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教我們如何看展覽
也許是因爲開始成為獨立展覽製作人,或許也是自己的孩子進入學齡階段,在2018年執行「紙的進化論」這場展覽時,透過一個月的展期對於親子觀眾的觀察,讓我第一次思考到「兒童觀展素質培養」的問題。是不是現在的孩子太幸福?身在臺灣,特別是臺北,每個週末、寒暑假都有各式各樣的「展覽」可看。展覽參觀,對親子觀眾來說是娛樂或知識、美學素養的提升,但仔細想想,似乎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參觀展覽」。就像辛苦搭建起來的樂高城堡,小朋友總是小心翼翼地保護,迫不及待與親友分享,但為什麼在展場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人都成了小怪獸呢?於是我重新思考「觀眾」與「展覽」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什麼?如果讓小朋友不只是享受到展覽成果,而有機會一探策展幕後,他們的觀展經驗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2018年「紙的進化論」展覽,帶領小朋友透過動手做更瞭解絹印。(胡忻儀提供)
2018年展覽「紙的進化論」參觀動線注意事項。(胡忻儀提供)
很幸運地,這個想法在2019年7月由臺北市立文獻館所主辦的「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簡稱「娛樂時代」)特展的教育推廣活動中實現。特展本身介紹的是1950年代的臺灣娛樂生活,在二次戰後資源有限的年代,早已發展出不同類型的娛樂項目來滿足分齡分眾的需求,布袋戲、歌仔戲、電影、報章雜誌和廣播不只成了壓抑社會氛圍下情緒的出口,也是人與人生活交流的管道。出生於數位時代的α世代難以想像阿公阿嬤的年少時光,但「娛樂」的需求依舊,因此這場給小學一到三年級小朋友的工作營,便以「我的娛樂時代」為題來進行跨世代的對話。
2019年7月由臺北市立文獻館所主辦的「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特展,第一天先為小朋友導覽「娛樂時代」特展,在工作營的一開始拆解出展覽組成的「關鍵字」呼應著後續要小朋友以心智圖去進行的團體腦力激盪。(胡忻儀提供)
從做中學:做一場展覽,學習分工合作與尊重創意
與其說是兒童工作營,對我來說更像是對於「小觀眾」的貼身觀察。1990年代以來,刻板印象中的博物館展覽功能已從展示收藏轉向教育功能,觀眾體驗不只是展覽評鑑的指標,更可能是完成展覽的最後一塊拼圖。透過這次的工作坊,一方面讓小朋友了解展覽執行的每個步驟與分工合作,我則是期待從中發現展覽策劃與執行過程中未知的可能性,因此兒童策展工作坊的便是以我們慣常的展覽規劃步驟帶領小朋友去做:腦力激盪、企劃、平面設計、空間設計、行銷宣傳。聽起來可能會更像是魔鬼訓練班,在活動招生之初便先與家長溝通這會是一場「玩真的」的工作坊。
「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特展的兒童策展工作坊讓小朋友了解展覽執行的每個步驟與分工合作。(胡忻儀提供)
第一天先為小朋友導覽「娛樂時代」特展,在工作營的一開始拆解出展覽組成的「關鍵字」呼應著後續要小朋友以心智圖去進行的團體腦力激盪:展覽是什麼?為什麼要辦展覽?(展覽目的)辦一場展覽需要哪些條件?需要哪些人的參與?(執行分工)想要觀眾怎麼參觀展覽?(展覽呈現)。不同於一般導覽以展覽內容為主,小朋友在活動開始的第一個小時就不斷地被迫思考「為什麼」?為什麼要選擇這五種娛樂項目?為什麼要挑選這些展件?為什麼動線要這樣安排?好多個為什麼塞滿了小朋友的頭腦,在第一天的「為什麼」轟炸,加上心智圖的腦力激盪,讓許多家長在第二天送小朋友來上課時表達關切。也因為擔心一下子過多的資訊超載,第二天的課程則是讓策展人畫出自己的心智圖,進一步說明展覽策劃的每一個環節,讓小朋友對於前一天覺得好難、從來沒想過的「為什麼」問題,從策展人口中發現了答案。接下來的平面設計從剪影動畫分享主視覺海報設計過程,同時讓小朋友認識紙樣、色票等設計執行工具,空間設計師則是筆和尺帶小朋友畫出展場空間、搭建模型,而動手做永遠都是最吸引人的教學方式!到了第四天的「佈展」,三組截然不同的娛樂生活想像躍於A1大的紙張上,有集結童話的故事森林開放式展覽、有迷宮動線貫穿的郊遊展、也有媲美美術館白盒子的畫展。這便是小朋友們對於「娛樂」的想像集合體。第五天小朋友以親手製作的邀請卡邀請家長參與成果發表會,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對於空間動線的理解,條理分明地分享策展概念。儘管只是一場五個半天的工作營與一場紙上模型展,從課後回饋單與家長分享中發現,小朋友在了解展覽製作的過程後,更理解為什麼要尊重及遵守展覽規則,而家長們對於這場「玩真的」實務策展工作營也給予肯定,紛紛詢問下一場何時要再辦。
「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導覽現場。(胡忻儀提供)
「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兒童策展工作坊以我們慣常的展覽規劃步驟帶領小朋友去做:腦力激盪、企劃、平面設計、空間設計、行銷宣傳。(胡忻儀提供)
首次嘗試的兒童策展工作營似乎達到了「兒童觀展素質培養」的目的,的確透過了解展覽製作過程,讓小朋友有機會以另一種角度來觀看展覽。不敢自居為兒童教育者,但以展覽製作的角度來說,展覽就是思考邏輯的呈現,透過觀察、提出觀點,加上展件與陳列,成為與大眾溝通的平臺。批判性思考建立的邏輯思維,根基於「問對的問題」,正是在學校教育中缺乏的學習,也因此在兒童策展工作營中,我們不斷地詢問小觀眾們「為什麼」,希望打破直接接收答案的觀展習慣,引導他們從中發現展覽策劃每個環節的原因,事實證明小朋友的挑戰力十足,第一天嘴巴上喊著不會或不知道,在發表會時卻都是最迫不及待分享自己的策展概念。
「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兒童策展工作坊透過平面設計從剪影動畫分享主視覺海報設計過程,同時讓小朋友認識紙樣、色票等設計執行工具。(胡忻儀提供)
「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兒童策展工作坊五個半天的工作營與一場紙上模型展,三組兒童截然不同的娛樂生活想像躍於A1大的紙張上,有集結童話的故事森林開放式展覽、有迷宮動線貫穿的郊遊展、也有媲美美術館白盒子的畫展。(胡忻儀提供)
「娛樂時代——記沒有電視的十年」兒童策展工作坊的紙上模型展,讓小朋友動手做透過筆和尺帶小朋友畫出展場空間、搭建模型。(胡忻儀提供)
在「策展」廣泛應用的當代,它成為了一種方法學,甚至是一種技能的培養。108課綱上路後,課程發展主軸環繞著「核心素養」,著重培養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真實運用知識的學習表現,而策展正是如此,將自己的研究與學習歸納整理再加以詮釋分享。同時在博物館越來越關注觀眾體驗的趨勢中,國內外博物館都開始嘗試號召青少年觀眾加入策展團隊,企劃出更「接地氣」的展覽。透過這次兒童策展工作營的嘗試,我們也期待未來這不只是一個教育推廣活動,更有可能成為展覽規劃的「種子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