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明日正式開幕,以異人的視野重新思考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明日正式開幕,以異人的視野重新思考

第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由臺灣藝術家許家維和來自新加坡的何子彥共同擔綱策展,主題為「來自山與海的異人」。藉由雙年展平台,架構一個與「異人」相遇的場域,藉以重新審視自我與社會,甚至是屏除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視線,而這些就如同來自異人的禮物。
今年4月,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宣布了第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簡稱亞雙展)採雙策展人制,分別由臺灣藝術家許家維和來自新加坡的何子彥共同擔綱策展。之後,策展團隊宣告2019年的亞雙展策展主題為「來自山與海的異人」(The Strangers from beyond the Mountain and the Sea),在兩位「藝術家-策展人」(Artist-Curator)提出的概念矩陣圖中,視覺化地闡述了兩人的策展思考路徑。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開幕記者會現場,左起:策展人何子彥、國美館館長林志明、策展人許家維。(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展覽概念概念矩陣圖。(擷取自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
而本屆展覽邀請來自16個國家、共30組藝術家及團隊參與,展出包含錄像、裝置、繪畫、行為表演、工作坊等多元形式的作品,其中更有高達九件作品是以委託製作的方式進行,並輔以協同研究者林怡秀提供的註腳(footnotes)穿插於展間,讓展覽題旨透過藝術作品與調研文本互相參照。一系列的駐地研究、探訪與創作計畫在充滿實驗精神的藝術生產過程中如火如荼地進行,直至今(4)日,於國美館正式迎來展覽的開幕記者會。會中更邀請同為參展藝術家的印尼實驗音樂樂團Senyawa進行現場演出,以藉由舊瓜哇式木耙為靈感的裝置,結合弦、金屬、貝斯和吉他改製成樂器,並搭配人聲的雙人組合、進行了精彩懾人的聲響演出。而本屆亞雙展將於明日正式開展至2020年2月9日。
協同研究者林怡秀提供的註腳(footnotes)穿插於展間,協助觀者進一步理解作品脈絡。(攝影/嚴瀟瀟)
國美館館長林志明表示,國美館自2007年開始主辦亞雙展,持續呈現亞洲藝術的多元面貌之餘,更接軌各類議題式的探索,直面充滿變動的亞洲社會與全球關係。本屆開創了兩位策展人同時皆有著藝術家身分的規劃,他認為,雖然「藝術家-策展人」在國際間行之有年,但在臺灣的重要雙年展平臺仍屬於相當罕見。「這也是我首次以國美館館長的身分參與亞雙展的前置工作,也從過程中發現這次的展出是一個兼具知性與感性的豐富展覽實踐。策展團隊對展覽細節的關照,也讓藝術家的作品彼此激盪與交會出更為複合多元的表述。」而他也認為,這次共計九件委任製作,除了是歷屆最多之外,更顯示了策展人與美術館整個工作團隊,願意面對未知挑戰並使之實踐的態度。與整個城市產生了更為深刻的互動,也呈顯了他認為「美術館就像是座微型城市般」的存在樣態。
王虹凱的《這不是國境音樂》,追溯有著複雜身分認同的臺裔作曲家江文也的音樂軌跡,以尋找佚失的《賑災歌》為起點,企圖穿越地質、災害、身體、社會、歷史等面向,搜索地震發生前後的觀測資料和倖存者互助共存的檔案及口傳記憶。(藝術家提供)
策展人許家維與何子彥接著說明展覽主題,提及其中的「異人」源自1930年代日本民族學學者折口信夫(Shinobu Orikuchi)所提出的「稀人」(marebito)概念。這源於日本的民俗信仰,人們透過祭祀款待帶著禮物而來的各方神靈,以期待好運發生。而這樣的思考也讓兩位策展人認為,這更是一種對於他者、未知的開放態度。許家維表示,「我們使用了『異人』(The strangers)衍伸為指涉他族、神鬼、流亡者、移民等非我族類,或連結兩端的中間者,如巫師、薩滿、神靈、間諜、異國商人等來自各方者。這種我們與他者的新關係建構,首要必須解構既有意識形態的框架。」對於策展團隊而言,異人是一個中介者,是與另一個世界溝通的管道。透過與異人相遇,得以重新審視自我與社會,甚至是屏除以人類為中心的思考視線,而這些就如同來自異人的禮物。何子彥對此也進一步說道,「我認為這次擔任策展人的我們就像是村長,款待來自各地的藝術家(異人)。而他們則帶著各自的作品(禮物)來到這座美術館。」
