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於昨(5)日開鑼,以「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於四鄉五島盛大展出,來自臺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與加拿大等九國的藝術家,超過50件精彩作品,堪稱臺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盛典,邀請大眾走入戰地據點、碉堡、澳口、電廠及常民家中,感受來自島嶼的盛情款待。展期至11月16日為止共73天,也創下歷屆最長紀錄。

作品遍布各個澳口與聚落,讓大眾在走訪的過程中,不僅看見藝術,更能觸及馬祖漁村的日常肌理與生活智慧,重新理解「拍楸」所承載的時代意義。在地與國際藝術家深度共創、充分運用馬祖軍事據點,轉化為藝術展演空間,還可以搭乘鄒駿昇設計的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造訪首次開放的26、53、77據點,感受軍事空間的藝術轉譯能量。

馬祖國際藝術島是由連江縣政府與文化總會共同主辦,文化部、交通部、觀光署、國發會、立委陳雲生辦公室、連江縣議會、馬祖風景區管理處、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等恊辦或指導。向來由現任總統擔任會長的中華文化總會,在2018年由蔡英文總統支持秘書長林錦昌與連江縣政府,共同協商催生「馬祖當代藝術島」,定調以「五屆十年為願景」的長期藝術札根活動,而後待疫情狀態回穩的2022年方才水到渠成。超越黨派立場,從歷史整體的視角出發,重新詮釋與反思冷戰之後的戰地島嶼,成為這一代人,跨越色彩群族,對國家的共同責任。文化總會李厚慶秘書長表示,文總的角色是搭建橋樑,讓世界的風吹進馬祖,將連結的種子吹到在地,讓各種可能性在當地開花結果。

「拍楸」(pha-jiu),源自閩東語,是一種世代傳承、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也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至於什麼是拍楸精神的體現?藝術島的舉辦,是島民、海內外的創作者及心繫馬祖的人們共同努力的成果,這正是「拍楸」的精神。馬祖國際藝術島是以「五屆十年為願景」的長期藝術札根活動,繼2022年春季的「島嶼釀」、2023年秋季的「生紅過夏」,再到今年推出「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揭開馬祖四鄉五島長年醖釀的芬芳,持續蓄積與蛻變,逐漸孕育成一場生命力迸發的藝術盛典。凝聚島民們一起參與的動能,期待在齊心協力的共創精神下,一同「拍楸」奠定藝術島成為島嶼的共同願景,照見海陸之間小島的粼粼未來。

本屆策展團隊由五位專業策展人組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黃貞燕、原典創思規劃顧問副執行長郭美君、藝術家劉致宏、花蓮港口部落的那高.卜沌,以及日青創藝負責人洪榆橙。策展聚焦三大主題:「島嶼的馬祖」探討環境生態與身分認同、「前線馬祖」回應空間政治與戰地記憶、「海洋的馬祖」重新辯證人與海洋的共生關係,顛覆固態陸地霸權想像,走向開放流動的海洋認同。至於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主視覺則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採集馬祖島各行各業島民的手,演繹馬祖的四鄉五島的黎明、清晨、日間、黃昏與夜晚等不同時段五款海報,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

馬祖國際藝術島的開幕演出,以即將真火舞團《海神釀》格外吸睛,當日黃昏,馬祖境天后宮與馬港沙灘迎來以火為道具、海岸夕落背景,以及馬祖民間傳說的主軸,該舞團結合海岸地形,於沙灘上演出,以火舞對應落山風的狂野律動,展現大自然的力量與人類的抗衡。滾燙的沙地成為舞台,風與火交錯的瞬間,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共存與挑戰,火光沖天,映照著多情島地。

即將成真火舞團,由郭彥甫、蔡宏毅兩位全國火舞比賽冠軍舞者,於 2014年夏天在臺灣共同創立,是亞洲目前唯一一個以「火舞」為核心,融合戲 劇與環境元素,創造出獨特演出形式的表演藝術團隊。《海神釀》是舞團迄今最大規模的器樂火舞劇場作品,結合東方樂音與火焰表演,打造融合視覺、聲響與儀式感的沉浸式演出,尤其融入當地表演團隊共同參演,以跨界協作形式,為場域注入藝術能量。他們以臺灣本土文化為根基,在過去十年間,逐步將火舞帶入更深刻的敘事藝術。演出中展現團隊多年累積的創作能量,包括遠征國際舞台、在世界矚目中綻放的臺灣火龍,現場更以火焰語彙演繹信仰、儀式與時間的流轉,呈臺灣現一場關於凝視、關於重生的火焰之祭。他們的演出將火舞融入本土環境,與土地、人文、歷史相結合,創造屬於這片土地的藝術語言。

