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稱為「經中之王」,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特別為信仰觀音菩薩的人們所熟悉。在早期敦煌壁畫中,許多圖像也是根據《法華經》的內容加以繪製的。現存的漢文《法華經》主要有三種譯本:包括286年翻譯的《正法華經》,鳩摩羅什406年翻譯的《妙法蓮華經》,601年翻譯的《添品法華經》。1600多年來,中國與日本佛教界流通最廣者,即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以下簡稱《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刊本局部。
近日在「房山石經」研究成果發表會上,學者羅炤指出千年來通行的經典於版本有所出入,需要校勘:像是「房山石經」雷音洞的《法華經》石經本、應縣木塔佛像內的遼代木刻本鳩摩羅什譯《法華經》卷五、以及宿白於1959年在西藏薩迦寺發現的元期大寶集寺版鳩摩羅什譯《法華經》木刻本,都是經過與《添品法華經》對勘、修訂後形成的版本,和鳩摩羅什譯《法華經》有些差異。此外,北宋末以後的《大藏經》依據鳩摩羅什《法華經》譯本,修改了《添品法華經》的一些文字。這是佛教界和學術界以前未曾注意之事。另外,羅氏又指出《正法華經》、鳩摩羅什譯《法華經》和《添品法華經》都有「藥王菩薩咒」等五段咒,但它們不僅各不相同,和玄奘所翻譯的咒文也有所差異,恐需學界通力作更細緻的校勘研究。
「房山石經」位於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因佛教曾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後兩次滅佛災難,因害怕正法無法流傳,隋代時幽州(今北京地區)沙門靜琬(智苑)繼承其師慧思的遺願,與弟子玄導等開始刻經,其後並得到隋煬帝皇后蕭氏及其弟蕭瑀的贊助,雷音洞即建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616),至今已有1399年歷史。雷音洞四壁嵌置147方石經,為現存目前年代最早、最完整的漢文版本《法華經》。「房山石經」的刻經大業歷經唐、遼、金,以至於明朝末年。雷音洞內豎立四根八稜形石柱,柱上雕刻1056尊佛像,四柱中心位置的地底安奉佛舍利,成為全世界唯一集佛經、佛像、佛舍利於一體,並藏置於山洞佛殿的佛教聖地。
劉榕峻( 26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