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鄭麗君留任後首場期中考——「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公共論壇

鄭麗君留任後首場期中考——「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公共論壇

今年初,長期關心文化公共事務的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舉辦「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邀請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針對各項文化政策議題的提問,即時給出公開回應與討論。這一公共論壇也啟動了台灣文化政策「行動劇」和「定目劇」公共辯證的新篇章。
長期關心文化公共事務的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今年初於華山文創園區烏梅劇院,舉辦「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邀請文化部長鄭麗君出席,針對各項文化政策議題給出公開回應,啟動了台灣文化政策「行動劇」和「定目劇」公共辯證的新頁。
從2016年至今,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與文化部共同舉辦文化論壇與全國文化會議,將各界不同的看法彙整成會議實錄,並完成《文化政策白皮書》。而學會也希望藉由邀請文化部部長對話,共同討論未來《文化政策白皮書》將如何實踐與落實。論壇共分成五個場次,每場次時間固定,並安排引言人和提問人,希望用更親民的方式來進入政策細節的議題。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裕,也於開場表示,「前一陣子觀察到行政院不同部會對文化議題並不是太熟悉,希望能以文化治理的思維,讓文化置於政府施政中心。我們需要的是去說服各部會首長、行政院長以及總統。」論壇現場也出乎意料地匯聚了有許多關心文化公共事務的公眾,也顯示了文化政策事務對於民間的重要性有逐漸擴大的趨勢。
「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現場。左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裕、右為文化部長鄭麗君。(攝影/張玉音)
「部部都是文化部」,施政兩年階段性任務回顧與願景
鄭麗君首先表示,目前文化政策階段性任務是需要更多政府整體的力量。就各方面來說,文化政策在近一、兩年是有些共識的,她感受到大家的願景跟共同目標;而民間在全國文化會議之後,由藝文界共同撰寫出來的《文化政策白皮書》,也是依據全國文化會議的結論所修訂而成,她也表示年初決定留任後就是需要落實藝文界共同的理想
而鄭麗君也說明《文化政策白皮書》其背後的哲學思維與價值的重要性。並表示台灣在21世紀提出這樣的文化治理思維,其實國際各界也相當關注台灣如何看待自身的發展與相關的政策思考。她認為過去兩年,文化部試圖提出一個比較具系統性的整體性文化施政方法,也試著回應近年公民社會所期待的有感施政、亮點施政。但唯有系統性的施政才能翻轉結構、改變體制,如果沒有這樣的思考前提,最終結果若不如預期,人民只會再度感到失望。
鄭麗君認為這兩年施政的核心理念是:「部部都是文化部」。文化部嘗試重整兩大生態系:藝文發展生態系(包含軟、硬體)和文化產業生態系;完成三件重要工程:台灣戲曲中心完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完工、南科考古館試營運;啟動四項首都計畫:台北機場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空總轉型台灣當代實驗場(c-lab)、華山啟動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以及中正紀念堂轉型;研擬五部法律:《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國家語言發展法》、《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文化基本法》草案、《公共媒體法》草案;並推動六項扎根政策:文化資產保存2.0體系、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圈、再造歷史現場、國家文化記憶庫、重建台灣藝術史,以及文化體驗教育。
這些看似個別的法案和進程,事實上都是一個整體系統性的政策,需要跨部會的緊密合作。鄭麗君強調,「改變是有可能的,當我們認為文化是一種改變的力量時,我也深刻體認政治必須被改變,文化治理才有可能。」
「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現場,長期關注文化資產保存的蕭文杰教授提問。(攝影/張玉音)
文化民主力和創造力
進入「民主力與創造力的議題」場次引言提問人由學會常務理事吳介祥提出,「每當地方選舉後,若因為政黨輪替,而文化政策產生了不連貫的部分,這部分該如何克服?」以及「在文化影響評估方面,當國家政策有重大發展需要進行文化政策影響評估時,往往需要各部會共同評估,當文化部需要偕同行政院進行統合與協調時,行政院院長對於這方面是否有承諾?如果沒有,民間可以回應予什麼壓力? 」
學會副秘書長蔡淳任也針對文策院的議題提出,「目前針對文化產業的研究相較於其他產業發展較為薄弱,文化部接下來的規劃跟想法?」
「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現場。(攝影/張玉音)