連江縣長王忠銘親自引領開幕貴賓進行導賞,在出生馬祖的藝術家陳益輝以軌條砦創作的《築巢》作品前表示,將永久收藏與陳列該作品,作為對馬祖戰地歷史的緬懷。軌條砦,是一種用於阻擋敵人登陸的軍事設施,主要由灌入水泥的基座和數根削尖的鐵軌柱組成,整體呈斜角插入沙灘,用於破壞、阻滯敵方登陸船隻,廣泛應用於金門、馬祖等海岸地區,以防禦登陸部隊,現今部分已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觀光景點。而馬祖島嶼,總帶著鹹澀的海味,漫過礁石與灘塗,將那些銹蝕的軌條砦,勾勒出朦朧的輪廓。突兀的鋼鐵造物,本不屬於該座小島,然而,它們卻像一道道沉默的界限,橫亙在原生的生態肌理之上,不經意之間,成為了生命與環境博弈的見證者。

陳益輝表示,歷史不能遺忘。當祖輩前人駕著小漁船漂泊至此,在貧瘠的土地上開墾、築屋,將異鄉變成家園。後來,軌條砦的出現一度讓漁業受阻、交通受限,有人選擇離開,有人則留下來,在有限的空間裡尋找新的生機。他們學著在礁石縫隙裡尋找貝類,用最樸素的方式延續著生活的脈絡。如今,藝術將這些散落的「鋼鐵」串聯起來,構成了一座橫跨灘塗的雕塑。陳益輝強調,走近作品能發現處處都藏著生命的倔強:被海風磨得滄桑頑石,在鏽跡中紮根的苔蘚,甚至還有鳥糞滋養出的小野花。
軌條砦上的鏽跡,被完整保留,斷裂的砦體刻意露出截面,那些不規整的鳥巢形態裡,藏著無數次失敗與重來的痕跡。透過《築巢》作品,陳益輝覺得最動人之處,在於它的誠懇真實,從未試圖掩蓋「傷痕」,淹滅證據。像極了生命本身,從來不是一條直線的坦途,而是在跌倒與爬起中不斷重塑的過程。就像海鳥不會因為曾經的巢穴被摧毀而停止築巢,人也不會因為遭遇挫折而放棄生活。陳益輝的鄉土情就在戰地軌條砦《築巢 》裡,回眸歲月也提醒自己,就像那些在鋼鐵上綻放的《鳥巢》,總能在最堅硬的壁壘之上開出最柔軟的花朶,生生不息。

而藝術家林銓居在馬祖77據點炮口坑道內創作《菊花五千朶》,作為他與馬祖島嶼的重逢。細數與馬祖的淵源,林銓居在25年前就和詩人羅葉、攝影家林保寶、作家鍾文音、藝術家蘇旺伸等人到馬祖駐村創作。沒想到多年之後,馬祖延伸出那麼具當代性的藝術展覽,也算是緣分開花結果。

在1999年與2000年間,林銓居曾兩度到馬祖寫生,對於島上冬季寒風中盛開的黃色野菊花留下深刻印象。這次林銓居將用陶土、釉燒製作數千朵黃菊花,象徵自 1949 年以來戰地歲月中無數青春與生命的犧牲裝置在七七據點的炮口坑道內,映照在曾經戒備森嚴、氣氛肅殺,佈滿消音錐的砲台碉堡。此時此刻,他邀請大家一起用花朵轉譯無情的炮彈聲,用黃菊花超越時代的苦厄,療癒傷痛、回歸自然,祈祝永恆的安詳與和平。

開幕當晚的浩月當空,「枕戈待旦」的標語高懸,象徵著離島馬祖的前世今生。1958年7月,已故總統蔣中正蒞臨馬祖巡視防務時,為嘉勉馬祖軍民,不忘復國之志而親筆所題,再經原有銘刻字跡原樣放大,成為了展臂歡迎遊客的馬祖金字招牌。「枕戈待旦」是馬祖最明顯的地標,也是回憶所在,只是時空變化,戰地角色的蛻變,在第三屆馬祖藝術島舉行的此時此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