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所在地的位置規劃
在城市規劃之中,常不時會見到「城市沒有博物館」,一彈指, 博物館就來。也不時會聽到「現在流行某某文化創意產業」, 一彈指,整堆市集和文創基地又秒彈出來。
博物館在一個城市裡的需求,我以為是超過「遊樂園式」遊覽的。 在一個城市旅行,博物館,儼然可策劃成一日或多日的小旅行主題。 但是它們是怎麼出現的呢?是城市故事濃厚, 多到需要以這樣的形式流溢給公眾?或只是回應產業需求罷了?( 大眾的需求,又是什麼?)
里斯本的博物館位置非常有趣。
在歷史文化場域裡,它們是城堡、教堂、炮台、墳場、學校、 詩人或歌手的居住地。它們大抵會佇立在舊城區, 即使是位於舊時邊陲的墳場,如今位置也相當中心。
因應新的時代需求,有時博物館被規劃在距離新的區域, 它們不是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位置偏遠,和歷史文化城區/ 市中心有段距離。例如1998之後, 里斯本將世界博覽會的場所延伸發展成萬國公園(Parque das Nações),海洋水族館、 生命科學館等新興展場都位於這個新空間。
在里斯本逛博物館,深感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厚度, 就是國家歷史的深度。曾作為殖民地的澳門, 同樣在此敘事的海洋幅員之中,不同的城市互作回應。
歷史文化城區作為博物館,它們本身就是發生地的故事敘事空間: 波爾圖 十八世紀羅馬天主教教堂——聖伊爾德豐索堂(Igreja de Santo Ildefonso)
歷史文化城區作為博物館,它們本身就是發生地的故事敘事空間:波爾圖 教士教堂(Igreja dos Clérigos)
波爾圖 教士教堂(Igreja dos Clérigos)在這裡,因找到聖本篤和聖保祿,我們以為找到了「波爾圖」與「澳門」的連結:澳門大三巴牌坊原為聖保祿教堂遺址Ruínas de São Paulo
里斯本位於電車最後一站的鮑斯高墳場,墳場內有清晰的亡者故人指標,歷史學家、詩人、哲學家的重要性更勝於政治人物。光是墓園設計與建築類型,就大半天看不完了。
位於新規劃地的里斯本海洋水族館,處處可見詩人暨兒童文學家索菲婭・安德雷森(Sophia de Mello Breyner Andresen)關於海洋與自然的詩作。
澳門科學館:相近的城市規劃思維,「邊陲」博物館:位於填海區的澳門科學館,週邊有藝術博物館與文化中心等等。「以前所沒有的文化需求」,在新城市規劃的時候有所補充。
生活即博物,幾個自然教育策展的觀察
博物在生活,自然史教育如何兼顧生命與美感?
以營造一個博物館的心情來建設/策劃學校、火車站、街道, 是什麼概念?我在波爾圖進到一間中學,一進大門, 可見到的是製作精美的動物標本, 它們不是被放在自然實驗室當教具庫存, 我甚至懷疑標本製作也是課程內容之一。這種種呈現的視覺訊息, 清晰強烈:學校即是獲取人類知識的巨大博物館, 我們都只是自然史狹小的一員。
中學校園,推門而入就是「自然博物館」
波爾圖自然史科學博物館所在地(Museu de História Natural e da Ciência da U.Porto)內關於知識的「標語」:「感知,當你思考;想像,當你知曉。」
和自然史科學博物館的工作者聊天,他說這裡整個資產屬於學院, 將空間提供給公眾做科學教育。這樣一個展覽廊,參與工作的人, 不只是生物學家,還有建築師、景觀學家、物理和數學家、 自然教育實踐者、視覺設計師一起合作,呀, 因為展廳是葡萄牙詩人暨兒童文學家索菲婭・安德雷森( Sophia de Mello Breyner Andresen)的故居,也需要結合文學家合作。 一邊觀賞一邊感嘆為什麼「那麼不華麗」,在沒有「多的東西」 之下,主題卻能清晰、乾淨又有趣。
自然博物館的「主題」應該是什麼?
在梳理自然史的時候,該怎麼避開跟自然「索取資源」, 並且在已經有的事物基礎上創造:現場「第一課」 可見的是附近海域擱淺藍鯨的骨頭標本,牠生前死亡年齡很小。 並不是取得最大動物的標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震撼。
看到這個展廊,我一直想起去年夏天在台北森3 SUN SUN MUSEUM觀看的蝶蛾展,策展方道是「試圖做有趣的事情」, 這些有趣,讓知識變得立體, 它們由不同背景的人們一起協調呈現的,去想如何讓知識的立體、 多樣,逐一轉換成「個人經驗」,甚至讓觀看者最終能回歸自然, 與之對話。
作為一個公共展覽空間,它做到了。
波爾圖植物園(Jardim Botânico do Porto)一進來,是一張巨大的圓形生物分類基層樹狀圖。 孩子們光是這張圖就可以玩好久,玩法是這樣的:
-首先需要一份按照物種界門綱目分類的生物分類基層樹狀圖
-沒有人能真的認識牠們,謙遜,也不用自卑
-看著學名,想像牠們的模樣
-網頁查詢,看見和牠們有關的圖像:這個部分進到博物館, 就能看到館方已準備好的
-試試看翻譯牠們的名字(但不一定會合譯)
讀者們不妨來玩玩看這幾張?
波爾圖植物園(Jardim Botânico do Porto)一進來,是一張巨大的圓形生物分類基層樹狀圖。
展覽方說,他們還有更多的「展品」,但整理起來實在太巨大,可能在幾年後才有可能機會成立真正意義的「博物館」給公眾參觀。
波爾圖植物園(Jardim Botânico do Porto)遇到的小朋友們
一個城市的文化養分儲備得夠深厚,各種被觀看的形式於是出現。 但在提供書與館藏的同時,新的敘事力量就會變延續下去, 成為有城市脈絡的故事了。至於博物館會選什麼「書」呢? 我們下一次來看看。
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位於澳門望德堂區聖祿杞街三一號老屋地下,一家以插畫、繪本為主題的獨立書店。為聯繫一個城市許多不同的生命而展開,有過一隻名字叫做柯阿包(All About Macau)的貓,貓跟世界辭職之後,書店尚在。
川井深一( 52篇 )追蹤作者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