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毛利悠子 行動的拼貼

毛利悠子 行動的拼貼

對於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Yuko Mohri)來說,她也信奉萬物皆在流轉移動這個觀點,包括在實質的物理運動層面…
對於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Yuko Mohri)來說,她也信奉萬物皆在流轉移動這個觀點,包括在實質的物理運動層面,以及對於秩序、思想、信念、生命等不確定性的抽象層面。此次首度於台灣的個展「沒有馬戲的馬戲團」,毛利悠子第一次發表了她的錄像作品,將其去到世界各地駐村、展覽、旅行途中隨手記錄下來的影像,挑選了六座城市剪輯而成;影像中的內容包括自然與人群風景,共通點在於都有風、移動或浮動的作用力,例如飄上購物廣場天花板的氣球,會因為人潮移動的氣流而稍有前後移動,又或是飯店的空調讓窗簾一角不停地被掀起,彷彿有人躲在後頭的淘氣惡作劇。毛利悠子表示,若要問她的作品有什麼意涵,她會回答沒有含義,除了純粹想要發掘某個能夠激發人們想像力的時刻,也僅是想將無常的生命疑問拋出,做為與觀眾之間的對話,如果觀眾無法在當下理解,只要她持續相信以及建構,也許對於未來的某一世代、某一區域的人們,將會有特別的意義與領略,如同赫拉克里特斯猶如先知一般,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至今仍意義深遠的「萬物流轉」概念。
求學期間,毛利悠子主修聲音裝置,受到凱吉(John Cage)觀念上極大的影響,也是她著名作品如以日常物件和機械零件,重新改造成為一個會發聲的新集合體,或是由有計畫的聲音所組成的「音樂」,相對於隨機、無計畫的聲音組成,種種作品的靈感啟發。她認為創作者應該放棄控制音樂的慾望,打破音樂/非樂間的界線,任何行為皆為音樂、生活隨時都在表演,將發聲的權力下放給聽眾。
凱吉曾在1938年發明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也就是在琴弦上穿插紙片、橡皮、木條、甚至湯匙等物件,進而改變鋼琴琴弦的聲音,如同凱吉所說:「將整個打擊樂團的演奏交給一位鋼琴手,當你在鋼琴裡面動一些手腳、你的鍵盤樂器就可以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也像是由一位演奏者所控制的打擊樂合奏。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些聲音只是聲響或噪音,只要一偏離傳統調性就感到難懂不明,調性近百年來成為音樂家創作的限制,凱吉所要實驗與挑戰者,即在於利用這些加料的物件,產生微分音或滑動,擴大調性被接受的範圍。
毛利悠子Yuko Mohri|From A- 02 混合媒材:馬達、電風扇、拂塵、燈泡等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16 就在藝術空間提供
凱吉另一件作品《四分三十三秒》(4’33”),使其成為最有爭議的作曲家,但這部作品也被公認為是他所有作品當中最重要的一首。整部作品除休止符外並無任何音符,整首曲子「無聲」(除了場所的背景聲)的表現推翻了傳統上有聲與無聲的區別;凱吉指出在一般的情況下,不可能有完全無聲的狀況,我們所認為的寂靜無聲,事實上仍有許多飄盪的聲音混合,因此有聲與無聲的區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這即是他在音樂本質與理論上,欲挑戰歐陸傳統古典音樂權威的新觀點。
毛利悠子大量收集任何可能成為作品元素的物件,當中包括工具、別人送的禮物、在街上發現的東西或是垃圾。如同畫家以每日速寫練習,磨練自我的觀察力與描繪重點的能力,毛利悠子進行的每日練習則是時時檢查這些物件的狀態,並以不同的物件反覆進行不同配對的拼組,思考可以如何使用,在這過程當中便激發出新的想法與點子。而她的裝置則像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例如在《I/O-沒有馬戲的馬戲團》一作裡,緩慢捲動的大型卷紙是裝置的運動中樞,百葉窗的開闔、燈泡的明滅,還有湯匙不時的敲擊,無形的能量如電流、磁性、重力等更在作品中竄流,賦予日常及機械廢棄物意想不到的重生。看似零散拼裝實則形成極具魅力的小型即興劇場,在沒有敘事性之下,彼此各異而呈現出獨特的行動拼貼,也讓觀者從環境和物體所感知到的聲音、時間的延續,擴大了對於藝術的感受性可能。
毛利悠子的展覽往往一次只展出一件作品,但在此次「沒有馬戲的馬戲團」個展,藝術家重新審視自己作品,並於畫廊空間中集合過去數件不同類型的裝置,組構成為一個馬戲團,不但是突破以往的新嘗試,也讓物件所扮演的角色改變,彼此影響並以新的方式重新結合。
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 540-480B.C.)曾經提出「萬物流轉」(Everything Flows)的觀念,說明萬物皆變、無物永駐,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移動當中,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因此我們不可能「在同一條河流中涉水兩次」,當我第二次涉水時,無論是我還是河流都已經與從前不同。赫拉克里特斯從大自然不斷變遷與對比的現象中,看出了一種一致性,他認為這就是萬物之源。
毛利悠子Yuko Mohri|I/O-沒有馬戲的馬戲團 混合媒材:紙張,木材、勺子、手風琴、燈泡、百葉簾等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16 就在藝術空間提供
高子衿( 9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