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6 與孩子共同守護城市靈魂的偶劇

【專欄|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No.36 與孩子共同守護城市靈魂的偶劇

這齣兒童劇的「韋羅尼加 Verónica」,會否就是城市儀式的角色,或許無需考證。無論從小冊子的考慮,地景角色等設計,對兒童觀眾來說,都會是追尋自身城市與文化精神的一個起點。尤其在各種「移動」的形式重新成為一種「生活常態」的時代,完成自身文化的敘事,將成為兒童不恐懼,在大旅行的路上源源不絕的勇氣。

衝著一本小書的誕生,我前往本屆澳門藝術節去看一齣偶戲「衝出澳門—㝷找韋羅尼加」。這本小書是針對一部兒童劇做的「易讀圖文手冊」,出版目的是為了弭平文字閱讀障礙者在用一般場刊理解這齣戲時所遭遇的困難,當然,同時也為兒童即時解決現場觀演所產生的疑問。因為看到了致力於跨障礙傳譯工作的製作方(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在過程中邀請了「兒童顧問」,於是也想去看看現場孩子們使用的情況。

相片|《衝出澳門—㝷找韋羅尼加「易讀圖文手冊」》(出版:澳門文化局。製作: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筆者拍攝)這齣戲的語言和情節都比較多樣,現場能看到兒童使用者真的在某些段落時時拿起手冊翻閱。

城市地景與戲偶

來談談這齣戲。它是先前介紹過的葡萄牙製偶師Elisa Vilaça,在今年澳門藝術節呈現的節目是「衝出澳門——尋找韋羅尼加」。

故事說這個城市裡,曾經住著一位叫作韋羅尼加 Verónica的小女孩。有一天,女孩離開了。因為思念,她的「好朋友們」,決定駕駛自己製作的飛行器,到世界各地去尋找她。

這部偶劇有幾個角色設計:一位是觀眾「看不見」的韋羅尼加 Verónica。再來是她的「好朋友」它們分別是「燈塔先生」、「葡京先生」、「科學先生」、「海富先生」、「免治女士」。除了「免治女士」的原型是一道土生菜之外,其他,都是城市建築地景,也就是說,這些「角色」理應「離不開的」:

  • 「燈塔先生」就是東望洋燈塔(在繪本寶物聚10向讀者分享過它)。
  • 「葡京先生」是那座像鳥籠一樣的老賭場。
  • 「海富先生」是民居大廈。
  • 「世貿先生」澳門世貿大廈。
  • 「科學先生」是許多孩子都喜歡的「澳門科學館」(在這裡,他的造形是一位身著裝化學元素表西裝的歌手)。
相|Elisa Vilaça 以製偶來對澳門城市精神的追尋始終沒變,在繪本寶物聚NO.20分享她做的象徵主義詩人「庇山耶與小狗阿米」還有文學家「慕拉士」木偶,今年居然連「免治」(minchi)納入城市精神的探討了!(相為筆者與免治女士的合影,還有Elisa!)

偶戲可以將有趣的荒謬建成通往想像世界的階梯,所有「離不開的」建築物,都可能移動和旅行!與Elisa合作的,是居住在澳門的葡籍造形藝術及多媒體藝術家伯納多.阿莫林(Bernardo Amorim)。「環遊世界」對所有演出來說,都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他用了錄像藝術來解決這個舞台上的困難。這幾位「旅行家」,他們會看到大的風景:海洋與雲霧,所以錄像角色了「海洋先生」與「霧霾先生」(從名字上來看,它們也帶出現在的環境問題);「旅行家」好朋友們,會跟著韋羅尼加的移動路線,去到世界上不同的城市:他們去澳洲,遇到了「悉尼女士」,她的造形是雪梨歌劇院;去到美國,遇到「美國女士」,她的造形是古根漢美術館;到了葡萄牙,遇到的是「貝倫女士」,她的造形是葡萄牙航歷史的起點——貝倫塔。

我被這些角色取材的原型所打動,在這齣戲隱藏了幾個問題——我們如何觀看世界?我們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地景中看到一個城市的靈魂?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城市精神?

相片|許多白色的紙箱,同時也是影像放映的地方,完全打開了空間的想像。(相片來源:澳門文化局-澳門藝術節臉書)

關於「韋羅尼加 Verónica」的聯想

「韋羅尼加 Verónica」是誰?

