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73年的艾力希(Leandro Erlich),少年時代曾旅居美國,之後輾轉巴黎,並非科班出身的他自學藝術,更從同鄉的文學前輩波赫士,以及國際知名的電影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布努埃爾(Luis Bunel)和大衛林區(David Lynch)等人的作品中,獲得創作的靈感。無論是布努埃爾充滿荒誕事件、古怪道具,以及往復使用夢與故事相套疊的敘事手法,組接起一個個的生活片段;又或是擅將情慾、幽默與懸疑元素注入電影之中的希區考克,他們「將日常生活當作創造虛構世界的舞台,讓人得以獲得心理上對於日常生活空間的顛覆」,皆讓艾力希萌發突破空間限制的創意,創造出超乎日常五感的奇妙視錯覺。
透過鏡面反射而形塑出的幻象之屋,是艾力希自2004年開始發展的系列作品,藝術家認為,「想要融入各種不同地區展覽的最好途徑,便是讓作品與當地的大環境結合。」故而在考察各地建築物後,從中擇一做為作品的設計,並讓建築的場景平攤在地面上,再將一面巨大的鏡子呈45度角斜立懸吊,通過鏡子的反射,讓原本在平地上或趴或躺的人群從鏡面看起來彷彿抗拒了地心引力,造成猶如「飛簷走壁」的錯覺。
艾力希Leandro Erlich│石庫門Shikumen 中國上海 2013 ©Leandro Erlich Studio
此次艾力希在台灣現地創作的作品,源自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的邀請,亦是其戶外園區首度出現的大型裝置藝術。名為《你家.我家》(A House in Kaohsiung)的作品,取材自高雄當地具代表性的老屋,立面以洗石子為底,馬賽克磚做為裝飾,由下往上仰望分別看到包括中藥行、鐵花窗及起居空間等不同樓層,藝術家認為,「對於當地人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去參與互動一件與自己房屋相似的藝術品,而不是某些理想中的事物。
艾力希Leandro Erlich│商店The Merchant Store 澳洲雪梨 2014 ©Jamie Williams for the Sydney Festival
這個概念來自於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建築物,承載了我們每天生活經歷與情感等因素,但大多數時候這些因素卻比較容易被人們忽略。」觀眾可以在觀賞作品時清晰易讀地發掘出藝術家構思的過程,並在無須感受團體的壓力、以及對陌生人的防範下,建立與他人同在(意即公共空間)的可能性。艾力希認為,「我的作品如同是一個邀約,邀請觀眾不斷地挖掘探索,從而參與進來,並引導他們去思考現實的假象與藝術的構成。」日常生活使我們變得易於厭倦與麻痺,無從探掘這些歷史之見證物件其背後的寓意訊息,艾力希的幻象之屋帶領我們跨越藝術史的藩籬、接觸到都會空間的發展歷史,並進而提供交織著公共空間、記憶的角色,以及與藝術作品相遇的決定性經驗。
被公認為20世紀最博學的人之一的阿根廷文學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將現實當做一種神祕的知識」,擅長以不期而遇的錯置時空,揉和神話、幻想與歷史的情節,將世界建構成一座座迷宮似的花園,正因為他,才開啟了西班牙語文的奇幻風貌,恢復了我們失去多時的想像力。例如在短篇故事〈環墟〉(Las Ruinas Circulares)中,我們看到一位術士在他的夢中創造了一位紅髮青年,這位青年並不知道自己是虛構的,然而,發生在術士的廢墟中之一場大火,被熊熊火焰包圍的術士這才發現,自己竟原來也是被創造出來的幻影。
艾力希Leandro Erlich│達爾斯頓住宅Dalston House 英國倫敦 2013 ©Gar Powell-Evans for the Barbican Art Center
Tags
高子衿( 9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