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夏日的夕暮時分,燈光漸亮,百根高低起伏的金屬桿體豎立在擴張網上,桿體表面映出柔和的暖橘色光暈,光影與金屬交織出如波紋般的視覺效果,當水霧隨風於柱體間緩緩瀰漫開來,在北美館前的廣場上構成一幅落日的迷人景觀。

表層作為接觸世界的切口
「表層工作室」的成立,是譚宇宏與高偉恩共同開始階段性創作的重要起點。兩人曾是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同班同學,畢業後分別投入了不同的職涯。譚宇宏進入產品研發與設計領域,他形容是「介於工程師與設計師之間的角色」,如今則回到校園,在陽明交通大學攻讀建築研究所。而高偉恩則曾經歷自由接案與甜點創作,現在回歸設計領域,參與了眾多文化策展與城市公共項目的設計。

以「表層」(Superficial)為工作室命名,首先來自於一個簡單而關鍵的觀察:「作品最先被接觸到的一定是『表層』。」兩人長期關注建築、工業設計、社會設計、城市議題與藝術等跨領域實踐,在他們看來無論作品本身結構多麽複雜、具有深刻意涵或強烈觀點,觀眾首先感知的,往往是其最外顯的表層。
在X-site計畫徵件期間,正值譚宇宏處於一段「整理自己」的空檔,他主動聯繫高偉恩,邀請對方一起參與,他說:「我知道偉恩在策展與都市議題方面有豐富經驗,就想看看我們能不能結合各自所長,一起完成這件事。」由此「表層」成為兩人作品接觸世界的切口,但也不忘強調在表層之下本質同樣重要。
以物件出發,介入廣場空間
《毛孔城市》由大面積擴張網構成,鋪展於廣場地面上。上方高低不一的金屬桿體整齊豎立著,並會定時噴灑出水霧。乍見《毛孔城市》的外觀,或許難以將它與歷屆X-site計畫中那些具明顯體量與空間感的作品聯想在一起。它不向上聳立,而是往平面延展,作為一種可被經驗、具延展性的介面,也是歷屆計畫中覆蓋面積最廣的作品。正如評審團主席楊家凱建築師所形容,《毛孔城市》展現出某種「擬態」的特質,介於公共藝術、裝置與建築之間,難以明確歸類。

在發想初期,兩人對於作品將呈現的場域「廣場」該如何被利用,各有不同思考方向。始終對於物件設計與製造充滿興趣的譚宇宏,一開始便決定先朝「設計一個有型態、有意義的物件」前進,進而延伸至物件如何被製作、量產。而高偉恩則從過往策展、參與公共項目設計的經驗出發,關注於空間經驗,特別是「人們進入美術館前,經過廣場的心理狀態」尤其在炎熱夏日中,這片毫無遮蔭的廣場似乎僅是通往美術館的必經之路,鮮少令人駐足。

同時,長期關注歷屆X-site計畫的兩人也觀察到,過往觀眾的觀看、互動體驗,幾乎都集中於作品附近,他們因而想嘗試讓作品與整座廣場與美術館都能產生連結。由此,兩人決定不以單一建築空間為目標,而是讓一系列物件擴展於整個場域之中,目標在於使觀眾一踏入便能感受到空間本身,進一步改變人們使用與記憶公共空間的方式。
最終,他們確立了創作方向:即以具形態意義的物件,全面介入廣場空間。透過物件數量、分布與範圍,重新組構場域。譚宇宏回憶,「當時的想法是,如果我們有信心將物件數量放大、散布到整個廣場,也許真的能重塑大家對於這個公共空間的記憶。」

模擬城市的毛孔
於是,在每逢夏季便酷熱難耐的廣場空間中,兩人結合了臺北日益加劇的熱島效應問題,以「改變溫度」為出發點,將「表層」概念延伸至人體用以散熱的皮膚「毛孔」,進而拓展對建築、城市與公共議題的思考與實踐。
這樣的構想,首先回到「毛孔」的本質:作為人體調節體溫、感知環境的基本單位,我們透過皮膚與外界互動,以排汗維持身體與環境間的動態平衡。那麼,城市是否也能擁有類似的散熱機制?是否也能「排汗」、「呼吸」?

