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42:罐頭一開,沙丁魚都游出來!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42:罐頭一開,沙丁魚都游出來!

《沙丁魚的故事》將我瞬間打趴:我們現在所有飲食習慣和人類文明,真的是這樣「理所當然」嗎?正當我們在過城市聖人節,《沙丁魚的故事》的沙丁魚子孫每年都在慶祝「莫里斯節」呢!

(為了更有情境地去讀《沙丁魚的故事》,我在超市買了各種魚罐頭,成為一個吃罐罐的人類。)

葡萄牙曾幾何時被稱為「沙丁魚罐頭王國」,罐頭的多樣與各種外包裝豐富的商業設計,令我不禁去想這些小東西是如何在各個方面影響生活細節,成為飲食或美感上的……文化印記?

各式各樣的沙丁魚罐頭包裝,同時也是可以引發人類味蕾反應的辣椒、橄欖、番茄「圖鑑大全」。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澳門佛誕節之後為期近三個月的休漁期,中間有許多揉合嶺南各種文化元素的漁業與宗教活動,舞醉龍就是其一。傳說中西江龍母一日化身為蛇的形體出遊,被一位在河中洗澡的和尚斬成幾段。附近有個醉酒的漁夫,見到就拿起蛇屍起舞。大蛇復活,變成一條龍,飛去。在這樣的故事中有不少保留了嶺南原住民先民(越人)的信仰內容,例如蛇崇拜(小龍)、女神與母系社會(龍母)。

醉龍節。澳門魚行在佛誕前後「舞醉龍」。

而在六月,同一時期,葡語社群慶祝的是沙丁魚節(festival da sardinha ),老師會和孩子們唱歌、跳舞,吃烤沙丁魚慶祝,介紹各個城市的守護者,例如如里斯本的聖安東尼、澳門的聖約翰,也介紹各個葡語城市。

沙丁魚節時,幼稚園小朋友手繪沙丁魚(提供:Inês Rodrigues, 2022年澳門魯彌士主教幼稚園K3D)

反倒是這本《沙丁魚的故事》,居然完全顛覆一切「魚和人類文明」的關係!

就讓我一邊吃罐罐一邊娓娓道來吧!

故事說,在不知道多久以前,沙丁魚曾經無憂無慮地在樹上生長,那種樹的名字,就叫「沙丁魚樹」。沙丁魚的誕生之處,叫做「罐頭」,牠們挨在罐頭裡取暖,人們在罐頭還沒成熟到開,就去摘它下來。因為太過珍貴,政府明令嚴格監管。但有個男人,他叫莫里斯,因為太渴望得到「沙丁魚樹」,就決定在某夜走險折枝,將樹種在自家院子。當莫里斯離家旅行,沙丁魚樹居然提前成熟,牠們一一跳出來,趕回種植園,解放同類,展開「種族大遷徙」。於是乎,所有的沙丁魚都奔向自由!面對沙丁魚,人類既不會划船也不會游泳,人類知道了自己有多笨,一代一代,開始學習游泳、學習造船,展開……向海的文明!

吃著罐罐的我,居然因為讀到「現代人終於有能力進到大海捕捉到沙丁魚」的能力,而驕傲動容!

一邊讀書,一邊吃罐罐。
(《沙丁魚的故事》木棉樹出版社出版,作者拍攝)
《沙丁魚的故事》的「罐頭」小細節。(木棉樹出版社)的作者黛芬尼.佩黑(Delphine Perret)在台灣也有由步步出版《熊熊畢勇》兩本故事書,他筆下的故事都充滿哲思又有趣。

正當我在打算繼續講餐桌上「『馬介休球』裡的馬介休(葡語:Bacalhau)是大航海時代,為了保持鱈魚新鮮而製作的鹹魚」,或是「澳門因為位在屬於兩百米淺海的海域,老人家會用陳皮來去掉鰨沙(棲息在底灘的比目魚種)身上的腥味」等飲食文化上的冷門小知識,《沙丁魚的故事》將我瞬間打趴:我們現在所有飲食習慣和人類文明,真的是這樣「理所當然」嗎?正當我們在過城市聖人節,《沙丁魚的故事》的沙丁魚子孫每年都在慶祝「莫里斯節」呢!

川井深一( 52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