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愛閱讀│《牆外的牆》──記得,是不讓高牆再次矗立的力量。

愛閱讀│《牆外的牆》──記得,是不讓高牆再次矗立的力量。

牆究竟是什麼?對故事裡的孩子而言,牆是不願再想起的回憶,回憶裡是恐懼、是悲傷、是無以名狀的失去。而對故事外的我們而言,牆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歷史,歷史裡是血、是淚、是生命,是我們不願重蹈覆轍,所以得好好記得的事。

還是幼教老師的那些年,我發現一件弔詭的事:我們帶孩子認識節日,卻鮮少帶他們認識二二八紀念日。為什麼我們如此有默契地「不解釋」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大人覺得歷史太複雜了。

我的第一次嘗試,是以玉山社出版的《說好不要哭》作為媒介,它以政治受難前輩陳欽生[1][2]的故事為原型,孩子們從中感受彼時氛圍,傷心於他無法回家,憤慨於他被栽贓。是的孩子能懂,只要找到方式。


[1] 陳欽生,1949年生,馬來西亞僑生。1971年,陳欽生被誣陷為「臺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嫌犯,因而坐了十二年的牢。可參考: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影片系列-陳欽生事件〉,《Youtube》,https://youtu.be/BHLz_9w2nqc?si=OB4gQpGR_ujXizqa,2022.6.13,檢索日期:2025.1.29。

[2] 補充說明:陳欽生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從廣義定義來看,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是有延續性與關聯性的,當時我在說完故事後,是有補充歷史背景的。


2019年起,國家人權博物館開始舉辦「畫話: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工作坊。創作者們有如百花齊放,說著一個又一個臺灣的故事,故事們[1]陸續被出版,也代表著,我們能訴說臺灣歷史的方式更多了。

去年底,我得知第三屆作品《牆外的牆》即將出版,我首先注意到故事視角。這類故事大多從政治受難者的角度出發,特別的是,《牆外的牆》是從政治受難者的子女,亦即從兒童視角出發。

故事從一望無際的風景開始,有山有海,有白雲有天空,有蜿蜒的道路,有暖黃的夕陽。可孩子的世界不是這樣的,他的世界都是牆,不同大小高低的、堅硬不催的、聽得見腳步聲的牆。 有一天,腳步聲靠近、開門、帶走媽媽。孩子發現,牆外只有更多的牆,而不是媽媽說的風景。好久以後,長大後的孩子,看似離開牆內,卻仍在感受牆外的牆。

有一天,腳步聲靠近、開門、帶走媽媽。孩子發現,牆外只有更多的牆,而不是媽媽說的風景。好久以後,長大後的孩子,看似離開牆內,卻仍在感受牆外的牆。世界上是否存在沒有牆的地方呢?

[1] 包括:《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黃一文,2021)、《走出霧之森》(蔡旻螢、許楚妘,2023)、《翻頁之後》(芳因、芳安,2023)、《發現》(陳威諺,2024)等。


故事開頭是滿版的風景,綠色與暖黃色的搭配,帶來生機盎然的、溫暖人心的感受;整體視野遼闊,讓人感覺愜意與自由。翻頁後,風景猛然縮小成牆上的畫,色調瞬間變成陰冷的灰黑色,帶來心理上的衝擊──原來,這片風景只能是母女的想望。

圖說:跨頁一到二,從廣闊到侷限,從暖黃到灰冷。原來風景是母女的想望,帶來強烈的對比與衝擊。

「這個世界是由牆組成的。」

這是什麼樣的世界?很大的牆,是包圍孩子的牆;很小的牆,是阻隔馬桶的牆;上方透光的牆,是用來監視的洞;下方透光的牆,是用來送餐的洞。意味著,這裡──沒有自由,只能困在高牆裡;沒有隱私,無時無刻被監視,連上廁所都不例外;沒有尊嚴,連吃飯都像在乞討。

圖說:跨頁三,在由牆構築的空間裡還有不同的牆,只為剝奪他們的自由、隱私與尊嚴。

「走道上有腳步聲。」

從孩子的視角,我們看到兩種腳。穿著鞋子的腳,全身黑,有武器,顯得冷酷與無情;跟母女一樣的赤腳,他們是住在別的房間的,一樣失去自由的人。

他們被帶去的房間,有雜草、腳印、血跡、眼鏡、書本、日曆……。圖像以物件暗示他們的遭遇,也預告媽媽可能的未來。我們毋須真正看見「當下」,光是如此便能感受,在一間間小房間裡消逝的,是語言、思想、時間、體力……甚至是生命。

圖說:跨頁九,房間裡的物件,暗示著在小房間裡消逝的,是語言、思想、時間、體力……甚至是生命。

「只有更高的牆、更大的門……」

「和不斷流淚的我。」

這兩句話,出現在故事中段,媽媽被帶走時。翻頁後,我們才驚覺時空已轉換,「不斷流淚的我」是現在,是已經長成大人的孩子。除了身形,還有場景、色調與字型等線索,讓故事從「過去」過渡到「現在」。

圖說:跨頁十二到十三,圖像從身形、場景、色調與字型等轉換時空。翻頁後,過去已經過渡到現在。

不再困在牆內的孩子,是不是真正自由了呢?牆上那幅風景,是在牆內的盼望;一旁有幅混亂線條,彷彿牆上作畫的回憶;鞋櫃旁的黑色長靴,讓人想起穿著鞋子的人;門上刻意貼住的位置,恰巧是曾被監視的洞……。這些都暗示著,即使現在看似充滿光亮,過去的晦暗卻從未遠離。

長成大人的孩子,仍然止不住地哭泣。因為即使離開了牆內,牆內發生的一切仍壓在心上,無法遺忘。即使身在牆外,他仍能感受到一道道牆,因此,他只想走向無牆之處。

最後,邀請大家回頭看看封面,是一道黑色高牆,上頭有鐵絲網,外頭有一片暖黃。而這片高牆是可以「拆掉」的,拆掉之後,正是母女企盼的風景,那裡沒有牆,只有一覽無遺的天空、山巒與大海。

圖說:拆掉高牆後,是母女企盼的風景,那裡不再有牆,只有天空、山巒與大海。

牆究竟是什麼?對故事裡的孩子而言,牆是不願再想起的回憶,回憶裡是恐懼、是悲傷、是無以名狀的失去。而對故事外的我們而言,牆是我們不能忘記的歷史,歷史裡是血、是淚、是生命,是我們不願重蹈覆轍,所以得好好記得的事。

牆外的牆
作者: 太迪了
陳雅媛( 2篇 )

大學讀的是幼教,當了幾年幼教老師後,決定暫停幼教生涯,到臺東讀兒童文學研究所,研究的是人權繪本。

畢業後,想著如果回到幼教現場,是不是就可惜了這些年的兒文果實?

於是,成為幼教兒文混血的繪本推廣者。現為「雅媛老師的繪本+」版主,寫書評、接講座、經營繪本讀書會,平日也會到幼兒園代課。

經營粉絲專頁 雅媛老師的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