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藝術眨眼睛】童年目光所在 —淺談《百年兒童敘事》

【專欄│藝術眨眼睛】童年目光所在 —淺談《百年兒童敘事》

近期閱讀本田和子的《百年兒童敘事》才清楚此刻,我,這代表大人「看孩子的目光」,回推至百年或數百年前的樣貌和如今非常不同。

我的目光時常被孩子的舉動吸引。

看展時,有個孩子興高采烈衝入地面貼黏的白色框框內,在菸葉叢裝置那片大黃菸葉下轉圈圈;鬆餅餐車邊點餐的孩子,顧不得身旁爸爸的明示暗示,毫不背棄他要的巧克力口味;路上駛過一輛車,探出車窗的孩子,大聲對我們這群陌生人招呼:「哈嘍!」孩子直接又熱情,公園的枯枝、桌上的碎紙片、禮盒拆下的緞帶……,無處不能發現樂趣。成人的我們總能從孩子的目光,重新認識許多遺失的能力。

而近期閱讀本田和子的《百年兒童敘事》才清楚此刻,我,這代表大人「看孩子的目光」,回推至百年或數百年前的樣貌和如今非常不同。根據書中舉出1960年代法國學者阿利耶斯的研究,十七世紀前,人們缺乏對兒童的想像,只有「大人」和「小的大人」的分別,因為是小大人,所以被當成大人一般對待,所以必須工作勞動獲得生活所需;等到下個世紀慢慢走向工業社會後,生養孩子不再是為了增加人力,「小的大人」才開始脫離大人的行列;再隨著十九、二十世紀遺傳學、優生學理論的推廣,「兒童」終於現身。

《百年兒童敘事》
作者:本田和子│譯者: 林真美│繪者: 馬尼尼為│出版社:四也文化

但是對於兒童的模樣,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詮釋。本田和子在書中引用了兩首童謠(p.110-111),即使主題都是小鳥,大正時期的文人認為,兒童的心靈純真自然,不受塵染;昭和時期的文人認為,兒童的世界並非一塵不染,他們也具備面對現實的能力。純真自然派的崇尚者,過於簡化兒童的心靈思考;而另一邊反對以柔焦鏡看待兒童的人們,則將兒童拉入社會改造運動的角色中。

這類把兒童做為自我理想投射的例子,似乎因為兒童沒有機會行使話語權而案例頻傳。在諸多為兒童打造的事物中,一不小心常常看到大人的帽子扣在「給兒童的」這幾個字上,兒童若不是被詮釋得過小,就是大人被過度放大。因此我若看到完美平衡雙方能量的情境,總是印象深刻。

想起某天,朋友傳來她與孩子們到美術館看展的照片,並以文字訊息跟我說,孩子們指著展區內的作品說:

「這是文綺阿姨工作室那本《戴帽子的女孩》書裡的畫!」

我的內心有些震動,兩個小女孩悠遊展場,對著大幅畫作顧盼有味。這展覽不像是「兒童展」,上網一查,是北美館的「走向世界」畫展,這不是一場給兒童的展覽,但展覽的選品自然而然將孩子的目光涵蓋其中。只要展覽本身豐厚,會不會我們需要捍衛的,不是打造專屬,而是允許孩子自由穿梭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以朋友例子來說,當然也跟她平時創造許多機會,細心觀察和引導孩子的能力等等相關。

說到「自由穿梭」,《百年兒童敘事》提到一則反例。1997年發生一則兒童光過敏事件。那年年底,日本全國各地在電視機前觀看皮卡丘的孩子們,共有七百多位產生神智不清的身體反應,送醫治療後,歸結原因是因為電視畫面的強烈光源快速變換,造成孩子們出現暈眩、抽筋等類癲癇反應。 有趣的是,光過敏事件發生後,當時有些聲音質疑那些沒有發生狀況的孩子,質疑他們過度沈迷以致身體毫無反應。

自由穿梭的界線在哪呢?

好多力量正和孩子的成長較勁:手機、電玩、動漫等等各類充斥亮閃閃的視覺影像。我們通常會以限制這些力量的出現頻率來畫好界線,或者甚至,如本田和子提到的質疑聲音,回過頭去批評過度投入的孩子。就像看見祭祖拜拜時,等待的空檔完全被switch吸引的姪子們,我這姑姑也常常出口抱怨他們一樣。從本田和子的描述,只是回頭一想,孩子天生具備從平凡中調取樂趣的能力,如果要制止這份能力,那還真是沒完沒了,懂得借力使力好像才是聰明的作法。

本田和子也對目前的教育狀態有所討論:

「所有的兒童為了要變成『好大人』,『好公民』,他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接受共通的教育。如此一來,為了講求效率,於是便有了『學校』來全權配合 …… ,使得文字跳居媒體的主流。……而只要曾經接受過初等教育的大人,就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他們的優越。對於從現在開始才要學習的『沒有文字能力』的兒童,已經是『文字文化人』的成人,大可以站在優越的位置去教導他們。」(p.190)

讀《百年兒童敘事》讓我共振同感之處,在於作者檢視各種情境,用意不在評斷哪一方,而是試圖從時代情境回看兒童被擺放的位置,並且因為她如此相信兒童的本質與能力,真誠地討論百年流轉中那些名過其實的「給兒童的」所建造的場域與物品。如此直接的觀察,相信會令許多大人惴惴不安,但她的確點出「學習」的狀態下,兒童常處於弱勢一方的事實。這種弱勢不是天生,而是整個組織造成的,而這個機構運作的方式有時折抵了孩子的本質。

怎麼保護孩子天生的弱勢,卻不折抵他們與生俱備的長處,這是一個奧妙的問題。

但流轉到二十一世代的大人們(就如我那位親愛的朋友)已經知道跨越兒童天生的弱勢,去看見並尊重兒童的內在特質和同為地球人的主體權利。

兩個小女孩駐足展間的照片,是我連結成人兒童共享世界的信仰。什麼時候「兒童」能跳出「大人」的如來神掌,成為泛若不繫之舟的自由舵手?距離「兒童權利公約」已頒布三十三年的今天,兒童若是舵手,大人就扮羅盤吧,一起出發探險、同舟遨遊。

延伸閱讀:

兒童權力篇

【小典藏│專欄】台灣囝仔芬蘭讀冊記(九):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小典藏|新鮮事】身為人,應該如何被對待?《我是小孩,我有話要說》讓孩子「做自己」
【小典藏│愛閱讀】大人如何用繪本談兒童權利?朗朗書店廖妙卿的推薦書單。
【專欄|芬紛聊天】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做自己:芬蘭的兒童權利週

《戴帽子的女孩》篇

【小典藏|愛閱讀】01. 時空修復師X《戴帽子的女孩》
【小典藏|新鮮事】北美館推出「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特展,帶你思索美術史中的台灣意象!

游文綺( 16篇 )

游文綺,漂鳥演劇社藝術總監。創作路程如同飛鳥,乘著飛翔不斷探索奇異的遠方。這幾年在戲劇創作與戲劇教育、跨域藝術和文史田野調查之間耕耘,保持歸零的彈性,相信創作源自於生活,信仰善意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