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演算法的靈光】當我們與機器共舞 鐘愫君:線性的詩意交錯

【演算法的靈光】當我們與機器共舞 鐘愫君:線性的詩意交錯

【The Aura of Algorithms】When We Dance with Machines - Sougwen Chung: Poetic Interplay of Linearity

鍾愫君的藝術作品最大的共通特色在於其用色與動勢。藍色不僅僅牽動她的視覺神經,同時是16進位紀年與1970年到2023年相應的色彩。而早年長期演奏小提琴的經驗,使她的畫作更接近於抽象畫,是具有方向性、速度與力道的動態展現,恰巧的是,近年她才發現自己的祖先曾經是宮廷重要的書法家,這也讓她與書法中的收放、形體和詩意與自身的創作產生連結,並繼續探索人工智慧借由線條對於意識時空性的延展與重新詮釋。

「我們的錯誤,使作品更加有趣。」華裔加拿大藝術家鍾愫君(Sougwen Chung)如此解釋自己與人工智慧協力創作的最大心得,曾為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研究員,如今以藝術家身分旅居倫敦的她,早在2015年,就在紐約當眾與機械手臂齊力作畫,原先預期機器能夠完美複製、重現她的筆畫,雖然在螢幕上成功如法炮製,在實體上卻大受阻礙,才意識到機械與人一樣都有其侷限性,並靈機一動,反其道而行,以不完美的線條,作為共同作畫的根基,她不再以可預期的機械運動與精準操控為目標,而是透過循環神經網路(Recurrent neural network)的深度學習模型,餵養線性資料予演算法,這些資料轉換成為實體線條,從早期監視器捕捉公共空間人流的移動動線,逐漸到藝術家獨白的聲音頻率,乃至於腦波波動的紀錄,藝術家不僅參與手繪過程,同時以多元的方式,將自我切身的元素,轉化運用,成為演算資料的一部份,再由機械執行輸出。

鍾愫君,《習作33(Study 33)》,壓克力、畫布、D.O.U.G._4訂製機器人系統,82×59 cm,2024。(© Christie’s Images Ltd. 2025)

人工智慧與記憶的繪畫實驗

鍾愫君2017年的作品《記憶》(MEMORY)是她將20年來積累的畫稿數位化、加以分類後訓練人工智慧,再以機械手臂加入作畫的成果,有別於一般對於人工智慧自主創新的期待,該系列演算法更著重於長期的綜觀參照,觀照筆觸之間的關聯與呼應,在2022年末獲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博物館)典藏,因而成為藝術家最受矚目的代表作之一,該藏件包含了一幅由機械輸出與人協作的紙本繪畫、一部記錄藝術家創作過程的影片,以及3D列印的藝術外殼,內含一支USB隨身碟,儲存了影像資料,以及用於訓練第二代繪圖計畫元件(Drawing Operations Unit: Generation 2,藝術家常簡記為D.O.U.G._2)的循環神經網路模型詳細資料,這些圖像、影片與數位資料深入記錄了人工智慧在藝術家與當代藝術創作中扮演的角色。

色彩與動勢中的個人軌跡

除了創作方法外,鍾愫君的藝術作品最大的共通特色在於其用色與動勢。藍色不僅僅牽動她的視覺神經,同時是16進位紀年與1970年到2023年相應的色彩。而早年長期演奏小提琴的經驗,使她的畫作更接近於抽象畫,是具有方向性、速度與力道的動態展現,恰巧的是,近年她才發現自己的祖先曾經是宮廷重要的書法家,這也讓她與書法中的收放、形體和詩意與自身的創作產生連結,並繼續探索人工智慧借由線條對於意識時空性的延展與重新詮釋。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

陳賦(Greta Chen)( 16篇 )

以情感富足為美,以精神周遍為智,在美感與智識之間,挑戰文字的延展性。現任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