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又名鷺鷥,因其頭頂、胸、肩、背部皆生長羽如絲,故稱之。在中國主要棲息分布於江南地區,大多活動在湖沼溪河的溼地岸邊。覓食時以獨腳姿態在水中踩踏為特徵,因體態優雅而成為古人詩歌中所讚美的對象。清中期〈緙絲蓮鷺圖掛屏〉描繪的即是一隻白鷺單腳站立池塘裡,正回頭仰望數株蓮叢,之上另有繁花盛開的樹枝細幹。因「蓮」與「連」、「鷺」與「祿」同音,所以此種紋樣組合又被稱為「蓮鷺(連祿)圖」,象徵讀書士人在官場上一路連升,欲求仕途順遂吉利之意。此外白鷺也是明清時期文官補服紋樣的圖案之一。在明代其代表六品或七品官員,而至清代則專指六品階級。
圖12 清康熙〈緙絲五鳳圖屏〉,John F. Seaman女士捐贈,1925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儘管在清康熙〈緙絲五鳳圖屏〉(圖12)中,匠師繪製的是五隻羽毛鮮豔的彩色鳳凰,但其背後的圖像意義極有可能與「五倫圖」有所聯繫。《孟子.滕文公》記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說明儒家傳統對於社會倫常關係的重視和提倡。五倫即五常,為了強調維護倫理綱常的根本之道,後人便以古代經典文集如《詩經》、《易經》和《禽經》等為依據,選取五種珍禽鳥類包括鳳凰(君臣)、仙鶴(父子)、鴛鴦(夫婦)、鶺鴒(長幼)和黃鶯(朋友)來作為圖案表徵。這種以具體鳥禽圖像來傳達道德抽象概念的舉動,深刻體現中國圖像學的文化深蘊。
昆蟲
蝴蝶在中國藝術中具有多重象徵,不僅代表歡慶節日和美麗姿態,更是浪漫情懷和如幻夢境的同義詞。例如同屬清代晚期的〈黑漆嵌螺鈿蝶形鼻煙壺〉和〈刺繡百蝶紋氅衣〉,其巧妙的蝶狀外觀和富麗的彩蝶紋樣,無不表達人們對於蝴蝶的愛戀喜好。此外蝴蝶也經常與其他動植物組合成吉祥紋飾,例如蝴蝶、蜜蜂和猴子有著「迭迭封侯」的雙關寓意;瓜果、蝴蝶和藤蔓則傳達出「瓜瓞綿綿」的家慶福祉;以及貓兒和蝴蝶合成的「耄耋圖」,具有恭賀誕辰長壽之意。另外在中國文學故事裡,梁山伯與祝英台死後化蝶的淒美結局流傳民間甚廣;而先秦莊周夢蝶的經典寓言,則講述人世間真實與虛幻的界線以及生死物化的哲學觀念。
除了常見的蝴蝶、蜜蜂、蟋蟀、蜻蜓和蟬等昆蟲,一些較具負面意象的有毒生物也會出現在工藝造型中,例如展品明萬曆〈五毒紋紗羅〉。在此件紗羅上共繪製五種毒性動物,包括長蛇、蜈蚣、蠍子、蟾蜍和蜘蛛,一般簡稱為「五毒」。根據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記載,往昔民間習俗每至端午時節,市肆坊間多會販售尺幅黃紙,並在其上繪製五毒符咒之形,藉以袪除蟲毒災害,頗有「以毒攻毒」之意。然而在這件作品中,五毒的外觀形貌已格式化,並無令人產生反感或恐懼之意,且反覆出現的紋樣加強了整體裝飾性,透露出具有親近感的民藝美學和日常趣味。
水族
在中國裝飾紋樣主題裡,魚類向來是廣為流傳的創作對象,其常見種類有鯉魚、鰱魚、鯰魚和金魚等。當然魚類也會跟其他圖案結合,如同魚藻紋或魚鳥紋。早在新石器河姆渡文化的出土陶器上,就曾出現過刻畫的魚藻樣式。而莊周與惠施在濠梁之辯中「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寓言故事,也為中國傳統圖像誌增添一筆重要典故。此外,透過雙關語的聯繫,眾多魚類圖案則傳達豐碩的祥兆寓意,例如「魚水和諧」、「年年有餘」、「鯉躍龍門」、「連連得利」和「年年萬福」之類。這次在清乾隆〈填漆戧金餘慶雲盤〉的盤底上,觀眾可見到中央出現磬器和雙魚,便是表達「吉慶有餘」的祝福意涵。
