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演

徑情直行:李再鈐與徐永旭的剛與柔
李再鈐陽剛冷冽的鋼雕與徐永旭質樸柔和的陶塑各據一方,一邊將感情抽離得一乾二淨,另一邊流瀉出豐沛的有機訊息,這樣的畫面毫無...
生生不息的京都茶文化:京都國立博物館「茶之湯」特展
日本的飲茶文化被稱爲「茶之湯」。「茶之湯」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即12世紀末從中國傳至日本的宋式點茶法。如今,日本茶道作為...
將生命揉進土中:陶藝家鄭依依「雨過天晴雲破處」談作陶最重要的東西
作陶除了需要具備對於材料特性的瞭解與掌握之外,鄭依依也認為作陶的過程中,有很多時間是和自己對話,透過在薄薄的土壁上一壓一...
擬仿、共製與記憶詮釋:談新美館「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還能怎麼樣測量?
「XOXO我們與自然的距離」將看似遙遠的環境議題逐步推向我們生活周遭,本文分析展覽中的藝術家們是如何重新測量我們與自然的...
徜徉大數據的時代浪潮,2022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登入公海》
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發起的「大臺北藝術節」在10月28日開幕,今(2022)年的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主題為《登入公海》,聚...
點、點、點:關於王玫玲「花樣年華」非形象繪畫中的極繁和撞色
不同生活觀反映在創作上,則是難以被歸類在既有框架的結果。「花樣年華」展出了王玫玲近八年來的精選創作,在個展自述當中提到對...
從「海邊男孩」到「畫室熟男」:戴明德的藝徑與藝境
戴明德作為海邊男孩的成長過程中,對於周遭環境、事物、現象的真實感知和日常體驗,在後日成為藝術家的道路上, 不僅內化成了一...
我們從不吝嗇耗費時間,將一件衣服琢磨好:皆川明專訪,談服飾的感性
我們希望不是只是單單minä perhonen可以永續,我們也希望我們的運作模式,可以讓整體生態都朝永續經營的方向。而不...
墓園展覽之愛:為母親舉辦的當代藝術收藏展
就在母親逝別一週年,在療傷止痛過程中,他不斷咀嚼母親平凡中的偉大,在日常中展現大智慧,尤其他的藝術品收藏,正是延續母親的...
從「脆弱」中誕生的雙年展:提爾.費爾哈特談第16屆里昂雙年展
人或許都是脆弱的,但我們把脆弱視為一種抵抗的力量。當我們承認自己脆弱時,就能以集體的方式,和所有藝術家一起來談論,而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