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鳳儀《為往昔:十六》,銅,8x24x8cm,2012。(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文鳳儀以火焚轉化水墨的表現,藉《文氏針織(三)》為名,實則用傳統香火等當代媒材的試驗,提出另一種建構繪畫皴法、苔點等視覺系統的語彙。其似針織的女性特質作品,在變異針繡絲線為金屬網狀的材質之下,通過仿似儀式般的行為和繁複的技巧,表徵個人的生命觀、身體觀和時空概念。
本展透過水墨藝術的伸延,呈現包括錄像、新媒體、攝影、裝置及雕塑等各種遊走於水墨邊緣的媒材實驗與結合,為翻轉傳統的當代藝術,嘗試提出另一種展望,藉此豐富水墨的表現,並以此與當代對話。
「若水.未墨」意喻靈活善變,似水墨而非水墨。
水墨藝術隨時代持續演變,上世紀1960至1970年代的「新水墨運動」更引入大量西方藝術技巧和概念,甚至掀起放棄傳統筆墨的革命。時至注重觀念及創新的當代藝術,大量採納各種科技及生活素材,令藝術的可能性無限伸延,也促使水墨的發展迎向嶄新的挑戰和機遇。藝術家持續改革及豐富水墨的表達方式,亦把水墨美學元素或精神意趣融合到其他藝術載體中呈現。
為擴闊藝術視野,大觀藝術空間特別邀請香港策展人梁兆基精心規畫,邀集十位來自中、港、澳藝術家展出另類的「水墨」作品。其巧妙挪用水墨元素和意念,運用非傳統水墨媒介,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但又蘊含文人神髓的當代藝術作品。
劉善恆《韓國江原道五台山》,手造紙、墨、攝影, 30.5×39.5cm,2018。(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傳統水墨以氣韻為重,講究天人間的相生與和諧,縱為黑白兩階,實則墨分五彩各顯層次變化。以攝影為創作媒材的劉善恆,精巧掌握東洋美術空靈寂靜的精神性,以形上學的思考方式,把現實中自然現象的白雪與浮雲化為水墨世界的留白,藉保存千年以上的手造紙纖維,重喚起山水畫的詩性,構成當下與過去的對話空間。
山水畫論嘗有「畫道之中,水墨為上」的觀點,追求意境、重視不似之似,而有放棄設色、以寫意之姿另建繪畫的傳統。卡娜(陳好彩)透過自身對大自然環境崇高美感與朦朧深夜中的冥想經驗,將之具存於實體作品。《沌白》便是以對鐵粉媒材的嫻熟掌握,另闢出天地肌理,揮灑出煙霧瀰漫的壯闊之姿。
卡娜 《沌白#2》,複合媒材,70x100cm,2017。(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在當代生活的變遷之下,黃小玲選擇以鉛筆、碳筆、粉彩筆等素描方式,刻劃出現今藝術家與現實的關係。相對於過去習慣以臥遊方式重返行旅的視角,黃小玲著重開啟另一扇「窗」,不僅描述白晝與黑夜的自然遞變,也開始將幽微隱晦的服飾與配件,挪移到畫面中,返回人無法自所脫離的實存狀態。
黃小玲《窗與手套》,鉛筆紙本,29.7x21cm,2018。(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馮捲雪透過複合媒材的灰階圖像,以近墨色之姿勾勒出貌似親暱的動物圖像。人類世科技的急遽發展,固然帶來便利的時空收斂與科學探索,但與此同時,人類本位中心的膨脹與對於自然和諧相處的失調,成為當代生態、倫理領域的重要問題意識。在《愛與和平,還有另類塑膠!》等以動物為主角的作品中,更藉接近戲謔的黑色幽默方式反思環境議題。
馮捲雪《愛與和平,還有另類塑膠!》,混合媒介拼貼雲龍紙本,34.5 x 79cm,2015-2019。(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清初金陵八大家之一的龔賢,嘗稱「學畫先畫樹」,將樹視為繪事基墊。在墨色之外,以細膩繪畫風格見長的姚柱東,則以油彩作品《葉》重返寫實。樹葉在此成為觀察生活的縮影,其透過描繪陽光下樹葉呈現如水般流動、通透明淨的光線,重新召喚被大自然環擁的原始記憶,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立下最好註腳。
姚柱東《葉》,油彩畫布,47x26cm,2019。(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探討東西詩畫關係時,向來常謂「詩是無形畫,畫是無聲詩」,「聲」與「畫」如似永不交集的平行線。同樣處理植物主題的謝俊昇,嘗試觸發不同的感官和媒材,在其實驗之下,音像終得現聲。《栩栩如生》以竹林般的裝置,用若隱還藏的圖像結合現代馬達動力的聲效,挖掘現代生活之下影像與聲響的結合、聯想與意義。
謝俊昇《栩栩如生》,壓克力板、紙、馬達,50x17x17cm,2019。(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以書畫美學重塑立體創作維度的莫一新,藉由複合媒材作品《聽風》再建山石雲林。其以銅、不鏽鋼及樹脂翻轉水墨媒材,並透過富有童趣的軌道火車、北極熊等模型,融匯在恍如立軸形式的雕塑中。遠景的物象與深度亦隨環境幻化,在傳統二維的觀看與現代立體的視角下,重塑造景的變化與可能性。
莫一新《聽風》,銅、不鏽鋼、樹脂, 127x36x12cm,2015。(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同樣從事立體裝置的林佑森,面對當代人已無法返歸的自然風光,選擇透過電路板、水管、電線等由城市製造出來的現代工業產品,重新組合、上色,變成另一種新異風景。當物有喪失物用、被摒棄成遺廢朽物後,其以現成物概念再次創作的雕塑《大樹底下好遮蔭?》便是在此意念下引領觀者探討變異中的城市生態。
林佑森《大樹底下好遮蔭?(十七)》,複合媒材,12×12.5x8cm,2019。(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身為知名裝置藝術家的甘志強,延續「鳥籠」的主題和特色,以飛行的欲望作為人性渴望的初始點,透過當代新媒體和錄像的手法投射出兼具存有與虛無特質的混沌時空。《尋找原始的飛行》由內外互相映照的景象,呈現出創作者的想像之餘,引人開始反思、注意對於日常生活空間的態度。
甘志強《尋找原始的飛行》,複合媒材、錄像,30x20x20cm,2018。(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若水.未墨
展期:2019.12.28-2020.02.09
地點:大觀藝術空間
地址:臺北市敬業二路69巷16號
大觀藝術空間( 3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