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以下簡稱「視盟」,2015年更名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自2002年至2015年延續14屆的台灣藝術家博覽會,與協會同步改名為「當代一年展」(以下簡稱「一年展」),今年也逐漸開始走出自己的風格,與近年的「藝術博覽會」做出差異;「一年展」一詞充滿幽默感,呼應了國際藝術展覽中,經常使用諸如雙年展與三年展的命名。「平權」一直是一年展重要的核心主旨,在這樣的訴求中,今年的一年展又將有什麼變革?而在平權區之外設立「創作計畫區」以及「主題策展區」、「影展策劃區」,在平權的基調中,將帶出怎樣的討論。另外隨著視盟倡議建構的「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初步成形,今年推出虛擬策展計畫,又將帶來什麼效應?
由邱俊達策展「約會的心態」展場一隅。圖|劉星佑
製造回聲
此次「主題策展區」分別是李依樺的「藝術服務」和邱俊達「約會的心態:2014新年新希望第六場次」。李依樺的「藝術服務」延續其過去策劃的「溫柔的產出」一展所探討的議題,藝術家身分在不同場域之間的轉換。在這兩個展覽的討論中,「藝術服務」的參展藝術家,皆以「雙棲」或「多棲」的方式,身兼佈展專業人員,為藝術家提供展覽服務,如同策展人在論述中說到:以創作者身分的獨特性及專業訓練,將內化的美學素樣應用在藝術專業的產出之服務。藝術家包含「千鳥藝術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范曉嵐和執行總監陳淇榜,以及藉由佈展服務為兼職的李吉祥、李承亮與吳思嶔等三人,在該展覽以及座談中,可以看到藝術作品完成後,朝向另一件「形塑作品」的過程參與者,來處不易與物力維艱是探討藝術的另一種面向。邱俊達朝向與上述展覽完全不同的思維,以「約會」二字比喻藝術家與檔案相遇的方式,或是製造約會機會的方法,藝術在此成為一種「轉檔」(archiving)的時機與姿態,參展藝術家包含吳宗龍、李旭彬、倪祥、徐敏思、劉玗與蘇育賢。展牆上大大的紅色噴漆字樣,與信箱中看似傳單的摺頁,試圖製造出偶然與必然交會的場所,觀者將有機會與檔案約會、與藝術交往。「影展策劃區」則由黃香凝「國家養成訓練班」與鴻鴻的「(不)在場證明」所構成,觀者得以在影像的基礎上,參照不同主題的規劃路徑;另外有透過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線上策展徵件,由蔡秉儒策劃的「無何有鄉」。上述五個展覽多以藝術資料庫中的藝術家為選擇對象,在一年展的現場,形成擲地有聲的對話空間。
竹圍藝術工作室現場帶來蕭有志設計的展台。圖|劉星佑
從交流到媒合
在平權展區之外,開闢「創作計畫區」,讓更多裝置、雕塑、複合媒材甚至是行為藝術者,有更多的展演機會,此次諸如曹育維的《書法》,從毛筆到拖把,身體節奏從徐行到疾走,觀者可以看到不斷行進與改變的「書寫」;黃莉莉以刺繡為媒介,帶來更為直接的互動,討論著刺繡在當代藝術更多的可能性;李健銘的行為藝術工作坊延伸自「貼紙文化」,在貼標籤與去標籤的象徵中發人深省;張雅惠與蔡瑛瑾各自使用自然的媒材與人造的媒材,讓該區作品形成有趣的對比。在「台灣替代/另類空間」中,位在台北地區的空間包含「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台北當代藝術中心」、「非常廟藝文空間」、「竹圍藝術工作室」、「空場藝術聚落」與「新樂園藝術空間」,南部前來參與的單位包含台南「絕對空間」,以及高雄「新濱碼頭藝術空間」,而「魚刺客」永遠是生猛的代名詞,也在展場中帶來熱絡的氣息。「社團法人台北市眷村文化協會」與桃園「众藝術」,兩者皆為今年首度參加,前者以眷村文化保留出發,帶來與眷村記憶空間有關的藝術家聯展,後者則讓藝文空間本來就不多的桃園,增添一處藝術推廣的平台。
針對國際非營利機構,香港的「藝術到家」(Art Together)、日本「藝術圖書館」,韓國「Openspace Bae」、柬埔寨「聲影資料庫」」(Bophana Audiovisual Resource Center)、越南的「Dia Project」和馬來西亞的「冉阿末畫廊」(Run Amok Gallery) 等,無論在策展、或是藝術計畫實踐與教育推廣等範疇中,一年展促成了難得的聚集。在展示與推廣的功能與目的外,增添更多的跨域與串連。
來自高雄前鎮的蔡瑛瑾,在一年展的創作計畫區,展示「食不安」系列作品。圖|劉星佑
平權?多元?實驗?均質?
如同本節標題所示,一年展在過往的經驗中,不斷地在平權的初衷上,冀望更多藝術的可能性,視盟以平台之姿,在各種實驗性的追求之於,每年往往也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藝術家絕對是重要藝術工作者與生產者,而在藝術生產的意義上,一年展在今年的舉辦中,向未來提供了更為明確的策展機制與交流的方向。對於「平權」意義與「一年展」命名目的追問,更應該成為藝術家創作、空間對話與國際合作的動力。
Tags
劉星佑( 58篇 )追蹤作者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