在這樣的提問中,「毛孔」被轉化為一種潛在隱喻,象徵那些使城市得以釋放熱量、與環境互動的表層介面。《毛孔城市》的「孔狀」基底由鋁製擴張網構成,在設計上呈現兩種網格密度:大網格呼應整體廣場尺度,小網格則精準對應北美館入口轉角空間,展現出細膩的空間策略。
立於網面之上的142支金屬桿體,除了具象呈現毛髮意象,其秩序排列也避免局部過於密集或稀疏,確保水霧釋放時能均勻擴散。每個噴頭皆考量風向與角度的細微變化,形成牽一髮動全身的縝密系統,任何細部調整皆可能影響整體效果。


桿體中的風口設計經過多次測試與調整,從原本並用大小孔徑的設計,改為單向出風,以優化水霧的流動效果。而隨著環境條件變化,水霧也會產生不同動態反應:當濕度較高時,霧氣低垂瀰漫,形成包覆性的空間感;日照強烈時則朝上方流動,快速消散;入夜後,安裝於擴張網下方的燈光穿透水霧,隨時間勾勒出不同的空間界線與視覺層次。

在視覺上《毛孔城市》模擬了廣場,乃至這座城市散熱的樣態,同時,水霧系統作為降溫與互動介面,也帶入了可觸知、可參與的身體經驗。當觀眾步入水霧瀰漫的廣場,視線穿梭於錯落的金屬桿體間,彷彿走入一片會呼吸的金屬毛孔之中,而其排出的水氣又與我們的皮膚相互接觸。

以製作物件的思維為起點,《毛孔城市》嘗試以如毛髮般細密的結構單元「佔領」廣場地表,為其覆上一層「物理性的皮膚」,模擬人體毛孔的開張與呼吸狀態。在城市散熱的同時,觀眾的身體感官也在水霧牽引與包覆中被逐步調動,進一步重塑了觀眾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而透過結構佈局與感官細節的相互呼應,《毛孔城市》也有效地拓展了公共空間的感知邊界,由「製造一個物件」進而走向了「製造一段關係」。
多孔性城市的想像
另一方面,當兩人談及「毛孔」時,所關注的不只是它作為人體調節機制的生理功能,更進一步關聯到空間是否能被填補、被穿透,或保持開放的狀態。譚宇宏舉「多孔性城市」(Porous City)的概念為例,其強調城市本質上無法被完全填滿的特徵:即使再怎麼擁擠,城市中仍存在縫隙與空間,如同海綿般具備吸納、轉化與持續開放的潛力,而這種有機且動態的特質,在臺灣的城市景觀中也隨處可見。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表層」不再只是地面或建築外層的覆蓋物,而是一道與環境產生感知與互動的關鍵介面。若將之以城市「毛孔」的角度思考,則可延伸出《毛孔城市》在當代都市環境脈絡中,具備何種感知、調節與回應環境的可能性。

直觀上,《毛孔城市》的每個部件似乎都是主角,但評審們一致認為,真正的核心在於那片看似簡單的網狀「地板」,其結構背後隱藏著諸多技術挑戰。進入現地實作階段後,譚宇宏與高偉恩便面臨廣場地形的複雜條件。
例如廣場原本鋪設的蛇紋石,其脆弱而不規則的表面、地面排水系統,以及階梯高低落差等,都帶來不小的挑戰。為因應這些問題,他們採用了高架地板設計,並利用可調節高度的螺旋基座,靈活適應地形起伏,有效支撐骨架結構,同時兼顧輕盈與穩固。

而《毛孔城市》之所以脫穎而出,除了具開放性與公共性的空間設計外,在材料使用上也實現永續材料與資源循環的落實,如骨架與桿體多採用建築工地常見、可重複使用的角材,展期結束後仍可回收轉為他用;地表鋪設的由回收鋁合金製成的擴張網,單張尺寸約為2.4米×1.2,盡可能保留原尺寸未裁切,以減少加工耗損利於後續回收,延長物件使用的生命週期。
在部件製作上,《毛孔城市》結合傳統砂模鑄造與3D列印技術,以砂模鑄造構築桿體基礎,再搭配3D列印批量生成;桿體上半部則採用「鋁擠」加工,便於依現場需求裁切長度。可拆卸、模組化的設計邏輯,賦予了裝置靈活的場域轉換與重組能力。
楊家凱在談及《毛孔城市》的特點時,也提到這樣的製程方式,體現出與臺灣中小型製造業的緊密連結,如何善用在地資源,以實踐區域性、模組化與彈性生產的可能性。