鄭麗君回應表示,文化民主化是核心思想但同時也是抽象的概念,然而要如何具體落實在政策裡,《文化基本法》的提出相當關鍵地把這些想法化為法律。她更提出在重要政策計畫中,政府應要以正面表列方式,主動在訂定計畫中保障文化的發展。目前文化部希望透過與前瞻計畫的結合,協助各地方政府進行「軟硬翻轉」,尊重並交由專業團隊施行專業治理,進而落實以軟體帶動硬體的策略。
而針對未來文策院的規畫,鄭麗君也透露文策院將會有一組團隊專門進行研究調查,除了調研,也研擬投資與融資的促進與發展。並且希望透過不同中介組織一同協力與建立出國家的文化產業策略。
文化包容力和生命力
進入「文化包容力、生命力的議題」場次引言提問人、學會常務理事王俐容發言表示,關於此議題會有兩個提問,一個是關於語言政策;另一個是關於文化外交與影音媒體。
文化部在2017與2018年間通過《原住民語言發展法》、《客家基本法》修正案、課綱納入新住民的七種語言,但在2018年,政府也同時成立英文推動委員會,「這使我們陷入一種疑惑,我們努力發展的多元語言方案似乎被打回原形,我們要如何去理解各語言間的位階與關係?」第二個提問是關於文化外交,針對媒體方面,例舉出如BCC、NHK、CNN等國際傳媒,但是台灣目前並沒有國際台的設立,因此國際間難以看見來自台灣自己的觀點,「當我們在討論國家形象的的時候,我們無法告訴大家我們和中國不同,是民主且多元的。」
本場第二位引言提問人、學會理事榮芳杰則表示,在全國文化會議、文化資產會議與《文化政策白皮書》通過後,有一個比較全面能夠讓公眾意識到地方存在的重要性,究竟地方感如何落實到常民生活?這涉及到文化資產保存的素養,現階段如果在文化資產的事件裡反映出大家對於文資保存素養的不足,那政府與民間應該在哪個階段去改變現況?
「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現場。(攝影/張玉音)
針對提問鄭麗君表示,目前已經三讀通過的《語言發展法》,它的目的是要面對族群語言快速流失的問題,並予以保存。台灣並沒有完整的語言政策,目前的確沒有一個部會主責,也沒有官方語言相關的法規,大家現在習慣的中文是過去歷史過程所累積的。當行政院訂定《國家語言發展法》以及提出雙語政策後,指的是希望在生活與教育中,強化英語環境。過去其實也有相關政策的推行,這兩者其實並不矛盾。而《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希望與教育部討論如何融入課綱,在現有課綱發展的程序中,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權並滿足他們的學習權。
至於台灣文化傳播是不是只靠公共媒體?鄭麗君認為當然不僅於此,民間的力量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她提出要以文化陸、海、空三軍聯合的想法,陸軍就是成立文策院,海軍是公廣媒體的航空母艦,空軍就是OTT(over-the-top,指服務提供者透過網路向使用者提供內容、服務或應用)。除了發展公共媒體外,文策院就是要振興市場。「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有亞洲版OTT,唯有打造通路我們才能掌握本國文化的傳播權。」
針對文資議題,鄭麗君表示過去文資政策1.0,是一種搶救性的文資保存工作,她希望未來文化資產政策能發展到系統性保存的2.0階段。單靠《文化資產保存法》是不足以搶救文化資產的快速傾頹壞毀的,我們努力透過再造歷史現場、文化會報等,讓各部會了解他們可以編列預算去主動進行維護。「最困難的是在私有制的文化資產治理脈絡下,我們要有如何設計保存制度,這應該要靠各部會共同努力思考,並創造誘因的。第一,我們要讓既有政策工具更好用,我們是不是要在容積移轉過程中,保障一定比例的文化資產的容積移轉率;第二是我們引入公私部門的資源來支持文化保存,並成立中介組織來協助它的再生與發展。」
鄭麗君強調希望建構系統性制度以強化私有文資的保存,透過再造歷史現場與公民的參與,帶動大家重視具歷史感的公共資產,並與都市計畫一起共榮發展,這是比較妥適的方式。
「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現場,前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林洲民回應蕭文杰教授提問。(攝影/張玉音)
文化永續力和超越力
「文化永續力、超越力的議題」場次提問人、學會理事柯人鳳表示,台灣比較缺乏大規模的產業性研究,過去十年當中談文化發展議題都圍繞在文化生態的概念上,但卻忽視產業結構的根本性問題。這也是因為我們傾向在文化思考面向上,排拒GDP的成長跟硬體主導的思維,然而,這樣卻更容易忽略永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產業結構的根基。柯人鳳強調,從國內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後,目前都還沒有盼望到針對文化產業所推行的政策。她也表示全球藝術市場的總產值將近617億美金,相較於台灣的藝術市場產業產值有很大的差距。舉例來說,台灣可能連國外展商來台參加藝博會時,進口關稅、營業稅與海關都有認知上的落差,這些也都反映出產業基礎建設的缺乏。再者,當欲重建台灣美術史文獻時發現資料庫無法互通,甚至缺乏相關人才等,這些在軟體基礎面上的匱乏,皆會造成文化永續發展上一個很根本的空洞化趨向。
柯人鳳最後聚焦詢問台灣的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與文創產業,未來如何突破產業基礎建設不足的情況並拓展國際市場?而針對文策院的角色,它在市場性補助與資金融資上面要如何去訂定它的比例原則?以及,如何將產業動能引入文化環境中,讓企業社會責任這項資源實質地進入到文化藝術的發展環境中?
