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神語錄:古都「匾」中話

神語錄:古都「匾」中話

廟宇除了主祀神明不同的神格與立廟淵源差異外,在官方如何與地方宗教祭祀系統互動、族群的性格,甚至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轉折,都可以從不同的匾額窺探深淺。
匾額在古建築裡,一般而言懸掛在門楣或是廳內的橫樑上。材料的構成木材或石板皆有,匾額本身的藝術性展現在書道、文字涵養、漆工、塑型、雕刻、貼金等工藝。在社會功能方面,常見的是敘事、官匾、堂號、商行、功名、禮匾等。在台灣普遍的民間古建築裡,廟宇是最為人所熟悉的。
然而,廟宇除了主祀神明不同的神格與立廟淵源差異外,在官方如何與地方宗教祭祀系統互動、族群的性格,甚至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轉折,都可以從不同的匾額窺探深淺。當然最直觀的,就是匾額書寫題字者與不同時代所呈現的氛圍。本文所挑選的古廟名匾,與古都台南的城市性格、社會脈絡密切相關。
總算讓我等到──台灣府城隍廟「爾來了」
台灣府城隍廟,位於台南市中西區青年路133號。(攝影/蘇子翔)
古都台南城隍廟的名匾「爾來了」,白話來說就是「你來了」,以城隍口吻,具體而微地展現對人間百姓「賞善罰惡」、「掌管陰陽」 的神格。城隍信仰與祭典是地方官上任時,溝通人神之間的重要管道。就歷史而言,台灣府城隍最早源於明永曆二十三年(1669年)。
台灣府城隍廟名匾「爾來了」。(攝影/蘇子翔)
城隍信仰既然有地方官的特性,在全台的尺度上不免會有各地信眾比拼、擁護其主。城隍界的「最高」頭銜,是最常被談論的民俗觀點之一。台灣府城隍廟早期全台位階最高,是沒什麼疑義的。隨著台灣政治經濟局勢的變遷,北台灣的新竹都城隍能見度也躍升全台。然而縱使南北城隍位階高低各有爭論,我們卻可以發現各地的城隍信仰,演化出不同的宗教祭儀與地方社會特質。台南台灣府城隍,在府城的聯境、民防組織裡,屬於中和境、二十一境。新竹中元城隍祭與「夯枷解厄」古禮,是為竹塹的民俗盛事。
乾隆時期的城隍廟配置圖。(攝影/蘇子翔)
台灣府城隍廟的建築結構與裝飾細部十分精彩。廟內大算盤「善惡權由人自作,是非算定法難容」,作為評判人間善惡的象徵性裝飾。門神為府城名廟宇繪師潘麗水的作品,特色在於人物鬍鬚與手勢的宛真動態。「憨番扛廟角」除了廟宇承重的功用外,也透露出工匠的族群意識。
頗具特色的「憨番扛廟角」。(攝影/蘇子翔)
來自日本遊客的困惑──祀典武廟「大丈夫」
祀典武廟,位於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攝影/蘇子翔)
台南祀典武廟主祀關帝,俗稱「大關帝廟」,與位於古時內關帝港、抽籤巷的「小關帝廟」開基武廟相應。武廟在外觀最值得一看的,不外起伏有致、綿延至赤崁樓的朱紅山牆。祀典武廟創立於明永曆二十年前後(1666),明寧靖王曾手書 「古今一人」。然原匾如今不知下落。清帝國提升關公信仰地位,雍正五年(1727),奉旨由官方名列祀典,是為祀典武廟的由來。三代廳對於關公祖輩的追封,更顯得清帝國官方對於關帝信仰的重視。
明寧靖王曾手書 「古今一人」,但如今原匾下落不明。(攝影/蘇子翔)
祀典武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大丈夫」匾額,原是林爽文事件之後,台澎兵備道楊廷理在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所立。關公被漢人社會稱謂「武聖」,「大丈夫」與關公的勇武忠義呼應。此外,「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在日本語的脈絡裡,相當於「沒問題」,更增添漢字文化的趣味。廟內另一咸豐年間,珍貴的「萬世人極」匾,經詢問廟方後,目前收藏起來保養。筆者在2017年拍攝時,仍懸在正殿的橫梁上。
咸豐年間的「萬世人極」匾。(攝影/蘇子翔)
關公除了武德備受推崇,同時也為「文衡帝君」。在廟裡觀音廳的右側「西社」,在清帝國時期為府城五大詩社,「文衡帝君」與文昌帝君、魁星、朱衣夫子、孚佑帝君,同被列為「五文昌」帝君。民間傳奇色彩濃厚的赤兔馬與關帝爺征戰南北,因官方祀典特別在廟外有專屬的「馬使爺廳」。廟裡後院的古梅相傳為明寧靖王手植,每逢臘月白梅盛開。祀典武廟進入了現代,仍是古都重要的公共社會場域。日治時期曾作為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進行運動與宣傳現代文化的場所。
祀典武廟中懸掛著「大丈夫」匾額。(攝影/蘇子翔)
鄭成功親手寫──赤崁樓海神廟「東海流霞」
赤崁樓(海神廟所在),位於台南市中西區 民族路二段212號。(攝影/蘇子翔)
我們現在所見的赤坎樓建築群形貌,是很晚近的發展。就赤崁樓本體而言,是在360多年前西拉雅的「赤崁社」,Chakam 或譯Sakam地帶,在郭懷一事件後,1653年建造普羅民遮城 Fort Provintia。也就是說,赤崁樓的現貌是台灣歷史與世界構築的文化複合體。
