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第13屆「澳亞藝術節」呈現亞洲當代藝術風貌,來自臺灣的藝術創作受矚目

第13屆「澳亞藝術節」呈現亞洲當代藝術風貌,來自臺灣的藝術創作受矚目

邁入第13屆的「澳亞藝術節」(OzAsia Festival),是澳洲唯一以亞洲當代藝術文化為主體的綜合性大型藝術節。今年更與國藝會二度合作,推廣一系列的台灣傑出創作者。
位於南澳洲的今年「澳亞藝術節」(OzAsia Festival),是澳洲唯一以亞洲當代藝術文化為主體的綜合性大型藝術節。即將邁入第13屆之際,「ARTWAVE臺灣國際藝術網絡平臺」(簡稱ARTWAVE)與澳亞藝術節更展開二度合作,共同推動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藝術節舞臺上的參與。而本屆藝術節於10月17進行至11月3日。
何采柔獲邀於 ARTSPACE GALLERY發表其於澳洲的首次個展「Still」(藝術家提供)
台灣藝術家何采柔的演出與個展,被選為澳亞藝術節視覺藝術的開幕活動,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於開幕儀式中致詞。(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今年的澳亞藝術節共計有850位來自超過20個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參與,節目內容涵蓋表演藝術、電影播放、展覽、文學與免費大型戶外演出活動等。而其中,來自臺灣的創作者們也備受關注,包含何采柔於澳洲的個展「Still」暨座談演出於10月16日代表整體藝術節的視覺單元開展;蘇匯宇甫獲「臺新藝術獎視覺大獎」的作品《唐朝綺麗男》與座談會也於次日舉行;李明維的《聲之綻》參與式展演則將於10月底至12月初,於南澳美術館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的演出。由董怡芬、林祐如連續三年參與的澳、臺、新、港等地共同加入的舞蹈實驗室(Dance Lab),將進行階段性的對外公開呈現;二度受邀赴藝術節演出的「藍.掉」,將於10月25和26日於戶外音樂演出單元登場。在藝術節的最後一週,臺灣作家吳明益、亞榮隆.撒可努以及文學譯者孫百儀等,則將會參與由澳亞藝術節合作串連的齋浦爾文學節(Jaipur Literature Festival)論壇。此外,藝術節也邀請了表演工作坊的《寶島一村》,在藝術節期間,讓來自國際與澳洲本地的觀眾,從不同視角認識臺灣的藝術創作。
蘇匯宇《唐朝綺麗男》於「澳亞藝術節」(OzAsia Festival)的展出現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喬瑟夫.米榭爾(Joseph Mitchell)自2015年起擔任澳亞藝術節藝術總監,大力推動藝術節轉型成為呈現亞洲當代樣貌的平臺。他上任以來,歷年皆持續邀請不同的臺灣作品參展,並認為臺灣社會的自由開放,是孕育當代創作最好的土壤。因此,在他擔任藝術總監期間,曾多次造訪臺灣,且與臺灣持續有著緊密的合作。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的ARTWAVE平臺,於2018年首度與藝術節簽署合作備忘錄。
左圖:「澳亞藝術節」(OzAsia Festival)開幕現場,左起澳亞藝術節藝術總監喬瑟夫.米榭爾(Joseph Mitchell)、駐墨爾本台北辦事處處長林起文、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藝術家蘇匯宇及何采柔。右圖:南澳州州長史蒂文.馬歇爾(Steven Marshall)出席澳亞藝術節開幕,與駐墨爾本台北辦事處處長林起文(中),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右)親切交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在今年的藝術節節目表現上,米榭爾提出他對於亞洲壯年與青年世代藝術家的觀察,他認為在1990至2000年間,在亞洲不同的文化脈絡與背景之下,出現了許多奠定自我風格的重要藝術家,例如臺灣表演工作坊的賴聲川,以及從視覺延伸至關係美學、參與式藝術的李明維等,他們可謂是發掘並融合風格的先鋒。因此在藝術節當中,他們的作品可以讓觀眾對於臺灣美學的認識提供基礎。同時,近年內於國內外均備受矚目的臺灣年輕藝術家何采柔與蘇匯宇亦受邀參展,米榭爾認為,從兩個世代彼此作品的對視,可以拉出臺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時空縱深,也間接呼應了臺灣當代作品的多元特性,以及不斷地突破創作疆界與思考更多呈現可能的潛力。
李明維的參與式表演裝置《聲之綻》,2013年於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展出現場。(Photo by Anita Kan,李工作室提供)
蘇匯宇《唐朝綺麗男(1985,邱剛健)》,四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17’00″,2018。(藝術家提供)
除了來自臺灣的參與之外,南韓年輕世代藝術家具滋昰(Jaha Koo)、日本甫接任京都國際舞臺藝術祭策展人的團體contact Gonzo獲邀參與外,今年7月才在亞維儂藝術節教皇宮演出的英國阿喀郎.汗舞團的最新作品《與魔鬼共舞》,也在完成首波歐洲巡演後,獲邀來到澳洲。此外曾獲蒙德里安基金會選為53屆威尼斯雙年展荷蘭館代表的藝術家費奧納.譚(Fiona Tan),以及利用互聯網為平臺進行藝術實驗創作的先驅張英海重工業(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等國際知名藝術家,亦獲邀於藝術節期間推出個展。
ARTouch編輯部( 169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