另一位引言提問人、學會監事城菁汝則針對《文化政策白皮書》中,討論要如何培養具有文化與科技的跨域思維型人才,在基礎教育、美術館、圖書館與檔案館的規畫中是否有相關因應的計畫正在進行?以及,針對c-lab,目前營運內容比較聚焦於當代藝術與聲音影像,那其他部分要怎麼在這平台上進行整合?
「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現場。(攝影/張玉音)
鄭麗君首先表示,台灣必須要誠實面對國家目前沒有完整的文化產業政策。針對此議題,文化部目前也訂定出幾個需要努力的方向,第一個是調查研究,但是架構需要翻新,像是現階段對於網路型態的調查是缺乏的;第二是文化金融體系的建立,這部分目前正在進行階段,未來希望在相關藝文獎助條例可以入法。鼓勵創作是重要的,但就市場邏輯,希望投、融資能往前走能夠讓它更能夠完整地支持創作者。獎補助制度則是協助創作端的扎根,內容偏向新創、前瞻、實驗性、文化多樣性,但卻容易被市場忽略的部分,用獎補助機制來協力補強。希望能藉由獎補助與投融資兩方共同來兼顧藝術中公共性與市場性的發展。
另外,鄭麗君更表示希望文化記憶的建構,能夠藉由科技重現與突破現有框架,因此數位工具是台灣知識體系可以進入世界的關鍵,她也預期這是非常具有潛力的部分。而關於c-lab,她表示第一期的計畫確實是建構一個實驗平台,在第二期計畫裡,希望成立當代藝術中心、影像實驗中心,和社會創新中心,最重要的是透過此一系列的推進建立平台的同時並對公眾開放,把創新的力量帶進社會。
現實與策略
劉俊裕在論壇最末段,詢問在鄭麗君任期接下來這一年間,具體的規畫為何?學會經理柯惠晴則提問關於文化治理的溝通要如何有效的突破同溫層?以及,文化部要如何去看待地方文化主管機關,或是協力者該如何達成他們目標的效益,若不是以量化方式,而是以理念溝通與社會參與作為對外溝通的方式,那它真正實踐的構面會是什麼?
鄭麗君體認在參與施政的過程中,體制跟結構上的改革是台灣民主政治中最困難的部分。「我們社會不習慣討論願景與未來長遠方向,因為缺乏共識凝聚,台灣社會越趨分歧。因此,如何找到大家未來的共識與希望是台灣社會現階段首要需要突破的目標。」
「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實踐力、行動力」公共論壇現場。(攝影/張玉音)
鄭麗君更指出華人社會的思考是藏寶圖式的:每走一步,在各種現實條件下我們只能二選一,並且不知道去向,因此很難去討論實踐的路徑藍圖,如果沒有讓社會在一個有共識的路徑一起往前走,我們將一直在原地打轉。「我們希望能共享文化價值,如果國家政策與體制無法發展人的創意跟潛能,知識經濟只是少數人的知識,這樣也無法創造大多數人的福祉。」
最後,她認為文化部的存在應是為了全民的文化生活,讓下一代站在我們土壤上,能夠對於未來有理想上的追求,而台灣的藝術與文化可以一路往前發展,社會應該要敢於討論理想與願景,即使有不同主張、立場與實踐的方法都沒關係,「唯有在不斷地討論與公共參與過程中,才能形塑出一條大家看的到希望的路,當大家看見希望才會願意走上這長遠的路。」

「後.文化政策白皮書」公共論壇全文 >> http://bit.ly/2NbVMn8
ARTouch編輯部( 1705篇 )
李珮綺( 1篇 )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企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