整體而言,《毛孔城市》看似為一座外觀簡單的裝置,實則展現出因地制宜、靈活的適應性,以及各部件之間不可分割的整體表現力。楊家凱表示「毛」與「孔」乍看可被分開理解,實則「毛孔」本就是皮膚上的一種整體結構,具備散熱、呼吸與保護的多重功能,不可拆分且相互連動。
他進一步指出,「正是這種結合與不可分性,構成了這件作品中一種有趣的雙面性閱讀。」從結構、安全性到視覺傳達的層面,《毛孔城市》皆展現出了對空間與材料的彈性使用和一定掌握。
承先啟後的時刻
自啟動至今,X-site計畫已邁入第12年。本屆的參賽作品數量相較去年增加了十餘件,反映出創作者對此計畫的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擔任本屆評審團主席的楊家凱談到,此時正值北美館新館擴建的重要節點,在評審過程中,也能感受到一種「承先啟後」的氛圍。隨著基地條件逐漸固定、歷屆作品議題與表現形式逐年累積,許多主題與設計手法已被廣泛探索,也讓接下來的創作者們面臨更加明確的挑戰:如何在既有限制中尋求創新與突破?
整體而言,今年入圍決選的作品多以「永續」與「環境感知」回應當前全球在建築、設計、城市治理的共同關注。《毛孔城市》以人體的「毛孔」為引,探問人與城市、氣候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其他四件入圍作品雖風格與手法各異,幾乎也都回應了這兩個趨勢,並以各自創作提出對環境感知與空間干擾的獨特觀察,嘗試引導觀眾重新認識與體驗基地周邊的日常環境,以及身處於城市中無法忽視的顯性問題。

而除此之外,本屆入圍作品亦多展現出「跨域」創作趨勢,多組團隊打破藝術、建築、工業設計之間的界線,展現整合多元知識與技術的能力。「表層工作室」也是在這樣的跨域合作中,於初步構想階段便試圖「佔領」整個北美館前廣場,以一種「天真」的冒險精神,針對廣場公共性提出嶄新的空間想像。
如楊家凱說道,「我們知道,北美館前的廣場長久以來是這座現代建築體系中極為核心的一部分。它既是入口,也是一個展演的空間。這個『空』不等於『無』,而是構成北美館空間經驗的重要一環。」《毛孔城市》正是嘗試於現有條件下,重新賦予廣場一種「可被填補」的可能性。

佔領:非典型建築提案
楊家凱另外談到,《毛孔城市》的幾個重點特質,首先是觀眾能以身體親自接觸作品,進而產生直接的感知經驗,這種「當下性」正是評審極為重視的溝通方式之一;同時它不僅運用永續材料,更建構於一套具備彈性與前瞻性的系統架構之上。而「這個系統本身具備包容性,也有能力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與變化。」他說道。

《毛孔城市》導入工業設計、傳統鑄造與 3D 列印等手法,並在結構與象徵意涵之間取得微妙平衡,即便面對預算與技術的限制,仍保留了足夠的隱喻張力。這層如皮膚般的裝置不僅具有實際降溫功能,也在視覺與感知上模糊了建築與裝置的邊界,成為連結觀眾與館舍之間接口。透過直接、可感的表層經驗,引導我們在行經或停留的過程中進入「漫步式思考」,重新體會城市與身體之間的關聯。

而走過12個年頭,X-site計畫似乎也逐步從提供展示平台,轉化為一個可實際介入城市節奏與社會脈動的實驗場。在這裡,「佔領」也意味著如何佔據觀者的注意力與想像力,不僅關乎於物理空間,更關於開啟感知、提問與對話的全新可能性。
延伸閱讀|2023 X-site:途中,從單點觸覺走向五感體驗
延伸閱讀|如何經驗一座理性與感性交織的森林?—— 與「感想工作室」談「2024 X-site計畫」首獎作品《林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