佛跳牆的聲名遠播。
據美食作家焦桐研究,佛跳牆於清末渡海來臺後,融入臺菜,聲名大噪,面貌卻不復見閩味:漸無雞、鴨、羊肘,轉而加重如干貝、鮑魚、魚皮等海味份量,輔料則常見金針菇、大白菜等。
「佛跳牆」融合了醃、煮、炸、滷,最後以「蒸」集其大成。廚藝科學專家史達魯表示,「蒸是用高溫水蒸氣煮熟食物」,是一種健康快速,很好掌握溫度的烹調方式,看似平凡無奇,卻可以突顯食材的鮮度及美味,「佛跳牆」就是最佳例證。
根據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的實驗證明,每100公克花椰菜,蒸過後,花椰菜相較於煮、烤、炒所保留下的維生素C含量最高。主要是因維生素C在烹調的過程中接觸到熱水愈久,或是烹調的時間愈長,維生素C流失愈多。烤雖然也沒有接觸到很多水,但水沸點是100度,如果持續加熱,水蒸氣的溫度可以持續升溫至數百度,反而和烤箱的200度設定相比可以縮短烹調時間。
為了解析出「佛跳牆」的製作過程有什麼科學原理,《神廚賽恩思》拜訪了素有辦桌活字典之稱的總鋪師林明燦(阿燦師),主持群跟著他做了「一日辦桌實習」。
「佛跳牆」有幾個常見食材,但所有食材都必須在清洗後先分項烹調處理,可不是直接丟進去蒸就行了!湯底以全雞煮取其高湯,螺肉切片、醃過的筍片洗過再煮、魚皮退冰、乾香菇先泡水泡軟、栗子煮過泡在水裡,排骨則要用醬油、米酒拌勻先醃過。
另外芋頭切成約3公分厚塊,炸過後撈起;煮熟的鳥蛋、金針菇、豬肉絲、青葱、大蒜也分別炸過後撈起;醃過的排骨裹薄粉炸。這些食材為何要先炸過呢?炸除了定型能夠鎖住香氣,在食材表面形成的酥脆層,也會讓食物內部水分被保留!
食材都準備齊全之後就要來裝甕,「佛跳牆」使用磁甕(或酒罈)蒸,主要是因磁甕比鐵鍋升降溫慢,不僅受熱較均勻,也較能保溫,而且磁甕、酒罈開口小,聚香、蓄熱能力好,最適合做湯類。
最後,依照食材特性一層層集中舖在甕中,就不會隨著加熱後湯汁對流散開,食物也較能保持完整的形狀,避免湯汁混濁。再放入辦桌用的多層蒸籠,蒸氣會由上往下循環,所以頂層最快熟,也因為蒸氣熱度相當高,以大火蒸40分鐘就可以蒸熟了。
解析了「佛跳牆」製作過程中的幾個科學原理,也要來介紹能夠讓家常菜「蒸蛋」表面不再坑坑巴巴的的小祕訣!其實只要將筷子擺在外鍋上緣兩側,將鍋蓋架高,這樣水蒸氣就不會聚積在鍋蓋頂,凝結成水滴到蒸蛋上面,如此一來平滑水嫩的蒸蛋便唾手可得,你學起來了嗎?
《神廚賽恩師》播出時間:
■公視主頻:5/1起,每週五晚間6點首播;每週六上午9點半重播
■公視三台:5/2起,每週六晚間6點半首播;每週日上午9點半重播
■公視三台:5/2起,每週六晚間6點半首播;每週日上午9點半重播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95篇 )追蹤作者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