最後在魚磬組合的四周,還散布其他珍稀飾品,統稱「八吉祥」或「八寶」。這是以八種佛教法物所構成的一組圖案,包括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和盤腸(長)。根據北京《雍和宮法物說明冊》記載:「法螺,佛說具菩薩果妙音吉祥之謂;法輪,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之謂;寶傘,佛說張弛自如曲覆眾生之謂;白蓋,佛說徧覆三千淨一切藥之謂;蓮花,佛說出五濁世無所染著之謂;寶瓶,佛說福智圓滿具完無漏之謂;金魚,佛說堅固活潑解脫壞劫之謂;盤長,佛說廻環貫徹一切通明之謂。」此組圖案源自印度文化,後經佛教傳遞宣揚而進入藏地和中土。之後由於清宮皇室篤信藏傳佛教,使得這套深具宗教內涵和喜慶寓意的紋樣得以廣泛流行。
靈物—中國織品與漆器中的動物形象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期:2017/10/21~2018/7/22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精彩特展不停歇!繼「溪山無盡—中國山水畫傳統」之後,該館亞洲部又緊接著推出「靈物—中國織品與漆器中的動物形象(Spirited Creatures:Animal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Silk and Lacquer)」以饗大眾。以館藏作品為基礎,策展人陸鵬亮精選13至19世紀間的20幅織品和50件漆器,聚焦討論其圖案紋飾中的動物主題。無論是想像的神話異獸或現世的飛禽蟲魚,觀眾都能從中見識古人對於動物世界的熱切關注。透過歷代匠師職人的巧手創思,中華傳統動物圖像誌得以發揚光大,存留精湛的技藝表現和蘊藏豐富的象徵意涵。
圖1 明永樂〈紅漆戧金雲龍紋經箱〉,Joseph Hotung爵士和The Vincent Astor Foundation 購藏捐贈,2001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祥瑞
在華人社會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靈動物非龍莫屬。古人曾以「九似」(頭似牛、嘴似驢、腰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鬚似人、腹似蛇、足似鷹)來形容龍的奇幻外觀,之後隨著朝代演變,更發展出各種不同面貌的族群類別,譬如蛟龍、應龍、虯龍、螭龍和鼇龍等。一般說來民間通常把龍、鳳凰、麒麟和龜合稱「四瑞獸」,而將青龍、白虎、朱雀與玄武視為天文「四象」。除此之外,龍形圖案經常與其他紋飾共同出現,形成雲龍紋或海水龍紋。展品明永樂〈紅漆戧金雲龍紋經箱〉(圖1),即描繪著五爪金龍翻騰飛躍於祥雲之間,並追逐前方的火焰寶珠。其身軀線條流暢精緻,整體造型剛健生動,具有明初龍紋的典型特色。
圖2 明永樂〈剔紅鳳穿花盞托〉,Florence 和 Herbert Irving伉儷捐贈,2015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在流傳至今的工藝品中,與龍紋地位不分軒輊的還有鳳凰。作為古代傳說的百鳥之王,其雄鳥名鳳,雌鳥稱凰。根據西晉郭璞(276~324)注釋《爾雅》的內容,記載鳳凰的外型特徵為「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且叫聲彷彿簫樂,是常見的吉兆圖案。由於龍與鳳凰的神聖屬性,最初被視為帝王與后妃的專屬皇權象徵,後來逐漸影響民間工藝甚深,使得「龍鳳呈祥」等相關造型大量出現,成為最具東方特色的吉祥紋樣。例如明永樂〈剔紅鳳穿花盞托〉(圖2),其漆盞外側刻製一對鳳凰飛翔穿梭於蓮花叢間,該作圖案清晰明確,造型活潑動人,透露出濃厚的富貴韻味和華麗美感。
圖3 清晚期〈一品武官麒麟補〉,匿名捐贈,1946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麒麟是往昔神話中常出現的一種靈獸,形象略似鹿類,頭上生有獨角,且全身遍布麟甲,尾部則像牛尾。古人經常以「麟」為其簡稱,視為是一種仁獸或靈瑞,只出現在天下太平時期。在《管子.封禪》內曾記載:「今鳳凰、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說明此獸存在與政局穩定與社會祥和的聯繫關係。此外至明清時期,除了皇室成員穿著龍袍鳳服,朝廷中文武官員之正式補服(亦稱為補褂、外褂或補子),也以各類動物形象來彰顯位階層級。依照慣例通常是以飛禽來代表文臣,而用走獸來識別武將。展品清晚期〈一品武官麒麟補〉(圖3)和〈二品文官錦雞補〉等,便具體說明這套官方品級徽識的圖案表徵。
