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臺灣》是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第三部曲,藉由「自然臺灣」及「浮生臺灣」兩大展示主軸,以臺博館特有蒐藏或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展現臺灣的在地特殊性與歷史新定位,並強調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新時代觀點,呈現臺灣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
《博物臺灣》常設展分為以自然為主題的「自然臺灣」及以人文為主題的「浮生臺灣」兩間展廳,介紹臺灣的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
「自然臺灣」展廳以「亙古紀實」、「島嶼地貌」、「生態走讀」及「變動續曲」四大單元,展示臺灣豐富的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呈現環境、生物與人群之間,從古到今交織互動的密切關係。
「浮生臺灣」展廳以「時代印記」、「何以為家」、「神靈世界」及「相遇生根」四大軸線,超越過去傳統單線性的歷史敘事與單一族群發聲的展示方式,透過多元族群發聲,以及現在與過去的辯證關係,呈現臺灣的歷史與多元族群文化。
有別於本館《發現臺灣》常設展及《臺灣•我的家》兒童探索展(延伸閱讀:【小典藏│愛看展】臺博館「臺灣.我的家」兒童展:玩樂中探索生物多樣性)的前兩部曲,以特定時代或觀眾為範圍,《博物臺灣》常設展是以臺博館各學門特有蒐藏或具代表性的標本為重心,展現臺灣的在地特殊性與歷史新定位,並強調人文與自然交融的新時代觀點,提供觀眾認識臺灣的平臺。
自然·臺灣
「自然臺灣」以臺灣這方島嶼的環境與生命為主角,描述過去、現在,甚至是想像未來的生命樣貌,和生命在環境中互相擾動、交融的現象。
此展廳嘗試以多樣的自然物件,演示臺灣的自然環境、人類與自然的互動,並將展廳窗戶打開,讓窗外的自然景象也成為展覽主角,一起描繪最真實的自然臺灣。透過四個主題:「亙古紀實」、「島嶼地貌」、「生態走讀」及「變動續曲」探索臺灣的誕生、多樣的岩石礦物、地形地貌和生物,以及人與環境互動的故事。不只展出豐富的物件來呈現臺灣的自然資源,更以典藏標本、既有展品為基底,增加新製展件與現今議題的重新開箱。這是一個在百年的臺灣博物館裡,新舊交融、時空交錯的展示,試圖展開「人與自然關係」的對話。
除了多元的標本與展品,自然臺灣也融入藝術創作:「生命之歌」,流動的生命音符最終注入展場尾端的「生聲不息」聲景裝置。「生聲不息」是由臺灣各地採集的聲音資料,與臺灣樟木雕刻的意象臺灣結合而成,希望觀眾貼耳聆聽各地真實的聲音,感受海洋的活力與土地的溫暖,進而心生與臺灣家園共生共榮的願景。此外,栩栩如生的臺灣雲豹與臺灣黑熊銅雕端坐展場端點,在這裡,觀眾能與臺灣重要的哺乳動物同坐,並肩觀賞家園的律動生息,這不僅是想像,更是對美好家園的共同期盼。
浮生·臺灣
稱之為「浮生臺灣」,意在強調本展真正的主角:古往今來臺灣的芸芸眾生,以及他(她)們在各自時空下所留下的浮光掠影,透過臺博館百年的人文收藏,以呈現一個關於「臺灣與臺灣人」的故事。
「浮生臺灣」分別以四個主題而展開:
- 時代印記:以時間為經,文物為緯,交織串聯不同時代的文物故事,勾勒出一個館藏文物裡的臺灣故事。
- 何以為家:不以個別的館藏品呈現臺灣人的「家」,而是透過兩位藝術家:撒古流與陳敬寶的作品,勾勒臺灣人多樣家庭形式的一些面相。
- 神靈世界:透過臺灣原住民與漢民族對超自然世界的信仰,與現世生生不息的關係,呈現臺灣人的神靈世界的切面。
- 相遇生根:強調臺灣作為一個歷史上不同來源的人群長期相遇聚合,相互影響,彼此互動下的結果。
「浮生臺灣」透過臺博館百年的收藏來陳述臺灣故事,在這個故事裡,臺灣歷史在收藏中凝聚成一件件「看得見」的時代印記;臺灣人「家」的形式與意義在結合藏品的藝術創作裡被思考與再現;不同人群的信仰與神靈觀在博物館物件裡呈現而反思,最後,成就了這一段不同人群在此相遇、互動而生根的浮生故事。這是一個臺灣博物館裡的臺灣故事。
《博物臺灣》影像紀錄
臺博新世紀常設展三部曲最終章:博物臺灣
《博物臺灣》常設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本館2樓展廳
展覽時間│ 2021/02/27 09:30 ~ 2026/12/31 17:00
票價說明│全票:每張 30元|半票:每張 15元(本館及古生物館一票共用)
更多資訊請至國立臺灣博物館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