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芬紛聊天】舞台是你的!讓人人都親近藝術的Kiasma美術館

【專欄|芬紛聊天】舞台是你的!讓人人都親近藝術的Kiasma美術館

Kiasma是一間位於赫爾辛基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屬於芬蘭國家美術館的一部分,致力於推動文化平權,以多元的形式,讓盡可能多的民眾接觸當代藝術,從而為人們提供新的體驗和觀念,親近與享受藝術。
Kiasma在芬蘭語中是「交叉」的意思,指的是神經或兩條染色體的交叉,代表著這裡是一個樂於交流意見,以及重新定義藝術和文化的舞台。
基於這樣的理念,Kiasma的展覽都非常強調與參觀者互動,近期的最新展覽更是以「The stage is yours!」為主題,直接告訴大家「這個展覽需要你」,邀請參觀者共同參與和體驗,將美術館的舞台留給每一個人。
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作品「The Mending project」
首先是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作品「The Mending project」,藝術家運用「線」與「縫補」形成互動性裝置的空間場域,參觀者可以帶著自己需要修補的衣物來到這裡請修補者幫你縫補(修補者是展覽前募集有意願的民眾擔任),素昧平生的兩個人就這樣坐在桌子的兩端,在縫補的過程中對話,修補完成後的衣物可以選擇帶回去,或者留在此成為展覽的一部分。這個作品的重點並非是要將衣物修補得完美無缺,而是在這個特別的空間與時間下兩位陌生人的交流與互動,藉由修補與對話的過程,激盪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火花。
阿根廷藝術家Amalia Pica的作品「Switchboard」
在阿根廷藝術家Amalia Pica的作品「Switchboard」中,參觀者可以使用用鋁罐和線製作的「鋁罐手機」,與牆壁另一側的人取得聯繫,儘管距離並不遙遠,但是要找到正確的線路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是有很多人同時在線上時。藝術家關心的主題是語言、交流與人際互動,藉由這個作品想傳達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看似簡單,但其實卻充滿了挑戰。
「Stage」
丹麥藝術家Christian Falsnaes在展間建立了一個舞台,旁邊掛了四副耳機,參觀者可自由戴上耳機到舞台上,聽從耳機裡的指示行動。指令可能是繞著舞台邊緣行走或爬行,可能是大聲喊叫,可能是在舞台上跳舞,也有可能是躺在舞台上,或做出其他誇張的動作。藝術家對於團體行為、 權力結構與個人意志之間的關係感到興趣,他想探討的是:當我們屈服於控制時會發生什麼事?
 
「Live Model II」
英國藝術家David Shrigley則直接將展間變成了繪畫教室,教室中間放置了一個高達三公尺的人體模型,四周擺放了畫架與椅子,任何一位參觀者都可以選擇從不同的角度來做人體素描,完成後將作品貼在牆上,每個人都變成了藝術家,可以在美術館展出自己的作品
各個不同角度完成的作品貼滿了展間
這些展覽作品雖有不同的涵義,但共同點都是讓參觀者參與,並成為展覽的一部分,拉近了大家與藝術之間的距離。當美術館的展覽形式越來越多元,不再只是畫下界線禁止人碰觸展品,而是邀請大家與藝術多些親近與互動時,藝術似乎也因此開始有了呼吸與蓬勃的生命力。

 

芬紛聊天:芬蘭逐夢上學路
https://www.facebook.com/GarageeStudioInFinland/
芬紛聊天( 71篇 )

一家三口為了追求夢想遠赴芬蘭求學,開始北歐生活與教育觀察的紀錄。 七歲的女兒Liv進入芬蘭公立小學,真實體驗傳說中的芬蘭教育;原為台灣小學老師的媽媽,透過對芬蘭教育的觀察,對教育有了更多不一樣的想像。 想更認識我們請到: https://www.facebook.com/GarageeStudioInFin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