赤崁樓戰後最為人所熟悉的經典畫面,就是九座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紀念福康安「平定」、滿文及漢文並陳的贔屭碑文。現存赤崁樓的兩大漢人建築體,分別是海神廟與文昌閣。海神廟源自1874年牡丹社事件,清政府派沈葆楨來台籌建海防。沈葆楨因渡海平安來台,奏請在安平建海神廟。但直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台灣知縣沈受謙才建於赤崁樓。海神廟主祀四海龍王,目前四海龍王的神像存放在大天后宮內。相傳是戰前日軍將赤崁樓作為陸軍衛戍病院(今成功大學台文系所在)以及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台南分校(今台南師範大學及台南大學),因此才移轉四海龍王神像。
大眾對赤崁樓的印象,是九座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紀念福康安「平定」、滿文及漢文並陳的贔屭碑文。(攝影/蘇子翔)
海神廟最顯眼的牌匾「東海流霞」,是鄭成功手書。「東海流霞」出自於鄭成功贈弟七左衛門詩稿:「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目前原詩稿在日本。文昌閣則是在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建成,二樓奉祀魁星爺為讀書人的信仰。日本時代的台南市長羽鳥又男,即便戰爭期仍不顧軍方反對主張修復赤崁樓。文資的保存是需要延續的,現在「赤崁文化園區」進行普羅民遮城遺構考古挖掘。同時,成功國小也發現台灣縣署的遺跡。
「東海流霞」由鄭成功所寫,圖為鄭成功畫像複製品,真跡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攝影/蘇子翔)
皇帝給的榮譽獎──台南三山國王廟「褒忠」
台南三山國王廟,位於台南市北區西門路三段100號。(攝影/蘇子翔)
台南三山國王廟為潮州人的主要信仰,始自清乾隆七年(1742年)。「三山明貺廟記」描述當年由台灣知縣楊允璽、台灣鎮標左營游擊林夢熊率粵東商民創建的過程。早期對於三山國王的討論會直接連結到客家族群的信仰,事實上在台灣各地的發展裡並不盡然。
廟內所高懸的「褒忠」古匾,為清乾隆皇帝清乾隆十三年(1748)親題。「褒忠」所呈現的義民信仰,在台灣許多客庄連結緊密,卻不僅只限於客家族群,更具社會標示意義的,為清帝國為獎勵義民為國家政權效力的忠勇精神。
台南三山國王廟中的「褒忠」匾額。(攝影/蘇子翔)
台南三山國王廟為全台少見的潮式建築。有別於府城甚至全台灣漢人主流的閩式建築,黑瓦白牆、剪黏樣式、貫串簷廊的瓶門等都十分別緻。更有甚者,門神彩繪也是府城繪師名門潘岳雄親繪。韓文公祠主祀韓愈,當年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在潮汕地區有施政有方,受地方居民感念而成的潮州人信仰。韓文公祠正殿上方的「如潮」匾,為明經科進士陸安李如員乾隆四十五年(1780)所題。
三山國王廟中有韓文公祠,主祀神明為韓愈。(攝影/蘇子翔)
此外,三山國王廟在歷年來曾為許多不同人群和機構使用。在台粵兩地潮州人往返頻繁的年代,潮汕會館為潮州人士旅居的所在。台南大學的前身「台灣總督府台南師範學校」,在明治三十二年(1899)創校之初就是設立在台南三山國王廟內。
明寧靖王掛保證,台灣最美的土地公廟──蕃薯崎福德祠「小南天」 
蕃薯崎福德祠,位於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58巷27號。(攝影/蘇子翔)
蕃薯崎小南天福德祠,是台南最早的土地公廟。「蕃薯崎」地勢與周圍相比,高而崎嶇,又為蕃薯集散地,因而得名。
傳說荷蘭時代,禾寮港街行程時就有此福德祠。「小南天」的由來,則是明永曆二十年(1666),明寧靖王遊歷蕃薯崎,景色優美,南天勝境而命名。民間相傳「小南天」匾額由明寧靖王親書,但現已經丟失。現在「小南天」匾額,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府城文人藝術家林朝英之作。
蕃薯崎福德祠的匾額「小南天」。(攝影/蘇子翔)
廟內所懸「德厚聿隆」匾是信眾在嘉慶十九年(1814)開始修建,嘉慶23年(1818)竣工,所獻的謝神匾額。小南天福德祠長年修建多次,廟裡仍存多次重修改制的石碑。當代,廟旁也有以「小南天」為名的旅宿。
延伸閱讀:
1. 傅朝卿《圖說臺灣建築文化史: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建築變遷》,台南市:台灣建築史學會,2019年。
2.曾曉馨、曾絮敏《南瀛古匾誌》,台南縣政府,2009年。
3.何培夫《府城古蹟導覽》,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
4.何培夫《府城文物傳奇》,台南市政府,1997年。
5.王耀東《赤崁樓》,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6. 高凱俊《大天后宮》,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8年。
蘇子翔( 4篇 )

1988年生,世居古都台南、清大社會所碩士。 2017年成立古竜塾,致力於家族史、台南在地古典文化的挖掘與革新,進行策展、舉辦講座,目前主力為台南在地導覽與見學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