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農曆春節前頗受好評的三間講座,3月9日三間邀請到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以下簡稱納館)陸聆恩分享工作經驗。目前擔任中國藝術副研究員的陸聆恩從教授Marsha Haufler-Weidner學習,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便在納館擔任助理,畢業後正式加入該館,協助武麗生(Marc Wilson)以降館長管理館內豐富的中國藝術品。陸聆恩此次講題為「Teamwork makes the dream work: collaboration between curator and conservator in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從研究員的角度看修復師的工作,分享她從修復師身上學習到的文物修復知識與館藏管理經驗。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副研究員陸聆恩。(攝影/巫伊婷)
納館以豐富的中國藝術品館藏著稱,建館之初,文物保存部門幾乎與研究部門同時成立;目前該館主任修復師Kathleen Garland專長於雕塑與陶瓷修復,但對東亞藝術非常有興趣,也主持過很多大型中國藝術調查和修復計畫,本次便舉幾個研究員與修復師的合作案例,依照文物性質加以介紹。
中國與日本織品檢視維護 (2013~2014,2016~2019)
納館擁有豐富的亞洲織品館藏,但礙於條件因素尚未充分研究。2013年館方開始向聯邦政府機構IMLS(註1)申請補助案,由修復師和研究員共同進行東亞織品保存調查研究,共檢視800多件中國、日本織品,並針對其中狀況特殊者進行修復。最引人注意者為清代果親王(允禮,1697~1738)墓出土織品,數量品質均佳。(註2)這批織品自1930年代從北京收購後,曾受到學者注目並舉辦展覽,但1950年代之後便塵封庫房許久。事實上,果親王墓葬品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如今重新檢視,修復師在修復過程中也發現有趣的服飾改造。例如製作精美的〈百鶴吉服袍〉,在拆掉襯裡後,發現袍服下端水腳原為開叉設計;由於清代服飾的中性特質,由男裝改為女用並不罕見。儘管袍服有各種改動痕跡外加年代久遠,〈百鶴吉服袍〉仍是美國地區最重要的清代袍服之一。
納館擁有豐富的亞洲織品館藏,但礙於條件因素尚未充分研究。2013年館方開始向聯邦政府機構IMLS(註1)申請補助案,由修復師和研究員共同進行東亞織品保存調查研究,共檢視800多件中國、日本織品,並針對其中狀況特殊者進行修復。最引人注意者為清代果親王(允禮,1697~1738)墓出土織品,數量品質均佳。(註2)這批織品自1930年代從北京收購後,曾受到學者注目並舉辦展覽,但1950年代之後便塵封庫房許久。事實上,果親王墓葬品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如今重新檢視,修復師在修復過程中也發現有趣的服飾改造。例如製作精美的〈百鶴吉服袍〉,在拆掉襯裡後,發現袍服下端水腳原為開叉設計;由於清代服飾的中性特質,由男裝改為女用並不罕見。儘管袍服有各種改動痕跡外加年代久遠,〈百鶴吉服袍〉仍是美國地區最重要的清代袍服之一。
1729 莽鵠立〈果親王像〉,果親王墓葬出土。(圖/Colin Mackenzie and Ling-en Lu eds., Masterworks of Chinese art: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2011. p.19)。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百鶴吉服袍〉,果親王墓葬出土。(圖/Colin Mackenzie and Ling-en Lu eds., Masterworks of Chinese art: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2011. p.95。)
〈水月觀音像〉檢測(2008~2009)
位於中國廳的〈水月觀音像〉是館內最受歡迎的明星展品,梅隆基金會(Mellon Found)贊助的檢測計畫,讓修復師有機會從材料學角度研究木質、顏料塗裝,和其他博物館風格類似者進行比較,進一步確認紀年。觀音像分析檢測由當時的科學顧問John Twilley負責。顏料分析經取樣切片,觀音像至少有三層塗料,原來的膚色應接近粉白,靛藍髮色與青綠色飄帶,和現況略有出入;至於瀝粉貼金的部分比較粗糙,可能是賣出來之前才重新整理的最後一層。另外經X光檢測,尺寸巨大的〈水月觀音像〉,底座與佛身是一整塊白楊木種,並用同一木料其它部分加工成手部等小構件。唯因需搬運出國,佛身曾被腰斬過再重組拼回。原本觀音像的定年是根據風格目鑑,若依木質年輪測試的結果,時間又略晚100多年;如果依據報告結果,觀音成像年代可能就要改訂到金、元之間。
