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跟著古染付跨時空壯遊 倫敦亞洲藝術週「古染付:給日本的老青花」策展漫談

跟著古染付跨時空壯遊 倫敦亞洲藝術週「古染付:給日本的老青花」策展漫談

臺灣青年收藏家蔡宜倩所經營的沐錦堂(Mujintang Collection),藏有一批精美的古染付約80餘件,為英國倫敦蘇富比中國藝術部門前主席羅伯特.布萊德羅(Robert Bradlow)所識。雙方共同策劃了一場藝術展覽「古染付:給日本的老青花」(Kosometsuke: Old Blue and White for Japan),準備在倫敦亞洲藝術週(Asian Art in London)期間(10/26-11/6)登場,展出沐錦堂收藏中的20餘件古染付。

古染付,專指明末天啟年間(1621-1627)為主從中國景德鎮銷往日本的青花瓷器。這些在日本被用於茶道及食膳的器皿,自江戶初期(約16、17世紀之交)擄獲日本人的心,原被稱作「南京染付」、「染付」或「南京」,到江戶末年文政時代(1804-1830)才被正式稱作「古染付」,以此對比江戶時代的訂製品「新渡」(註1)。然而,以上這些日文名稱在中國陶瓷史中一概不見,相較於同時期銷往西方歐美市場的轉型期青花來看更是陌生。更令人費解的是,古染付製造地景德鎮過去並未發現相符的出土破片,絕大多數出土物都是在江戶地區、長崎商港及日本的大都市(註2)。直至2018年,景德鎮唐英學社創始人黃清華及其他專家學者們舉辦「東瀛異彩—明末日本來華訂造瓷特展」(註3),展出了百餘片古染付標本,向學界展示了古染付在景德鎮多處燒造的具體事實,突破了學界多年來的困惑。

回溯古染付出現的時代背景。16世紀中期,萬曆皇帝訂製了大量的御用瓷器,導致官窯無法負荷,於是出現「官搭民燒」的現象,民窯也開始製造優質的御用瓷。此舉使得優良的瓷土枯竭,於是萬曆末年開始燒製的瓷器,出現了古染付特有的剝釉、蟲食、底盤黏砂等狀態(註4)。這些看似工藝欠佳的瓷器,卻被當時崇尚茶道「枯寂之美」的日本茶人所喜愛,訂製的陶瓷有厚胎及形狀不見於傳統中國陶瓷的水指(用以盛裝乾淨的水以備煮茶)、香盒、香爐、火入(放置炭火灰的容器)、向付(懷石料理中承裝生魚片等清淡食物的器皿,)、菓子皿(盛裝日式甜點的容器)等。這些道具被稱為「茶器古染付」,用於正式的場合,與薄胎的「常器古染付」如碗盤、碟等中規中矩的一般器皿呈鮮明對比。

明萬曆16/17世紀景德鎮窯〈克拉克水指〉,高17公分。(沐錦堂提供)
明崇禎17世紀景德鎮窯〈鳥型祥瑞香盒〉,高2.8公分。(沐錦堂提供)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獅子香爐〉,高7.6公分。(沐錦堂提供)

臺灣青年收藏家蔡宜倩所經營的沐錦堂(Mujintang Collection),藏有一批精美的古染付約80餘件,為英國倫敦蘇富比中國藝術部門前主席羅伯特.布萊德羅(Robert Bradlow)所識。雙方共同策劃了一場藝術展覽「古染付:給日本的老青花」(Kosometsuke: Old Blue and White for Japan),準備在倫敦亞洲藝術週(Asian Art in London)期間(10/26-11/6)登場,展出沐錦堂收藏中的20餘件古染付。因應全球疫情未歇,展覽將採線上結合線下的方式進行,供全球及能親訪倫敦的藝術愛好者一飽眼福。針對此次展覽,本刊書面訪問兩位策展人蔡宜倩及前主席羅伯特.布萊德羅,期為華文世界讀者帶來更豐富的藝文資訊。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琵琶向付〉,徑19.5公分。(沐錦堂提供)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市松紋樣指日高昇果子皿〉,徑21公分。(沐錦堂提供)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老子騎牛與北斗七星圖盤〉,徑20.3公分。(沐錦堂提供)

Q:這次共同策劃「古染付:給日本的老青花」之契機為何?雙方合作過程中,激盪出什麼樣的創意與故事?

