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王大閎自宅代表作重現北市

王大閎自宅代表作重現北市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後樣貌。(攝影/陳俊松) 7月6日,是知名建築師王大閎(1918-)一百歲誕辰,建築…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後樣貌。(攝影/陳俊松)
7月6日,是知名建築師王大閎(1918-)一百歲誕辰,建築界將以異地重建的《建國南路自宅》,捐贈給台北市政府,以弘揚建築菁英的傳奇與價值,更為建築界,留住一份驕傲與永恆。這個捐贈儀式,將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廣場舉行,而 「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祕書長徐明松鄭重推崇《建國南路自宅》為王大閎在「密斯」語境中,探索華人住宅現代性的典範,影響深遠。
徐明松表示,《建國南路自宅》是王大閎在台灣第一個設計作品,也是沒有業主與市場壓力下,所做出最純粹的作品,彰顯了東西文化造詣深厚的王大閎,如何把中國庭園美學,融入西方住宅建築,給人一種樸實硬朗、簡潔寧靜的感覺,是中西合璧的建築極致與典範。《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的過程,台灣建築界也重新梳理王大閎建築語境的根源,再次詮釋性的再現許多建築師在創作過程,不為人察覺的細節,點點滴滴,彌足珍貴。
1918年在北平出生的王大閎,是法學大師兼外交家王寵惠的兒子,早年因戰亂,住過蘇州、南京、上海與北平。13歲隨父親到瑞士日內瓦生活與求學,19歲考入英國劍橋大學機械系,翌年轉建築系,後到美國哈佛大學念碩士,是少數同時浸淫英美「Cambridge」頂尖學歷的才子,可說是台灣第一個完整接受西方現代性建築教育的建築菁英。
徐明松解釋,王大閎建築設計,深受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思想啓發,與他中西合璧思考不謀而和。在王大閎眾多建築作品中,私用住宅,最能展現密斯‧凡德羅語境中的建築精髓,不管是1953年設計的《建國南路自宅》、1964年的《虹廬》以及1979年的《弘英別墅》都是,其中又以《建國南路自宅》最具代表性。高牆庭園、獨立牆(Free Standing Wall)、圓形窗、成排落地窗,現代感十足的建築設計中,帶著濃濃中國味,都是王大閎自宅設計上的特色。
擔任我國首任外交總長的王寵惠,早年為海外學成歸國兒子王大閎,在台北市建國南路,買下一塊約90坪大小的空地,讓他自己畫圖興建自宅。由於當時經費與地坪都受限,單身的王大閎,尤其希望保留空間給院子,因此建物僅占地30坪左右,留下巧而美,又具備建築信仰與巧思,一直引領自用住宅時潮迄今。 《建國南路自宅》在王家人居住十來年後出售,先是賣到傳教士手中,他如獲至寶,要求買斷土地、房子與全部家具。傳教士離台後,輾轉賣到建商手中,結果難逃拆除,改建高樓命運。
由於時間相隔超過60年,原本王大閎手繪設計圖,早已不存在。為了重建,2013年開始,由同樣學建築的王大閎長子王守正與30多名國內建築界專家組成「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共同從王家保留的40多張黑白照片中做研究,並與學會成員討論後,重新畫出設計圖,希望重現當年《建國南路自宅》宅邸。
宅邸已在2014年底前完工,目前以無條件轉讓登記為台北市資產,將由市政府委託台北市立美術館經營管理。整體重建經費約需3000萬元,一半作品自宅外殼興建、內部裝潢與庭園打造,另一半在自宅前加建交流空間,將做為文書販售、餐飲服務所在。經費由璞永建設與文心建設以3:1比例出資募得1700萬元;建築界後輩,也私下解囊相助,籌收近700萬元,目前還有600萬元缺口,正在努力張羅中。
王大閎前妻王美惠(中)、女兒王依仁、兒子王守正合影於《建國南路自宅》。(攝影/陳俊松)
上月25日下午,王大閎前妻王美惠女士,在女兒王依仁、兒子王守正,以及徐明松祕書長陪同下,提前現身在《建國南路自宅》,細數她們在該自宅生活的歷歷往事。
王美惠解釋,王大閎的建築信念與生活習慣,總是希望把吵嚷隔絕在牆外。他是把工作與生活完全劃分開來的人。工作奔波在外,三教九流、五顏六色在所難免,一旦回到家,他就希望和外界完全隔絕,可以安靜閲讀、低調生活。早年住家設計很簡單,長廊走道加玄關,進屋就是黑白紅三色系,配合他平時規律簡單作息,家中的書籍唱片,都被收納進櫉櫃,總是保持素雅簡潔、清清爽爽的。院子裡,栽樹種花養魚,王大閎會親力親為,雖然只是寸地方圓,依舊保持了花木扶疏。
王依仁與王守正不約而同地回憶說,相較於當時周遭日據時代留下來的低矮宿舍,自家三公尺高的圍牆顯得特別高聳,對當時小小的他來說「好像監獄一般」,鄰家孩子都對他家特別好奇,「每次一開門就有許多小孩探頭探腦」。而在他們姐弟的記憶中,房子裡頭有個大大的圓形窗,通往庭園,他們常常在那裡玩耍,爬進爬出,或躺在上頭看月亮、數星星。快樂童年,記憶猶新。
早期的中國知識分子,一直在思索傳統與西方現代運動的連結或是轉化,不論是建築,音樂、文學都一樣。王大閎的《建國南路自宅》,給後輩的建築師,指引了一個可能的出路,影響很大。王守正提及,他曾為要不要出國留學,與父親多次長談,父親總是告訴他,多出去海外走走,看看世界是可以的,但真正的建築內蘊,應該反求諸己,就在中華文化裡,不需要負笈海外深造。
素有「建築詩人」之稱的王大閎,本身的世家背景、學識淵博、低調不強求的性格,影響了他的建築成果。攤開他大半生的作品清單,可以發現,他是國內少見的西方現代思想,遂讓他一舉成為當時政府拓展國家建設時的當紅人物,所以,國營或公共建設於其中較佔多數,例如國父紀念館、外交部辦公大樓、台大及中研院的分館大樓等多座知名建築,都是出自於這位建築前輩之手。然而,成也名門,敗也名門,王大閎雖然是當權急於委託重大國內建設的建築師,但他流淌著貴族血脈,個性耿直不屈,尤其建築專業信仰,無法忍受或沉溺在俗不可耐、廉價低俗的商業建築?,也無法完全妥協在政治權勢裡。所以,國父紀念館設計改圖、故宮博物院的陣前換將,都是他沉默與鬱卒所在。他的哈佛同窗,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貝聿銘,早早摘奪普立茲建築桂冠,但他始終有如龍困淺灘,寄情詩詞翻譯。滿腦子中西合璧建築精髓,卻無法登峯造極,是個性使然,也是時局之限,殊是可惜。
走過世紀烽火榮衰、爬梳東西建築文明,《建國南路自宅》彰顯著王大閎的建築智慧,舉重若輕、無招之招之作,也是了解、肯定台灣當代建築的開始,樸實硬朗、簡潔寧靜之中,熠熠生輝,為台北留住一份驕傲與永恆。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0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