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Seen by Debbie】因為我們不能忘記:從紐約驕傲週見彩虹般的未來

【Seen by Debbie】因為我們不能忘記:從紐約驕傲週見彩虹般的未來

紐約驕傲月(Pride Month NYC)的典故源自於1969年6月28日凌晨,係因警察臨檢位於紐約西村的石牆同志酒吧(Stonewall Inn)引發的暴力衝突,這場暴動及接踵而至的自發性同志平權運動及首次驕傲遊行被視為現代同志運動的里程碑,使每年6月從此成為值得慶祝的驕傲月,紐約市政府並於每年6月最後一個星期天舉辦同志大遊行。
紐約驕傲月(Pride Month NYC)的典故源自於1969年6月28日凌晨,係因警察臨檢位於紐約西村的石牆同志酒吧(Stonewall Inn)引發的暴力衝突,這場暴動及接踵而至的自發性同志平權運動及首次驕傲遊行被視為現代同志運動的里程碑,使每年6月從此成為值得慶祝的驕傲月,紐約市政府並於每年6月最後一個星期天舉辦同志大遊行。遊行前十天則是紐約官方的驕傲週(Pride Week),亦是紐約一年一度的盛事。於此同時,紐約各大藝文機構也會在這段時間使出渾身解數,推出呼應這段歷史的藝術項目。
許多創立於1970、80年代的紐約老牌非營利機構皆於去年聘任新總監,今年各大機構的節目無論在內容深度或形式上也較以往精彩許多。除了表示對同志平權及歷史的重視,藉由驕傲月的節目策畫宣告機構新時代來臨的意圖也十分明顯。
紐約表演空間.以作品回顧傷痛歷史
成立於1980年紐約東村展演空間的「表演空間122」 (Performance Space 122)是許多紐約下城區藝術家的發跡地。今年在新任總監珍妮.史蘭斯基(Jenny Schlenzka)帶領下正式更名為紐約表演空間(Performance Space NYC)(註1)。史蘭斯基於驕傲週推出的節目是由音樂家克里斯.考克蘭(Chris Cochrane)、編舞家依施梅爾.休士頓-瓊斯(Ishmael Houston-Jones)與著有《嬉戲》(Frisk)一書、被稱為新生代酷兒文學作家代表的丹尼斯.庫柏(Dennis Cooper)(註2)於1985年共同創作的經典作品《他們》(Them)。
紐約表演空間(Performance Space NYC)呈現經典作品《他們》(Them)。左為施梅爾.休士頓-瓊斯(Ishmael Houston-Jones)。(攝影/Rachel Papo)
依瓊斯表示,此作品最初僅短短20分鐘,單純想記錄及抒發當時壓抑的同志生活,但隔年發表時,紐約爆發愛滋風暴,作品便加入更多紀實元素,也紀念在這場風暴中逝去的友人及愛人。這場演出從庫柏回憶初次目賭兩個男人約會的經驗作為開端,依瓊斯為其中一個舞者蒙上雙眼後獨舞,「不知道為什麼,在這麼多年後這些畫面依然很重要」,演出伴隨著庫柏緩緩地朗讀著的回憶片段,七名男性舞者輪番為庫柏的敘事做出回應,有相愛相擁、親密共舞的甜蜜時光,也有染得愛滋病後對同志生活造成的影響。演出中,舞者開始自我診斷的強迫性動作,藉由象徵如影隨形卻看不到的暴力、恐懼、失去摯愛的心碎狀態等,回顧那段傷痛的歷史,細膩呈現著各種同性之間可能的相處方式。而相愛愉悅的行為(性)在當時卻潛伏著致命的危險,如此暴力(愛滋)。
紐約表演空間(Performance Space NYC)呈現經典作品《他們》(Them)。(攝影/Rachel Papo)
台上空無一人的床,象徵著生命與夥伴的離去,同時將生與死、愉悅及病痛濃縮在布景中。在製作上,使用被割喉剖肚的羔羊,象徵愛滋病對整個藝術社群不可逆的破壞及殘酷。 並在節目單上向身處那段歷史的多位藝術家致敬,如編舞家約翰.伯恩(John Bernd)、編劇暨變裝演員艾克爾.伯格(Ethyl Eichelberger),和以紀錄片《沉默即死亡》(Silence =Death)控訴彼時當局對愛滋病患漠視的大衛.瓦納羅維奇(David Wojnarowicz),其並於7月在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舉辦個展。此製作同時也是史蘭斯基上任後策劃的「東村系列節目」(East Village Series)中的最後一檔,在這檔節目中,史蘭斯基邀請許多在前表演空間122發跡的藝術家回來重現經典作品,或進行全新製作,希望藉此與成就此展演空間歷史的藝術家族群重新連線。
紐約表演空間(Performance Space NYC)呈現經典作品《他們》(Them)。(攝影/Rachel Papo)
藝術家空間.推出「心靈綠洲的藝術軀殼」
成立於1972年的藝術家空間(Artists Space),也於去年指派前惠特尼美術館表演部門策展人傑.山德斯(Jay Sanders)為新任總監。並規劃於驕傲週呈現睽違20年的傑克.史密斯(Jack Smith)回顧展「心靈綠洲的藝術軀殼」(Art Crust Of Spiritual Oasis),這同時也是藝術家空間於現址的告別作。 (註3)
