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百老匯街頭,遊客十分喜愛與笑臉迎人的《三羊開泰》之作。(攝影/林亞偉)
改編自英國《衛報》專欄作家班傑明.米(Benjamin Mee)回憶錄而成的電影《我們買了動物園》,描述一位喪偶的單親爸爸,為了讓全家人遠離傷心地展開新的生活,辭去工作,帶著兒女遠走他方,在因緣際會下,買下了一座動物園的奇妙經歷;並且,一家人在這座動物園裡,跟著動物與員工們一起重新拾回了愛與希望,撫平傷痛,並重展笑顏……。同樣在中年迎來人生轉折、正式出道成為藝術家的洪易,也同米一家人一樣,和動物一起展開「第二人生」,然而稍稍不同的是,洪易是將所到之處的城市街頭,都變成了他歡樂的動物園!
洪易《圓龍 EA》.鋼板烤漆.250×210×220 cm.2016。(攝影/柯舒寧)
美國arnet藝術新聞在冬去春來時分,選出了18件令人振奮、銷融寒氣、「走春」必看的紐約公共藝術,而洪易在百老匯街頭展出的11件大型動物雕塑位列第2名;報導中提及,這些色彩鮮活的動物雕塑,象徵著台灣幸運的意涵,讓充滿「本土味」的台灣雕塑,站上國際性的大舞台發光發熱。也讓人瞭解到,藝術,有時候不需要艱澀的大道理或探索沉重的議題,好比法國藝術家妮基.桑法勒,撫平了童年時的陰影和創傷,以形象豐滿活潑、顏色鮮豔、散發愉悅與熱情而聞名世界的「娜娜」系列作品一樣,是能讓人在忙碌川流的城市之中偶然駐足,會心而笑,帶給人們快樂,僅此而已。
洪易在舊金山市政廳前廣場舉辦的「花漾動物嘉年華」展覽,圖為作品《長景祿》。(印象畫廊提供)
現在,這批令人歡欣愉悅的作品,在踏上美國後,從西岸大城舊金山長征到東岸的世界之都紐約,終於於今年4月28日,在文化部的協力之下,進軍美國政治心臟地帶的華盛頓DC,並一路展至10月份。而這,也是首度有台灣藝術家在此舉行大型藝術展。展出地點皆為華盛頓重要地標,包含自由廣場、白宮與國會山莊之間、哈洛德廣場等地,共9件大型和4件小型作品,為華盛頓街頭增添一抹台灣文化風采。
印象畫廊負責人歐賢政、江妙玲伉儷、藝術家洪易、與文化部政務次長楊子葆在記者會上合影。(由左至右)(攝影/柯舒寧)
性格豪爽的洪易,笑著這麼說他「出道」成為藝術家後,由台灣走向世界的心路歷程:「藝術就是一場內在感性思維與外在理性妥協的學習,只要能明白生命的目標與價值並莫忘初衷,就能不輕易被環境妥協、被他人干擾。我也鼓勵年輕人往前走,一旦找到目標就要勇往直前。」正如華盛頓展覽行前舉辦的記者會當天,文化部政務次長楊子葆所提到的:「現在在台灣,好久沒有人講夢,也好久沒有人講熱情。」往往,生活的不易和挫折,消磨著堅持與熱愛,而洪易從「台灣夢」走向「美國夢」的成功,無疑帶給徬徨不定的年輕藝術家們一劑強心針:在眾聲喧嘩的年代,是否擁有毅然轉身、「買下動物園」的勇氣?又是否還留存對藝術單純美好的初心?若你心中也有遲疑,或許,今夏走一趟華盛頓DC雙橡園與華盛頓市中心,洪易與他為世界帶來歡樂的動物,會告訴你這些問題的答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