位於中國廳的〈水月觀音像〉是館內最受歡迎的明星展品,梅隆基金會(Mellon Found)贊助的檢測計畫,讓修復師有機會從材料學角度研究木質、顏料塗裝,和其他博物館風格類似者進行比較,進一步確認紀年。觀音像分析檢測由當時的科學顧問John Twilley負責。顏料分析經取樣切片,觀音像至少有三層塗料,原來的膚色應接近粉白,靛藍髮色與青綠色飄帶,和現況略有出入;至於瀝粉貼金的部分比較粗糙,可能是賣出來之前才重新整理的最後一層。另外經X光檢測,尺寸巨大的〈水月觀音像〉,底座與佛身是一整塊白楊木種,並用同一木料其它部分加工成手部等小構件。唯因需搬運出國,佛身曾被腰斬過再重組拼回。原本觀音像的定年是根據風格目鑑,若依木質年輪測試的結果,時間又略晚100多年;如果依據報告結果,觀音成像年代可能就要改訂到金、元之間。
中國廳與水月觀音一起。(圖/Colin Mackenzie and Ling-en Lu eds., Masterworks of Chinese art: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2011. p.5。)
金或元〈水月觀音像〉。(圖/Colin Mackenzie and Ling-en Lu eds., Masterworks of Chinese art: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Kansas city: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2011. p.81。)
中國廳的檢視調查(2002~2004)
由蓋提基金會(Getty)贊助的中國廳調查計畫,是文物保存部做過最大型的調查;針對開館以來的第一個中國展廳「temple room」進行陳設品現況紀錄,該廳由元代壁畫、明代藻井和清代扇門構成,是1930年代歐美流行的period room展示設計。廳內〈水月觀音像〉與元代山西洪洞廣勝下寺壁畫,都是經由盧芹齋中介購入,再加上天花板上精美的北京智化寺藻井,氣勢撼人,是許多參觀者共同的回憶。廳內調查最久的,是高達7公尺的〈熾盛光佛說法圖〉壁畫,壁畫層經鑲嵌已與館內建築結構結合在一起,從剖面圖檢視可見壁畫層下與磚牆間的支撐層已經盧芹齋整理過;修復師運用各類光學儀器檢視下的訊息來判讀壁畫結構、區分補筆與顏料分析。從壁畫的切割線來看,壁畫經過千里迢迢的搬遷、拆卸與運輸,受了很多折磨;首先它被揭取成一小塊方形面積,在巴黎的盧吳古玩公司總部再拼裝成稍大塊,待運到博物館後再整面組裝完畢。總體來說,盧芹齋在巴黎做了很多修復(補)工作,其團隊的技術還不錯,然而現代的顏料仍難逃科學儀器檢測;除此之外,在同一批壁畫殘片館藏中,找到有發現兩層壁畫重疊的例子,只不過早年揭取的下層壁畫因殘損而進行修補全色,現在的修復觀念已有不同處理方式。
由蓋提基金會(Getty)贊助的中國廳調查計畫,是文物保存部做過最大型的調查;針對開館以來的第一個中國展廳「temple room」進行陳設品現況紀錄,該廳由元代壁畫、明代藻井和清代扇門構成,是1930年代歐美流行的period room展示設計。廳內〈水月觀音像〉與元代山西洪洞廣勝下寺壁畫,都是經由盧芹齋中介購入,再加上天花板上精美的北京智化寺藻井,氣勢撼人,是許多參觀者共同的回憶。廳內調查最久的,是高達7公尺的〈熾盛光佛說法圖〉壁畫,壁畫層經鑲嵌已與館內建築結構結合在一起,從剖面圖檢視可見壁畫層下與磚牆間的支撐層已經盧芹齋整理過;修復師運用各類光學儀器檢視下的訊息來判讀壁畫結構、區分補筆與顏料分析。從壁畫的切割線來看,壁畫經過千里迢迢的搬遷、拆卸與運輸,受了很多折磨;首先它被揭取成一小塊方形面積,在巴黎的盧吳古玩公司總部再拼裝成稍大塊,待運到博物館後再整面組裝完畢。總體來說,盧芹齋在巴黎做了很多修復(補)工作,其團隊的技術還不錯,然而現代的顏料仍難逃科學儀器檢測;除此之外,在同一批壁畫殘片館藏中,找到有發現兩層壁畫重疊的例子,只不過早年揭取的下層壁畫因殘損而進行修補全色,現在的修復觀念已有不同處理方式。
中國廳的藻井,原在北京智化寺萬佛閣內(1444年)。(圖/Michael Churchman, Laurence Sickma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collection at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Orientations, 26:4(1995), p. 51。)
多年來,許多研究團隊都對中國廳非常有興趣,提出各種合作方案申請。目前進行的「數位中國藝術史與北京智化寺計畫」,由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副教授林偉正所主持。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中心與西安交通大學、納館三方合作,以三維掃描方式建置數據模型,藉此還原北京智化寺原來的建築結構。該計畫除了研究失傳的木作技藝工法,還讓觀眾能虛擬體驗藻井在原始環境下的模樣,對於教學研究、博物館解說等都非常有幫助。
陸聆恩從這些年來參與的修復調查案來觀察,在美國的中國傳統藝術品,雖然在離開文化母國以後已經發生改變,不過它們還是發揮一種跟以前不一樣的生命力,持續啟發後輩。而身為藝術工作者,我們又該如何來持續保護這些非常珍貴的文物呢?
註釋:
註1: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grants,聯邦政府下轄機構。
註2:果親王允禮墓出土有墓主及二位福晉服飾,目前散落北美及歐洲各地。
註3:該寺原為明代太監王振家廟,建於1444年,英宗賜名智化禪寺。
巫伊婷( 3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