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道聽途說】行得、食得、摸得、買得——再說大館

【道聽途說】行得、食得、摸得、買得——再說大館

香港,作為一國際化的都市,沒有中文名字的事物並不會遭到非議,例如「M+」,但只要在招牌上出現幾個簡體中文字,卻會被罵「媚共賣港」。亦同樣只有香港,才會敢於探索警察署、監獄和商場的共通點。
上班日的下午,我從荷里活道轉入花崗岩砌成的紫荊樓(註1)進入「大館」(大館當代美術館 (Tai Kwun Contemporary))。由瑞士建築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所設計的黑盒劇場旁邊,有一座殖民地的紅磚建築。推門而進,沒有展覽陳列,卻有空空如也的吧台。打通了的囚室變成了迷宮般的迴廊,比監獄還要幽暗的燈光,其中只有兩、三個酒客,鏡子的反映乍明乍現。菲...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梁寶山( 17篇 )

關注藝術生態、城市空間及文化政治等議題。曾為「Para / Site 藝術空間」、「獨立媒體(香港)」、「伙炭」及「文化監察」成員;現為藝評組織Art Appraisal Club成員。近年致力研究藝術勞動,獲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新著《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大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