這齣戲出走的角色,是一個叫做韋羅尼加 (Verónica)的小女孩,觀眾看不到她任何形象,只有聲音。澳門每年都有一個大耶穌出巡(Procissão de Nosso Senhor Bom Jesus dos Passos)的天主教儀式,它是一場很大的宗教戲劇,重現「拜苦路」,也就是耶穌背負十字架上山所經過的十四處歷程。在這些站點,會有一位歌者扮演聖婦Verónica,她是拜苦路故事的第六站中,以手巾為耶穌擦拭面部的女子。在出巡重演的過程中,韋羅尼加會向遊行的眾人緩緩展開畫卷,向世人做出見證。

相|「大耶穌出巡」盛況與韋羅尼加 Verónica(相片為筆者拍攝)。

這齣兒童劇的「韋羅尼加 Verónica」,會否就是城市儀式的角色,或許無需考證。無論從小冊子的考慮,地景角色等設計,對兒童觀眾來說,都會是追尋自身城市與文化精神的一個起點。尤其在各種「移動」的形式重新成為一種「生活常態」的時代,完成自身文化的敘事,將成為兒童不恐懼,在大旅行的路上源源不絕的勇氣。

一齣關於道別的戲,一本長翅膀的繪本

劇中的貝倫女士,向諸位「澳門角色」分享自己的自己如何告別所愛:我們是由探索未知的世界與他們身後諸多思念所建立的國家。就像我們揚帆過海,並找到新的土地。就像Fado的歌曲,葡萄牙吉他遠颺的樂曲。我太了解了,因為我看過無數次從未歸來的離開,我也見證那些在我岸上無盡的等待。那很悲傷,卻但那就是人生。即使我說過無數次這樣的故事,他們依然堅守在這裡。如果你想念著誰,分享有關他們的記憶,讓其他人也說說,你所思念的那人,便永遠都會在你身旁⋯⋯

這一段的感情非常強烈,它用了Fado的內在精神去回應兒童如何告別所愛的人、告別你所熟悉的環境,甚至是逐漸失去的文化與城市記憶。這幾年來,繪本中我關心著一個大主題,是關於兒童的移動與移民,在這樣的演出中,驚覺它是澳門兒童經常要面對的事情,無論是多久以前、哪個語言或文化族群的小孩,即使是在馬禮遜墳場中在澳門出生與早夭的孩子們,他們一生都在移動,又或著說是活在自己所不知曉的家族移動的狀態中。

相|《長翅膀的家》(Uma Casa Com Asas)作者:Andreia Martins 繪:Catarina Vieira
這個故事將所有不安的事情安頓,讓孩子能放心,讓原來被視為「封閉」的口罩,長出翅膀與希望,讓他們有力量去追尋。讓口罩下的痛苦與難過,得以解放。(相片:井井三一繪本書屋)

去年一位澳門的葡萄牙作者寫了一本《長翅膀的家》(Uma Casa Com Asas),把在大環境的推進中飽受痛苦的兒童故事收藏起來:那些長期與摯愛父母分開的小孩、忍受遠方的親人生離死別並活在罪惡感中的小孩、因為封關與開關與后疫情下經濟蕭條而離開這裡的小孩,作者把這它們放在一個名為「家」的盒子裡,「長翅膀的家」原來只是個「口罩」,當一切正常的生活都被剝奪,對「家」的渴望,會帶領兒童去追尋自由。

離別的情感,產生出法朵(Fado)幽怨的音樂形式。若文化血液中有著近似Fado的感情,若思念是生命中重要的主題,那怎麼帶上翅膀去造訪你所愛的記憶,便會是孩子們永遠的練習。

《衝出澳門—㝷找韋羅尼加》“ On This Side of Macau-The Quest for  Verónica”

編劇、導演、錄像設計:伯納多.阿莫林

燈光設計:吉爾.羅夫斯哥

聲響設計:布魯諾.奧利維拉 

戲偶操作:伊麗莎.維拉薩、若澤.紐格里、內爾瑪.施維斯達

製作協調:楊璐
Playwright, Director and Video Design: Bernardo Amorim
Lighting Design: Gil Rovisco
Sound Design: Bruno Oliveira
Puppet Manipulators: Elisa Vilaça, Jose Nyogeri and Nelma Silvestre
Production Coordinator: Lu Yang

川井深一( 52篇 )

林香君(川井深一、大香)。出生高雄。2015年開始,於澳門望德堂區經營井井三一繪本書屋。現嘗試與孩子在街市、村落、社區、海洋或山林進行教學現場實踐。「從澳門開始的繪本寶物聚」專欄是因為井井三一是澳門的繪本書店,想知道這個城市的文化聯繫是什麼,所以店主川井深一做了在地和海外(葡萄牙、台灣或其他)有書的見學,在此記錄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