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小學從一年級開始就有一堂名為「環境研究」的課程,每週有2到3節課,這是一門綜合學科,主題包括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學、健康教育和環境教育等。教學內容以尊重自然和人權為基礎,讓學生了解自然和人文環境,並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融入教學,讓學生理解人類的選擇對現在及將來生活環境的影響。
在中低年級階段的環境研究課程目標就是讓學生認識周遭環境,激發對環境現象的好奇心和興趣,以及練習建構和命名環境等。因此,老師從一年級就帶著孩子從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開始認識,除了課本上的圖片和內容外,還會在不同季節帶全班到森林探查,希望藉由實地觀察讓孩子加深印象。
學校每年也會固定舉辦動植物鑑定考試,分別在十月和四月舉行,鑑定分為三個等級:學徒級、熟練級和大師級。學徒級必須認識30種動物和30種植物,熟練級是60種動物和60種植物,大師級則是90種動物和90種植物。鑑定考試的題數是學徒級40題,熟練級80題,大師級120題,必須答對90%才能拿到證書,證書是學期末和成績單一起頒發,非常正式。
學校在動植物鑑定考試期間的圖卡佈置
老師希望全班都可以在三年級通過第一個學徒級,在六年級畢業前通過大師級,小學畢業前能認識180種動植物是芬蘭孩子必備的重要能力。
要能辨認那麼多種動植物,感覺似乎很困難,但其實對孩子來說卻很容易,很多孩子甚至在低年級就已經通過學徒級考試,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知識都是不斷反覆出現在不同的課程中,不只環境研究課,在數學、芬蘭語教科書也會出現,老師更是時常融入視覺藝術課中,讓孩子去觀察生活中各種動植物的特色,再透過多元的藝術創作方式表達出來。
秋天時製作的刺蝟與蘑菇
舉例來說,有一次老師在環境研究課介紹了芬蘭常見的四種鳥,還帶著孩子到森林賞鳥,接著在視覺藝術課時,讓孩子分組用毛線黏貼出牠們的外觀特徵及顏色,在語文課時練習寫下文字介紹,作業則是在回家的路上仔細觀察,記錄你看到了幾種鳥,畫下牠們的樣子,明天在課堂上和同學分享。
用毛線拼貼出四種鳥類的特色
也曾經引導孩子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秋天的白樺樹,再用畫筆記錄下來森林中這美麗的風景。
秋天美麗的白樺樹
還有用回收紙板製作各種不同的昆蟲,同樣是需要先仔細觀察昆蟲的特色後才能完成的有趣創作,透過動手做的過程,讓學習更有成效。
用紙板製作的大型昆蟲
重視環境與生態教育的芬蘭小學,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融入在各科教學中,並透過多元的藝術創作呈現。孩子在創作的過程中,透過多感官的經驗拓展,表達自我的想法,增加了對環境的觀察與敏銳性,藉由與環境互動,進而能夠關心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將環境保護的意識深植心中。
芬紛聊天:芬蘭逐夢上學路
芬紛聊天( 69篇 )追蹤作者
一家三口為了追求夢想遠赴芬蘭求學,開始北歐生活與教育觀察的紀錄。 七歲的女兒Liv進入芬蘭公立小學,真實體驗傳說中的芬蘭教育;原為台灣小學老師的媽媽,透過對芬蘭教育的觀察,對教育有了更多不一樣的想像。 想更認識我們請到: https://www.facebook.com/GarageeStudioInFin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