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對孩子來說,遊戲就是學習

【小典藏│愛閱讀】對孩子來說,遊戲就是學習

玩遊戲就是孩子的生活,孩子能在遊戲中學會各種道理。文/安野光雅

  玩遊戲就是孩子的生活,孩子能在遊戲中學會各種道理。

  有一天,我去伊勢志摩畫畫時,路邊有一群小朋友正在唱數字歌。我聽了一陣子,發現他們只唱到五就沒了。

  「為什麼只唱到五呢?」我問。

  「因為我們只學到五呀。」小朋友們答道。

  「那麼,要不要試試看唱到十?」

  在我的提議之下,小朋友們開始腦力激盪,完美的押韻唱到了十。這就是孩子的潛力。

  此外,孩子能繪聲繪影的說出天馬行空的話語,也能在規則嚴明的遊戲中(例如棒球)想出對自己有利的規則,並認為那樣才是對的;玩著玩著,孩子也學會了各種「生活的智慧」。

  在幼兒園或托兒所,上課就是玩遊戲,但是在小學,讀書也是上課的一部分。在我跟我兒子的年代,除了學校,我們還能在柑仔店見世面。

  小時候,我在柑仔店玩過抽抽樂(小時候我在神戶待過一個夏天,當時的柑仔店,每家都有這種博弈型商品)。但是,無論我抽多少次,就是抽不到頭獎或二獎。

為人父後之後,我在東京御徒町的阿美橫丁(備註1)看到有人賣抽抽樂,就買回家給小孩玩,每天讓他們抽一次籤。孩子們完全不知道爸爸把頭獎跟二獎藏起來了,玩得不亦樂乎。以前柑仔店的抽抽樂,就是這種玩意兒。

備註1: 東京著名的露天市集之一,位於山手線上野至御徒町間高架路段的下方及西側道路。  

  柑仔店就是孩子的全世界。我長大後,還是會想起那間可疑、甚至有點不衛生的柑仔店,懷念當年的花枝腳、魷魚乾、肉桂糖跟紅豆糰。父母當時不贊成我去(因為不衛生),可是即使長大了,我還是跟小時候一樣嚮往柑仔店,那是我無法忘懷的世界。我跟小孩聊過柑仔店,他們也念念不忘。

  離題一下,現在的日本,可說是全世界最乾淨的地方。大家三不五時消毒,愛乾淨到潔癖的地步。除了日本,全世界找不到這樣的國家。

  或許有點不衛生,但我認為有時不要消毒過頭,才能獲得免疫力。

  聽說最近的孩子愈來愈不玩耍,而家長也不鼓勵孩子玩耍。因為,只要孩子的生活符合家長心中的「那把尺」,家長就放心了。爸媽希望小孩多讀書,於是紛紛送小孩去補習,導致補習成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孩子的玩耍就是一種「學習」。每個孩子都必須上學,大家都認為這就是學習,但大多數狀況下,將大人對「學習」的觀念套用在孩子身上,根本是大錯特錯。

  大人當然需要顧好孩子,但是管太多,就會將孩子綁死。孩子需要自己的時間跟自己的世界。跟孩子的世界比起來,學校只是表象,他們自己的世界才是真實的。怎麼說呢?老師說:「來打棒球吧!」然後全班在學校一起打棒球,跟一群孩子自動自發一起打棒球,玩起來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孩子能藉由真正的玩樂,學習到寶貴的道理。

為什麼希望孩子看書?

  如果直接叫孩子「去看書」,說不定會害孩子討厭書本,家長實在很難為;但若小時候不愛看書,長大後就更難養成看書的習慣了。看書跟閱讀速度大有關係,而且眼睛必須追著文字跑,所以我總覺得:看書不就是一種運動天分嗎?