Robert:我第一次遇見沐錦堂的蔡宜倩小姐是在今年(2021)初,她與我聯繫,想為她有系統收藏的一批珍品尋找新主人,其中包括明末的漳州窯和景德鎮的古染付等,並期待能尋求公私立博物館以完整展示此批收藏。在聯繫了英美地區幾位潛在的買家並成功交易後,我想或許可以不用實體展出就可為市場提供這些藏品。在過去的一年半,由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影響,旅遊交通變得異常困難,很多商業場域都必須移往線上發展,特別是藝術市場、拍賣公司、藝術經理人等都必須快速地做出改變。

英國倫敦蘇富比中國藝術部門前主席羅伯特.布萊德羅(Robert Bradlow)。(沐錦堂提供)

基於漸進且直覺的想法,我提議先為蔡小姐的收藏舉辦一場線上展,因為我覺得這樣的商業模式可以成功地吸引到適合的國際客戶,而線上辦展及銷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信任。我在國際藝術拍賣市場耕耘近30年,並在掌管倫敦蘇富比中國藝術部門的那十年達到高峰,許多客戶都知道我的為人和我所體現的價值。

蔡宜倩:我非常榮幸在社交平臺上由於共同興趣的貼文認識了Robert,並發現他是我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的學長。看到他多年來在倫敦經營中國藝術品及業界的資歷後,我便將我的收藏檔案電郵給他,並得到他積極正面的回覆。他向我表示,他在亞非學院求學時就有注意到這批景德鎮銷往日本的陶瓷,讓我發現我們在學術研究和文物鑑賞上一拍即合。在成功地與英美地區的藏家如巴特勒爵士(Sir Michael Butler)及與美國學者史蒂芬.立特爾(Stephen Little)長期合作的茱麗亞及約翰寇帝斯夫婦(Julia and John Curtis)交易數件精品後,Robert便提議將藏品運往倫敦舉辦此一展覽。

臺灣青年收藏家、沐錦堂主人蔡宜倩。(沐錦堂提供)

Q:沐錦堂自2013年收藏中國外銷瓷至今,除了傳統的中國陶瓷,更特別專攻貿易陶瓷。可否分享當初選擇主攻此類收藏的原因?並請分享其魅力。

蔡宜倩:回溯到2013年,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到倫敦南肯辛頓(South Kensington)的佳士得逛了一場相當普通的室內家具預展,看到展間裡有一些寫著難辨文字的中國陶瓷,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從小在臺灣生長,印象中的中國陶瓷都是故宮那些莊嚴的單色釉或是華麗的青花瓷,這樣的反差美感加上可入手的價格,讓我一頭鑽入中國外銷瓷的領域。我的收藏中有大量銷往歐州的康熙青花、雍乾朝的粉彩、專為貴族繪製的紋章瓷、西方神話故事的墨彩等,如數家珍;還有為遠東日本特製的茶道具,以及為東南亞、中東伊斯蘭諸國王侯專用的陶瓷器皿,讓我由衷佩服景德鎮從數百年前就如此國際化。對照海撈或是出土的文物,骨董傳世品通常稀有且價格昂貴,但是像貿易瓷這樣面貌多元的傳世品真的是奇妙!

Q:貿易瓷面貌眾多,而流傳日本的青花瓷器中最常見的首推「古染付」。還請分享擇定這個展覽主題時的想法,以及東、西方對於此類器物的認識。

Robert:貿易陶瓷是為了另一個國度的品味所製作的,是個有趣且值得討論的領域。明末清初,約16、17世紀,陶瓷的生產中心景德鎮也在尋找新市場,這過程中的文化交流是最令人驚奇的!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陶工是如何改變中式的器皿形狀和設計來符合日本人的品味──特別是茶道的品味。日本的織品、帶蓋的香爐、五件一組的懷石器皿,都融入在古染付裡。
近年來英美的收藏家也開始收藏古染付。在西方,關注17世紀中國陶瓷的藏家有收藏民窯的傾向,也收藏外銷日本和西方的貿易瓷。1981年香港東方陶瓷協會在香港藝術館舉辦的「明末清初瓷展」就是在幫助西方理解及收藏這批陶瓷。

蔡宜倩:我也是透過西方才認識到「古染付」這種陶瓷。在臺灣,由故宮和史博館等權威性機構領航下,官窯和宋瓷一枝獨秀。又因鑑賞貿易瓷需要多語言及跨文化視角,故鮮有傳統的東方藏家觸碰這個領域;再加上,貿易瓷不像明清官窯屢創天價,較難吸引到追求短期利潤的投資客。不過,2020年沐錦堂為中國嘉德四季第56期拍賣會推出一場外銷瓷的專場,發現近年來轉型期青花特別受北京藏家的歡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日臺在茶文化的共同基礎上一定能夠對古染付有更深的認識。

Q:此展精選20件古染付,請問選件標準、單元概念為何?有哪些特色精品?以及,透過展覽想要帶給觀眾怎樣的認識?