史密斯被稱為紐約行為藝術之父,同時也是實驗電影導演,是論及1960至1980年代的紐約實驗電影及行為藝術時非常重要卻常被忽略的人物。史密斯於1989年死於愛滋病,沒來得及為自己立下遺囑,加上其作品多是實驗電影跟攝影,缺少紀錄文獻,學術價值大於商業價值,一直以來都靠著同期藝術家自發性的捐助才得以維護他的資料庫(註4),直至2008年被芭芭拉.格拉史東(Barbara Gladstone)的畫廊購得後,才終使其影響力與作品得以傳承。
傑克.史密斯(Jack Smith),《無題》(Untitled)。(©Jack Smith Archive Courtesy Gladstone Gallery, New York and Brussels)
傑克史密斯同時參與過安迪.沃荷(Andy Warhol)幾部未完成的片子,及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的製作,藝術家如蘿莉.安德森(Laurie Anderson)、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和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等都曾表示深受他影響。此展覽也是在其文獻被芭芭拉.格拉史東納入旗下後,在紐約第一個完整的展覽,被喻為是自1997年在PS1當代美術館(MoMA PS1)後最完整的展覽。傑克.史密斯在活躍時就曾在藝術家空間舊址多次展演,而他當年的告別式則是辦在當時仍名為表演空間122的劇場中。
喬伊斯戲院.首場LGBTQ舞作
前身為電影院、1982年正式轉為劇場經營,被譽為紐約舞蹈演出場館中最具代表性的喬伊斯戲院(Joyce Theatre)也在新任總監艾倫.馬塔克(Aaron Mattocks)(註5)上任後首次成為驕傲月的官方夥伴,推出成立以來首檔驕傲月專題節目。跨性別編舞家尚恩.朵爾西(Sean Dorsey)以其訪問愛滋病浩劫的LGBTQ(The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Queer)生存者錄製的口述歷史為媒材,由不同世代的舞者出演《消失的世代》(The Missing Generation)。朵爾西被視為是美國現代舞蹈第一個變性編舞家,不遺餘力為變性人舞者社群發聲。此作品雖在全美巡演二十幾座城市,在紐約卻是首演,故也別具歷史意義。朵爾西表示,身為變性人社群的一員,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段不單對同志族群造成衝擊,也對變性人族群產生很大影響的歷史。參與演出的舞者說,排練過程最具挑戰性的是聽著這些史料,想到逝去的友人,一再地提醒這段痛苦的歷史,但這也正是作品存在的價值,該作也是朵爾西「酷兒歷史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
跨性別編舞家尚恩.朵爾西(Sean Dorsey)。(©Jason Henry)
喬伊斯戲院(Joyce Theatre),《消失的世代》(The Missing Generation)。(©Kegan Marling)
布魯克林音樂學院.酷兒派對的多元氣象
在這系列中,歷史最悠久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同樣在年初宣布總監職務將由曾製作過經典劇目《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的百老匯製作人大衛.賓得(David Binder)(註6)出任。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並在驕傲遊行前一天在其實驗劇場辦了一場不可攜帶包包、時至凌晨3點的酷兒派對。
活動找來現在任職於紐約上州巴德學院理查費雪表演中心(Bard College’s Richard B. Fisher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及接招藝術節(Catch)的策展人卡勒布.荷姆斯(Caleb Hammons)(註7)進行策劃,將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費雪劇場四樓的派對現場設置了吧檯、DJ、視覺藝術家裝置,邀請酷兒藝術家輪番表演,除了希望藉由驕傲月特別企畫吸引新世代觀眾,也盼為機構增添多元與年輕形象。《出櫃》(Out)雜誌表示,雖然在驕傲週期間的派對不勝枚舉,布魯克林音樂學院這個「Everybooty」派對卻有望成為日後經典。
Everybooty派對於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辦至凌晨3點的派對。(班普萊爾提供)