  我從小就在書本的圍繞下長大,因此養成了閱讀的習慣,現在也不例外(身旁沒有書,我就靜不下心)。

  我在國小時喜歡上閱讀。起初我在意的不是書的內容,而是覺得「看書」這個行為很好玩。怎麼說呢?我喜歡眼睛跟手指、文字合而為一的感覺。書上寫著「蘋果」,我就會一字一字的邊看邊指「蘋、果」,心想:「是蘋果!」明明看不懂「蘋」跟「果」,某一天我突然恍然大悟,啊,它們是同一組的,是「蘋果」!然後覺得好開心。類似的經歷,我也在自己的孫子身上看到了。

  當年一本〈少年俱樂部〉雜誌是五十分錢。我從頭到尾讀得滴水不漏,連書末的雜誌中獎名單都不放過。

  我家附近有基督教教會,每每我去牧師家說:「不好意思,我想借書。」牧師總是一口答應。院子另一頭有個房間,我喜歡在那裡躺著看書,好不快活。

  我家是旅社,一旦有客人忘了將雜誌或書帶走,我就會心想:賺到了!然後讀個痛快。有些書很艱澀,有些地方看不懂,但我還是看得很開心。有些字明明不懂,說來奇妙,我卻覺得自己好像看得懂。

  大家常說:透過書本,我們得以跨越時代與世界的隔閡,和作者對話。不僅如此,光是搬出馬克.吐溫跟安徒生,我們就能跟陌生人聊起來。看書並不是為了聊天,但是同一本書的讀者,卻能藉由書本產生認同感。能夠與別人共享相同的感動、相同的理解、相同的語言,這種「共鳴」,多麼令人開心啊。

  大人為小孩選書,很容易選到為了賺人熱淚而特意感人的故事。不過,我希望盡量不要讓孩子看那類過度美化的書。為什麼呢?因為那幾乎都是虛假的。我覺得還是能寫出真實的書比較好。

  孩子很了解大人,連寫作文都希望老師稱讚「你真懂事」,所以總會美化內容、加油添醋。明明只要照實寫就好,他們卻覺得不美化一下怎麼行。一旦那樣的文章受到稱讚,孩子愈來愈懂得怎麼寫才能討師長歡心,他們甚至會開始犧牲朋友,說出「我覺得某某同學錯了」這種話。所以我才討厭那類故事。

  宮澤賢治的《夜鷹之星》(よだかの星)、有島武郎的《吞下棋子的小八》(碁石を呑んだ八っちゃん)、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蒙哥馬利的《清秀佳人》,都是些不刻意美化、不造作的作品。我想,無論是小學生或大學生,都能讀出箇中滋味。

本文內容摘自

思考的孩子:國際安徒生獎得主、繪本大師安野光雅自剖五十年創作原點與兒童觀

作者: 安野光雅 

譯者: 林佩瑾

出版社:小麥田

小時候,安野光雅和弟弟說故事:你知道我們家有裝滿金銀財寶的地下室嗎?後來,他創造了把鏡子放在地上的遊戲,「另一個自己踩著天空,坐在屋簷上」的鏡中世界。長大了去旅行,他在深山裡對朋友說:「其實我是狐狸變成的。」這就是腦中永遠有奇怪想法的安野光雅,也是他一生的成就關鍵。

從小孩的「高度」到對自己感到失望的青春期、從閱讀到旅行的必要、關於數學課與美術課、自學與上學的差別、從想像力到故事力養成……安野光雅說,當我們只認為「好懂」跟「有用」很重要,逐漸不再「獨立思考」,是十分危險的。

富有深厚的人文觀察,涉獵科學、數學、文學、建築等領域,創作出感動國際的圖像語言,安野光雅認為「獨立思考」是一生最珍貴的技藝。閱讀本書,將可看到他回顧包括《奇妙國》、「旅之繪本」系列、《天動說》等創作歷程,以及解析孩子的視角,與主動思考的心法。這是繪本大師為下一代讀者加油打氣的借鏡之書,突破大人的教養盲點,為多元素養教育提供靈感,獻給每一個願意了解孩子的大人。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80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