圖4 清乾隆〈刺繡御用十二章吉服袍〉,Lewis Einstein捐贈,1954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為局部。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另一套關於皇家禮儀服飾的紋飾體系,便是「十二章」的圖像內容。其包括衣繪日、月、星辰、山、龍和華蟲之「上六章」,以及裳繡宗彝、藻、火、粉米、黼和黻之「下六章」,如同清乾隆〈刺繡御用十二章吉服袍〉(圖4)所展示般。相傳此十二章之制始於上古時代的軒轅氏,到了夏商周三代時才正式確立採行。中國歷代學者對於十二章的文字理解與圖案表徵各有意見,但基本上皆認定這些紋飾富有深刻寓意。例如此處的龍紋,即取其神異變幻之意,而華蟲(漢代孔穎達解釋為「雉」)的羽毛五彩繽紛,則代表文采斐然洋溢,共同體現帝王統治天下的優秀才能和合法性。
圖5 清中期〈雙獅鳳凰紋漳絨椅墊〉,Charles A. Greenfield捐贈,1977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為局部。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走獸
除了上述想像的神話靈獸,古人對於域外和本土的實際存世動物也抱持深切喜好。例如清中期〈雙獅鳳凰紋漳絨椅墊〉(圖5),其上部出現兩隻線條優美的鳳凰,正展翅引頸向上飛騰;下部則有一對獅子,張牙舞爪地彼此相望,並精神抖擻跳躍於山海祥雲之間。其實獅子並非產於中原地區,而是約在西漢年間從西域邊疆傳入。原本在中東國度內,獅子被皇室視為是忠誠的道德象徵。在南亞區域則與宗教教義相互聯結,不僅成為眾人皆知的佛教護法,在民間社會亦帶有瑞兆之意。至今在傳統建築物前,仍多可見到雙獅雕塑,具有避邪鎮宅的守護作用。而在明清官員的補服紋樣中,也可見到獅子圖像。
圖6 清乾隆〈剔紅昇平寶盒〉之一,John Stewart Kennedy Fund購藏,1913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由於中國文字特殊的形音義結構,在字音、詞義和語句上時常會出現雙關語的修辭,這為藝術家提供豐富的造型靈感和創思泉源。譬如展品清乾隆〈剔紅昇平寶盒〉(圖6),其上刻製大象背馱插著珊瑚的寶瓶與擺放各式奇珍的碟盤,正漫步於樹石山林之間,前後還有兩位人物分持如意與旌旗相互簇擁。這類被稱之為「太平有象」的吉祥圖案,因「瓶」與「平」同音,而有著「天下太平,萬物安寧」的隱含寓意。另外寶瓶從象身上緩緩升起的動作,亦暗指著國家社會見治昇平的狀態。從乾隆朝之始,這類象馱瓶的主題大量出現在皇室器物飾品上,是當時熱門的工藝裝飾紋樣。另一個以蝙蝠為主的設計紋飾,也經常現身於中國藝品中,如同清乾隆〈剔紅蝙蝠紋筆盒〉。在此匠師取「蝠」與「福」的同音,並以紅色蝙蝠寓意「洪福」,而在器體上刻劃出飛翔紅蝠,象徵「福高與天齊」之意。此外在這件筆盒外觀上,三面皆出現五隻蝙蝠,各自啣繫吉祥結和長壽桃,傳達「五福臨門」的喜慶徵兆,即為長壽、富貴、康寧、好德與善終。在宗教意涵方面,蝙蝠也是道教仙界裡的奇異靈獸,像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驅魔除鬼的鍾馗以及作為壽星的南極仙翁等,都可在其人物身旁發現蝙蝠存在,期盼招福避邪與祿壽降臨。