丁昶文的大型影像裝置《處女地》追索日治時期的臺灣,由於地理位置、氣候與溽熱潮濕的生態環境等因素,是瘧蚊的理想繁殖地。在被殖民時期,也成為製造藥品的寶庫。(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而本屆的亞雙展中所強調的「山」與「海」的概念,分別直指贊米亞(Zomia)與蘇碌海(Sulu Sea),兩者皆是無法以既有國族框架界分之域。一個是位於東南亞北邊的高地,屬於少數民族與不受國家管控的游擊隊所居之地,涵蓋幅員廣泛,卻未被任何勢力所控制。何子彥解釋道,「我們常聽聞的金三角便存在此地區,此處有著許多非國家活動發生。而我們認為這也是對於國家、政治、地理關係的暗喻。」此外,以海平面為基準的蘇碌海,則是相對於高地的存在,但這片惡名昭彰的海域卻同樣屬於無法受任何政權管轄、海盜猖獗的區域。無法劃限的高地與海域在這次的展覽中,則被策展團隊賦予相對於規則宰制下平地社會的異地,更是那些超越人類視點得以發生之境。
圖中為「贊米亞」和「蘇祿海」。贊米亞(左)指的是越南中部高地至印度東北這一片海拔300公尺以上的廣大高地範圍;蘇祿海(右)是太平洋和南中國海之間的邊緣海,南部與婆羅洲接壤,北部則是錯綜複雜的菲律賓群島。(擷取自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
而相對山與海的是另一組以「雲端」與「礦物」劃出的對向軸線。海之於雲的水循環、山之於石的地殼變動,也讓這幅策展概念圖呈現出更為清晰的對位關係。許家維解釋道,「此處的『雲』在我們的思考架構下更是『雲端』——屬虛擬的數位世界;而礦石也讓我們聯想到各類精密儀器所使用的貴金屬。此外,我們可以透過礦物,提取出不同的時間尺度與觀念。百萬年積累而成的礦石與人類有限的生命映照之下,更能讓我們屏棄過去以人類中心的思考導向。」
王思順的裝置作品《啟示》位於國美館入口大廳,展出藝術家持續從世界各地收集而來、近似人類形象的石頭。藉此喻為有著不同族類與身分,以及不同的歷史和未來的交會關係。(攝影/嚴瀟瀟)
策展團隊試圖藉由提取非人視野、歷史與政治的差異視角,透過藝術家的研究與歧義思考,逐步拆解既有了宰制框架。何子彥最後補充了關於中心的討論,「從中心間往外拉開,看見山、海、雲、礦之後,那中心點還剩下什麼?」並認為,這中心最終回到東方哲學的思考、邁向空無。然而,兩人正向地認為正是因為這樣空無的存在,象徵了無限的可能。許家維與何子彥發展出完整且視覺化的策展概念架構,藉此探索當代藝術家如何對亞洲地區政治、歷史、經濟層面的人文和科技議題,並進行重新詮讀。
渡邊麻耶(Maya Watanabe)的作品《崩塌》以劇場般的影像描述一起微型地震的發生。災難被長鏡頭的唯美拍攝方式凝縮,透過崩塌的風景與殘跡展示了人類歷史時間與板塊運動的地質時間。(攝影/王萱)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與印尼團體Lifepatch合作的計畫「島嶼集市」為本屆亞洲藝術雙年展委託新作,他們透過駐地研究與田野,在美術館中創造出一處相遇與交換的場所。(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而本屆亞雙展使用了國美館一、二樓的展區,藝術家的作品與計畫貫穿著山與海的意象與討論,循著這樣的策展思考中展開。在展覽大廳,長期與東南亞藝術場景互動的「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與印尼團體Lifepatch共同創作「島嶼集市」,團隊搭起了一座酒吧,讓美術館成為相遇的場所。在展場規畫上,協同研究者林怡秀為各展區編選「註腳」,提供觀者對於藝術家及作品的延伸背景資料,讓觀看得以在視覺語彙與文本穿插中更為脈絡化的呈現。策展團隊希望透過更為全觀的視角,深入探討亞洲藝術創作過程裡獨特的複合型態與多向度的文化議題。
鐵木爾.斯琴(Timur Si-Qin)的《東、南、西、北》,作品延續21世紀的「新和平」(New Peace)運動。藝術家以包括岩石、樹幹、廣告燈牌、數字圖像和貝殼等不同媒介,透過重新詮釋與安置,試圖提供一種潛在思考路徑,使我們能夠在災難性變化的時代中重新自我定位。(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劉窗《比特幣挖礦與少數民族田野錄音》
