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威廉的洋娃娃》、《兔子先生和可愛的禮物》,那麼請一定不要錯過《新朋友》。這是夏洛特・佐羅托 Charlotte Zolotow 於1968年創作的故事,描寫一個孩子發現最要好的朋友認識了新朋友,面對自己的孤單、傷心和失落,他該如何面對?
佐羅托的創作靈感大多來自家庭生活,並以寫實的手法呈現書中小孩的一段成長經驗。她認為「為孩子創作的書,應該從兒童觀點出發,反應孩子的真實情感」。
《紐約時報》評價她:
「佐羅托因探索兒童的內在心靈而聞名,她的童書主題經常觸及兒童內在的孤獨、失落、渴望等…複雜情緒,而在此之前的兒童書,多數要不是塗上了糖衣,就是完全忽略這些話題。」
實際上,夏洛特深受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她延續了瑪格麗特兒童文學的哲學理念。在此之前,孩子讀的書大多數是童話。但她們對此質疑――孩子只能讀童話嗎?兒童書一定是帶有幻想色彩的東西嗎?於是,她們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創作觀點:把寫實的兒童生活經驗和想像包容在一起。
這是兒童文學創作一個很大的跨越,這也是佐羅托的作品特色――為孩子創作並不是要告訴孩子答案,而是一種陪伴與探問。她希望透過故事與孩子對話,鼓勵兒童去映照自身經驗,進一步認識自我,也讓孩子知道――你的情緒和感覺都是自然的,你並不孤單。
在50年前,這樣的童書創作觀是非常前衛,具有革新時代的意義。而閱讀夏洛特.佐羅托的故事,也讓大人能從兒童的角度,同理孩子的情感,陪伴孩子走過成長中的風雨。
以下文章是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游珮芸副教授,帶來更精彩深入介紹!
讀《新朋友》──可以吃醋嫉妒、也可以悲傷,但記得…明天仍是新的一天
《新朋友》很特別,是一本新書,卻也是一本老書。
故事作者夏洛特.佐羅托是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同時也是重要的童書編輯與出版人,一生創作了七十多本作品,譬如國內讀者也熟知的《兔子先生和可愛的禮物》、《威廉的洋娃娃》等,為表彰她對兒童文學的貢獻,母校威斯康辛大學以她為名,還設立了「夏洛特.佐羅托兒童文學獎」呢。
《新朋友》第一次以繪本形式出版是在1968年,第二次是在1981年由曾獲得凱迪克獎的艾蜜莉.阿諾.麥考利(Emily Arnold McCully)擔任插畫。第三次就是這個版本,於2021年由法國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插畫家班傑明.修德擔綱。修德的插畫風格除了廣受小讀者喜愛,也因他在插畫界突出的表現,於2017~2019連續三年獲得國際林格倫獎的提名。
跨越半個世紀,三度成書,甚至讓美法聯手的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一個平凡不過的童年插曲。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經歷的挫折和心痛。曾經那麼要好,一起遊戲、一起讀書、一起分享生活點點滴滴的最要好的朋友,竟然交了新朋友,還親密的就如同之前跟自己在一起時一般,那種被遺棄與背叛的感受,要如何面對?
在國外的網站,有一些對於故事結尾有所疑慮的書評,看到好朋友交新朋友,為什麼不去問清楚?為什麼不主動要求一起玩?而要躲在背後悲傷,甚至想放棄這段友誼?大致上就是認為這是「不健康」的面對方式,友誼也不是那麼脆弱之類的看法。
其實,身為大人的我們如果能將心比心,就會發現,不要說是小時候,中學、大學或是出社會之後,我們也可能會因為「閨蜜」或「換帖兄弟」,交了另外的好朋友而萌生醋意、心中不是滋味,不是嗎?
故事中的小孩大約7、8歲,正是小學低年級階段,這時期的小孩剛脫離家庭的保護與依賴,好朋友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他們不像幼兒園的孩子,只要玩在一起就是好朋友,對他們來說,好朋友還包含了交流心情、關懷對方,一起分享事物與共度時光。同時,他們也會期待穩定、獨佔性的友誼;也可能因為認定好朋友另外交了新朋友,而感到嫉妒或傷心。
當大人對小孩有更多的理解,再回頭看《新朋友》,書中描寫的對獨佔友誼的渴望與童年友情的脆弱,真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視角,呈現孩子真實而深刻的感受。這的確是超越世代與國界,這個年齡層孩子都可能經歷的情境。
這個故事讓孩子看見——吃醋、嫉妒、傷心、難過,都是正常的!這也是《新朋友》最重要的核心精神,讓經歷類似處境的孩子可以從中得到慰藉。但大哭一場之後,要如何面對呢?故事中,小孩哭到睡著了,在夢中,他夢到自己也交了一個新朋友。心境正向的轉換,是繪本中提供的一種方法。然而,和孩子共讀繪本的大人,也可以聽聽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其他的看法。所以,這其實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成長中的苦澀,不會這樣就結束,人生的故事還在繼續。
最後,來談一點班傑明 ‧ 修德的插圖。蜿蜒與層次分明的構圖,溫婉有弧度的鉛筆輪廓線條,加上水彩草綠的大地色調,讓這個有些淡淡哀傷的故事,有一種寧靜與撫慰人心的氛圍。另外,修德刻意沒有畫出,好友新交的朋友的面容,主角夢中的新朋友也戴著面具,都讓故事產生朦朧與隱喻的詩意。
小讀者還可以仔細讀讀人物表情的線條,光是嘴巴的弧線,就可以看出角色的情緒。另外,森林裡出現的各種鳥類,是什麼鳥呢?鳥兒的出現,有時配合著故事情境,可以從鳥兒的角度再翻看一次故事,又是另一種趣味呢。
本文經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授權,文字及圖片由米奇巴克提供,請勿轉載。
喜歡哲學和藝術的童書編輯,也是資深讀者,相信閱讀是為了認識自己。最愛的書是約翰‧柏格的《藝術觀賞之道》,讀了20年每看必有所穫。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後,於兒童藝術工作室教學三年,透過孩子的創作,再次體驗到馬諦斯和畢卡索的永恆魅力。任職廣告公司期間,和《田鼠阿佛》相遇,從此愛上繪本。2002年創立米奇巴克出版社,期望能將自己深愛的哲學和藝術,透過童書出版,提供讀者不同的觀看視野。現為米奇巴克出版社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