圖7 清晚期〈三品武官豹子補〉,匿名捐贈,1946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在這次展覽作品裡,清代晚期的〈三品武官豹子補〉(圖7)與〈剔彩松鼠紋鼻煙壺〉,則觸及較少為人討論的豹和松鼠等動物圖像。透過朝貢貿易途徑而傳入中國的豹,至唐代之後開始出現於皇家園囿。因其具有猛烈和勇敢特質,明清兩朝期間,遂成為官員補服的象徵圖案之一。在明代與清初之際,其指稱三品或四品武士階級;到了清中葉後,則專指三品軍官。而在生活中常見的松鼠,因相應於十二地支的「子」,所以有著喻子之意。且其旺盛的生育繁殖力,也有繁衍後代的寓意徵兆;若再加上綿延不絕的藤蔓植物,兩者便說明「多子多福」和「子孫滿堂」的吉祥祈願。
圖8 明永樂〈剔紅孔雀牡丹紋盤〉,Florence和Herbert Irving伉儷捐贈,2015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飛禽
主要生長於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孔雀,其雄鳥羽毛色澤鮮麗,可延展成巨大尾屏。當牠開屏時彷如彩扇,姿態優雅動人,自古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兼具有異國情調和祥瑞喜慶的珍禽鳥類。特別在13至15世紀之間,成對孔雀與怒放牡丹相映成彰的組合紋飾,成為當時漆器製作中最風行的花樣圖案,展品明永樂〈剔紅孔雀牡丹紋盤〉(圖8)便是其中的頂級佳作。盤面上一對雌雄孔雀神靈活現地在繁榮茂盛的牡丹花叢間恣意飛翔,洋溢著花開富貴的歡樂氣息,代表人們對於美滿幸福生活的嚮往憧憬。而在清代補服紋樣裡,孔雀則代表三品文官,經常與祥雲、松樹和初日一同呈現,象徵智慧才能與高尚德行。
圖9 明晚期〈剔紅綬帶牡丹紋漆盒〉,Edward C. Moore舊藏遺贈,1891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另一種稱為綬帶的鳥類,也經常與各類吉祥花同時出現,譬如明晚期〈剔紅綬帶牡丹紋漆盒〉(圖9)。畫面中一雙綬帶鳥,正棲息牡丹花枝間。細膩雅潤的造型雕工,傳達出和諧安詳的氣息氛圍。綬帶亦稱壽帶,又有練鵲、長尾鶲和一枝花等異名。雄鳥中央尾羽甚長,有時可達30公分,外型極為引人注目。其頭、頸和羽冠均具深藍光澤,與古代用以繫綁官印信物的絲帶類似,因此被賦予「綬帶」之名。日後民間社會便借用此點特徵,來代表升官得祿之期待。此外由於「綬」與「壽」、「帶」與「代」同音,所以此鳥也具有福祿長壽和代代相傳的象徵寓意。
圖10 清晚期〈緙絲團鶴紋女褂〉,匿名捐贈,1949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為局部。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與長壽概念有著緊密聯繫的飛禽,應該就是人盡皆知的鶴鳥。明朝《相鶴經》中指出:「鶴,陽鳥也,而遊於陰。因金氣,依火精。火數七,金數九。故十六年小變,六十年大變,千六百年,形定而色白。」且為「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也。」這些神祕的意象特徵,都讓人們視鶴為具有仙風道骨的一種神鳥。在清晚期〈緙絲團鶴紋女褂〉(圖10)的衣飾中,一隻丹頂白鶴口啣靈芝,展開雙翼成團圓狀,其四周並蔓延多彩葫蘆藤蔓與五隻紅色蝙蝠。此款吉祥紋樣的組合,充分表現主人翁對於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盼望期待。另外在傳統儒家觀念裡,鶴也代表著具有高尚品德的隱逸之士。譬如宋人林逋退居西湖孤山,其「梅妻鶴子」的軼事便為人所津津樂道。
圖11 明晚期〈編竹剔紅金彩梅鵲紋漆盒〉,Florence 和 Herbert Irving伉儷捐贈,2015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圖∣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ags
林逸欣( 73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