藝術家透過對東南亞山區進行少數民族的田野調查,而該地區因雨季水量豐沛,造就水力發電廠的完備建設資源,在足以提供廉價電力的前提下,吸引了需要大量電力的比特幣礦場進駐。在虛擬礦場的實體運作下,三頻道影像除了提供藝術家的考察外,更穿插科幻片場景,交織含括民族誌、生態系、科技等不同維度的討論。
劉窗《比特幣礦和少數民族田野錄音》,三頻道錄像,4k,5.1聲道,40分,2018。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委任製作,由毛繼鴻藝術基金會支持。(藝術家和天線空間提供)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 & 亞歷克斯.格沃伊奇(與男孩子)( Korakrit ARUNANONDCHAI & Alex GVOJIC [with boychild] )《在一個滿是怪人的房間裡沒有歷史5》
這件作品同時也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備受矚目的作品,內容取自2018年夏天,泰國12名孩童與足球教練受困於洞窟後被拯救的事件。三頻道錄像穿插著表演、新聞與神話片段的影像,以及閃爍著綠光的裝置,作品反映出泰國傳統思維、自然環境、科技發展、政治與文化之間的關係與矛盾。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亞歷克斯.格沃伊奇(與男孩子)《在一個滿是怪人的房間裡沒有歷史 5》,三頻道錄像、裝置,30分44秒,尺寸依場地而異,2018。(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劉玗《Salvation Mountain》
這件曾於鳳甲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此次更因應了亞雙展空間,重新製作了不同版本。藝術家透過美國淘金歷史的探索,詮釋人類如何經由挖掘礦物來建造世界及意識形態,從挖掘「礦物」到生產虛擬貨幣的「廢物」,藝術家在電玩場景中虛構了三個來自不同時空的人與物,並安排一場對話,述說了人類對「物」的信仰與現下癲狂的世界。
劉玗《Salvation Mountain》,影音裝置、單頻道播放、彩色、雙聲道,23分59秒,2018。(劉玗提供)
邱承宏《破碎的羅曼史》
展出於大廳的大型風帆裝置與雕塑作品,是藝術家接受本屆亞雙展的委託新作,他以1819年探險家迪蒙.迪維爾(Dumont d’Urville)的探險故事為文本,敘述海洋探險與文化政治間的關係,透過其擅長的多元媒材製作,提出不同於過去的宇宙觀。
邱承宏的《破碎的羅曼史》是本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的委託新作。(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于一蘭(Yee I-Lann)《蘇祿海的故事》
關注東南亞集體文化與記憶之於個體間的關係。藝術家以攝影為媒介,訴說一個個關於此域的故事,並呈現出如同神話般的影像敘事。
于一蘭《蘇祿海的故事:馬來短劍之歌》,數位輸出,61×61公分,尺寸依場地而異,2005。(于一蘭與Silverlens畫廊提供)
【精彩展品選輯】
黃漢明《血腥瑪麗-南海之歌》,複合媒材裝置結合單頻道錄像、立體聲及檔案資料,10分35秒,2018。(黃漢明提供)
李禹煥(Lee Ufan)《關係項》,以哲學名詞「關係項」為名的三組作品,分布於展區的起點與終點。低限簡約的作品意象指涉物件及事件之間存在的關係,亦回應了策展人對於意義指涉與時間思考的題旨。(東京SCAI THE BATHHOUSE提供,參考作品照片由Keizo Koku提供)
吉拉德.拉特曼《工作坊》,三頻道視頻裝置,8分1秒,2013。(藝術家提供)
何銳安《學子們》,高畫質有聲單頻錄像,26分30秒,2019。(何銳安提供)
澤・舂《陰間群鬼像》,刺繡、貼布繡、棉布,362×445公分,2018。(澤・舂和Project Space.Pha Tad Ke提供 )
林育榮《海況六》,單頻道有聲錄像,8分58秒,2015。(林育榮提供)

2019年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展期:2019.10.05-2020.02.09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地址: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王萱( 3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