回顧上述紐約幾個歷史悠久的非營利藝文機構在新總監上任後呈現的驕傲月節目,心中有很多感觸,各機構新任總監都有志一同的透過歷史為無法在今天共同慶祝的藝術家發聲,這些機構在當年愛滋肆虐時,總是輪流呈現著藝術家的展演,又主持著他們的葬禮。今天,人們雖已慢慢揮別愛滋病的傷痛,年輕一輩的藝術創作者未曾經歷同世代藝術家集體殞落的經驗,讓我們可以更平和地去思考同性平權等議題;然而身處在當時暴風中心的紐約,我們不能忘記真正造成愛滋死傷慘重的肇因是當時政府及民眾的漠視、無知及歧視。
紐約1980、90年代的藝術史與愛滋病交織在一起,至今仍是許多藝術家創作的動力及靈感。倖存者說,當時失去的是紐約藝術家們的勇氣,紐約今天變成資本主義的大本營,或許是因為我們失去了一整個無法被資本收買的藝術家世代。驕傲月相關的慶祝活動將隨著科技文明進步愈發重要及盛大,藝文機構如何透過節目為自己的機構擴展觀眾、定義新形象及記錄歷史,也是各新任總監的重要課題。透過回顧歷史,也提醒我們這段傷痛對當代藝術、表演藝術產生的深遠影響 。
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以「書寫台灣同志」,呼應紐約同志驕傲月。(文化部提供)
此外,在驕傲月中,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Taipei Cultural Center in New York)也沒有缺席,邀請了台灣導演周東彥的《你找什麼?》以及王育麟的《阿莉芙》進行放映,還有簡莉穎的《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和蔡柏璋的《Solo Date》讀劇會,也呼應了紐約6月熱鬧的驕傲月盛事。

註1 珍妮.史蘭斯基(Jenny Schlenzka)曾任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媒體及表演藝術部門助理策展人,隨後任分館PS1的副策展人,主要負責具現場元素的表演節目。此派任在當時的紐約藝文圈引起許多話題,主要是起因於同時有許多表演藝術中心的節目策展人來角逐,但最後卻由主流美術館的策展人勝出。說明了新的策展方式,以及未來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的界線將不再二分。據聞史蘭斯基最後的勝出點除了她策劃當代表演的經驗以外,還有在MoMA和PS1所累積下來的募款能力。在她上任後不久,就將使用了40年的標誌與機構名稱更新,亦引發波瀾,雖然一開始引來爭議,不過隨著春季節目結束,普遍評價還是相當正向。
註2 丹尼斯.庫柏(Dennis Cooper)自2002年開始經營部落格,2016年卻突然被google刪除,在藝文界引起軒然大波。除了對於美國審查制度,和言論自由的不信任,庫柏的小說題材雖然觸碰禁忌,但部落格就是一些每天日常的資料庫,其中並有他用GIF檔創作的小說。
註3 傑.山德斯(Jay Sanders)被視為當代表演具現場元素製作最好的策展人之一。他曾任2012年惠特尼雙年展策展人,也是在那一年雙年展有很多精采的現場表演。藝術家空間也是在他接任後遷於現址。
註4 1989年傑克.史密斯(Jack Smith)因愛滋併發症去世時,喜劇脫口秀女演員潘尼.阿凱德(Penny Arcade)曾試圖闖入傑克家保留整理他的作品,由於史密斯當時居住的公寓同時是他為拍攝作品《罪惡床出租中》(Sinbad In a Rented World)的搭景現場 ,阿凱德希望能把史密斯故居保留為美術館跟他的基金會,用做收藏與文獻,但並未成功。阿凱德同時也是史蘭茲策劃的東村系列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常常會提到1980年代那段每天都有朋友去世,跟跑去醫院的痛苦回憶,及愛滋浩劫如何重塑今日紐約藝術風景。
註5 艾倫.馬塔克(Aaron Mattocks)本身是表演者出生,也有自己的劇團。接任喬伊斯前,他是紐約知名實驗舞蹈劇場Big Dance的執行總監,此派任是接替曾在喬伊斯任職32年的馬丁.維奇斯勒(Martin Wechsler)。在其任內,台灣舞團:雲門二團、驫舞劇場等都曾到此巡演,驕傲月的節目雖是馬丁卸任前極力促成 ,然而艾倫.馬塔克即將為喬伊斯劇院寫下的新篇章,仍然令人期待。
註6 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的新總監是百老匯製作人出生的大衛.賓德(David Binder)接任在職35年的喬瑟夫.米利羅(Joseph V. Melillo),雖然明年1月才正式上任,但坊間都很期待此任聘為百年機構帶來創新。
註7 接招藝術節是一個不定時定點舉辦、給年輕藝術家發表作品平台的系列節目,7月時舉辦第74屆。
黃彥榕(Debbie)( 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