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大未來林舍展覽「溢界×邊線」 台灣青年世代的聲音

大未來林舍展覽「溢界×邊線」 台灣青年世代的聲音

大未來林舍台北負責人林岱蔚表示,這次挑選的藝術家其一致性的風格即是以壓克力顏料創作。「這種材質可以被塗塗抹抹,…
大未來林舍台北負責人林岱蔚表示,這次挑選的藝術家其一致性的風格即是以壓克力顏料創作。「這種材質可以被塗塗抹抹,同時也可以畫出銳利的邊緣線,就像台灣的文化藝術,總是在過與不及之間不斷地來回搓揉,形成多元且複雜的樣貌。這樣的混雜與矛盾性看似淺薄,但卻蘊藏豐富的內涵,只可惜因為缺乏梳理而被概念化的否定。以前大家會說台灣文化藝術淺薄,但我認為不盡然,只是因為太過於豐富、多元而難以在一時之間被歸類或下定論,我們缺乏的是很少用時代性的角度去思考。」
大未來林舍「溢界×邊線」展覽,藝術家謝牧岐之作。(陳意華攝影)
例如,以次文化圖像與多層次平塗技法受到關注的賴九岑,此次展出去年新作,以日本南方文化的風神為主角,藝術家將類幾何抽象的藝術形式,轉換成具象化後再演繹,創造出新硬邊的幾何式具象語彙,而日本文化激盪出來的創作內涵,正是反映了台灣文化藝術的交融、匯聚的特質。近幾年,賴九岑作品畫面形式逐漸轉變,過去的平面性強,而今在平面之上運用了色塊的構成,發展出空間感的形式。林岱蔚表示,賴九岑的空間正好與我們的展名呼應,部份界線已被有形的形象界定出來,但部份界線卻又仍處在模糊不清的狀態。以詩性與文學的語句鋪陳出來的意象,向來是王璽安創作的特色。一進門在展名旁邊的作品十分吸睛,此作在近似浩瀚無垠星空的藍白畫面交界之處,王璽安以斐波那契數列(Fibonacci Sequence)的黃金比例數字排列呈現,引發觀者藉由畫面的圖像思考其創作脈絡,不論是作品畫面細節、層次的處理亦或是觀念性的闡述皆有其獨到之處。即將於關渡美術館舉辦展覽的謝牧岐亦有作品展出,他透過對自然的投射,以持續不斷的空間與圖像分割抑或行為經驗與藝術史的繁複構成,呈現一種豐富且特殊的視覺經驗,引人關注。藝術家陳敬元擅長以漫畫或插圖的形式,將設計與圖像平面化的概念結合,再以優越的電腦描繪能力利用絹印與平塗的方式製造出某種正在發生的事件性報導,而這次亦展出2008年的早期之作,林岱蔚認為陳敬元早期的作品對台灣的時代現象有很明顯的感受,但近年的作品則比較被歸納為個人的內在掙扎。這次展出中最為年輕的藝術家莫過於陳雲,以片段記憶與個人經驗為主,作品多以如故事或電影片段的組畫呈現,似敘事或斷續的分鏡與場景中,以細膩的技巧激發多重的空間與材質感的融合,作品主題關乎自我生命的獨特經驗,宛如獨白式的喃喃自語,充分反映出當今台灣年輕世代人的心理現象。
大未來林舍「溢界×邊線」展覽,藝術家賴九岑之作。(陳意華攝影)
對林岱蔚而言,這場展覽是一個引子,冀望共同討論台灣文化現象的國際化,以及為台灣藝術家多元且豐富的面貌提出更多的思考空間。近來,大未來林舍也展開跨畫廊間的交流展,他認為,探討台灣文化現象的國際化,必須跳出商業模式的框架,如此才能以更大格局思考美術史的問題。
大未來林舍於5月6日至6月11日以「溢界×邊線」(Borders and Beyond)揭開序幕,展出台灣藝術家賴九岑、王璽安、謝牧岐、陳敬元、陳雲聯展,探討台灣藝術家在多種文化的匯流與碰撞下,如何以個人特殊的視點與技巧,在各種文化及符號中走出自己的創作語彙。長年關注台灣藝術家作品風格以其時代文化性,其中「壓克力」材質與創作中的色塊堆疊所形成的混雜與矛盾性,與台灣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溢界×邊線」即在此策展概念下,試圖在壓克力媒材上探討台灣藝術家在多元文化衝擊下所帶來的混雜且豐富的面貌。
大未來林舍「溢界×邊線」展覽藝術家合影。(大未來林舍提供)
陳意華( 11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