Robert:一部分想法是刻劃出古染付多樣的形狀和紋飾。在這場展覽中有9件圓盤、5件多形狀的皿、1個水指、3件香爐和2個香盒。圓形盤上有動物圖案的是最值得令人注意的,例如老虎、龍、猴子和馬,另有人物圖樣,如乘蘆葦渡河的達摩、童子放風箏等,這些民間景致無疑地喚起了日本茶道對幽微美感的追尋。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件帶有銀製網蓋的〈周敦頤五彩香爐〉,這件香爐側身繪有三個人物開光,分別是文王訪賢、姜子牙釣魚、和周敦頤愛蓮,是由魔幻般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所繪成的。

明崇禎17世紀景德鎮窯〈爵祿封侯圖盤〉,徑20.7公分。(沐錦堂提供)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釉裡紅斑馬圓盤〉,徑15.1公分。(沐錦堂提供)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達摩蘆葦圓盤〉,徑21.2公分。(沐錦堂提供)

無庸置疑的是,由於古染付自身的美感和跨文化歷史,它們確實有廣大的國際吸引力。近年來中國藏家逐漸了解認可外銷瓷在陶瓷生產史上的地位,外銷瓷開始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這批潮流後續是否會擴及到古染付,我們拭目以待。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風箏小孩圓盤〉,徑16公分。(沐錦堂提供)

蔡宜倩:古染付的圖樣及形狀來源相當多。形狀方面,來源有日本中世紀桃山時代(1568-1603)的茶陶如至野、織部燒;也有源自明末中國的出版物如畫譜和墨譜。展品中有一件〈楓葉型龍文向付〉出土於日本東京江戶城的本丸,中間繪有中國的四爪龍紋,推測原應為權力階級所有(註5)。展品〈海波紋盤〉及〈獅子香爐〉都用到吹墨技法,在中國陶瓷極為少見,但在日本初期伊萬里卻時常看到。另一件相似於初期伊萬里的展品〈老虎紋盤〉,此類的母題來自於朝鮮半島,流傳至日本受到喜愛,日方才又再跟中國訂製。我誠心希望這次展覽可以帶領大家來一場跨時間和國界的歷史壯遊。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周敦頤五彩香爐〉,高8.4公分。(沐錦堂提供)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楓葉型龍文向付〉,徑20.7公分。(沐錦堂提供)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海波紋盤〉,徑17.5公分。(沐錦堂提供)
明天啟17世紀景德鎮窯〈老虎紋盤〉,徑14.5公分。(沐錦堂提供)

此外,Robert Bradlow Fine Art 將聯手沐錦堂負責人蔡宜倩共同為藏家與藝術愛好者呈現「觀想自然:為日本而製的17世紀中國陶瓷:古染付&古赤繪」銷售展,展品皆為她自2013年來的收藏當中精心選出。展覽將於本週六(30)及週日(31)於英國倫敦市中心聖詹姆斯區杜克街15號2樓盛大開展,展出時間為兩日的早上11點至下午6點。

觀想自然:為日本而製的17世紀中國陶瓷:古染付&古赤繪」銷售展藏品圖錄連結

本文收錄於《典藏.古美術》第349期,〈跟著古染付跨時空壯遊
倫敦亞洲藝術週「古染付:給日本的老青花」策展漫談〉。


註釋:
註1 林克彥〈古染付雜想〉,《古染付:このくにのひとのあこがれ,かのくにのひとのねがい》,東京:石洞美術館,2017年8月,頁9。
註2 中路のぶ代〈見えてきた新たな古染付像〉,《目の眼月刊誌》第479號「特集古染付と祥瑞」,2016年8月。
註3 大象視界〈中國瓷器:幾百年前日本人的「愛馬仕」,景德鎮特展中〉,網路報導:https://www.xuehua.us/a/5ebf936c5445100ba54555f8?lang=zh-tw,文章日期2018/11/27,瀏覽日期2021/9/17。
註4 金澤陽〈17世紀前期の東アジア海陶磁交易―古染付の時代を中心に―〉,《古染付:このくにのひとのあこがれ,かのくにのひとのねがい》,東京:石洞美術館,2017年8月,頁22。
註5 同註2,頁33。

陳傳揚(Helena Chen)( 1篇 )

美國佛洛里達大學藝術史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