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自學教材,學習的探索地圖《孩子需要自學嗎?:自學不是放手,而是陪孩子慢慢長出學習的樣子》

自學教材,學習的探索地圖《孩子需要自學嗎?:自學不是放手,而是陪孩子慢慢長出學習的樣子》

自學教材的與眾不同,在於它不是用來「餵」孩子知識,而是用來「喚醒」孩子思考、激發主動學習的能量。它不只幫助孩子學,更幫助家庭一起成長、一起找出最適合自己節奏與風格的學習方式。

選擇教材沒有「唯一解」,也不需要完美起手式。最重要的是你與孩子都願意一起探索、一起調整;只要孩子正在學習、正在成長,你們就在正確的路上。

大部分的家長可能不知道我們所熟悉的課本並不完全適合自學生使用,所以如果使用傳統的教材必須有一定的調整。過去,我們被教導要一字一句地背誦課本內容,彷彿只有記住,它才算是學習完成。但在自學的過程中,課本不應該是學習的終點,而是像參考書一樣,引發孩子思考與探索。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CANVA

自學教材之所以不同於教科書

自自學教材之所以與眾不同,關鍵不在於內容有多「高深」或包裝有多「精美」,而是它的使用方式與設計邏輯和傳統教科書截然不同。

1.自學教材的靈魂:啟發思考而非灌輸知識

傳統教材往往是線性設計,從知識點一條條灌輸,重「記憶」輕「應用」,而自學教材則強調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動機」。它可能以一個問題、一張圖、一段真實情境作為起點,讓孩子去思考、搜尋、討論,再回頭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脈絡。舉例來說,學習分數時,傳統課本會教你「幾分之幾怎麼換小數」,但自學教材可能會先丟出一個問題:「小明跟兩個好朋友去買了pizza,回家後為了讓大家都能公平的吃到大小相同的pizza,小明應該怎麼切?」讓孩子有生活經驗的連結,再引導他進入抽象數學。

2.以如何「學」為中心的教材設計

學校課本往往預設「老師會講解」,但自學教材通常設計得「讓孩子能自己學」―透過圖示、提示語、延伸閱讀、QRcode影片等多元方式,讓孩子在缺乏教師指導時也能一步步探索。這種設計上的差異,使得自學教材更像是一本「學習地圖」,而非只是一疊必須死背的內容。

3.學習內容跨學科、連結真實生活

自學教材往往不會被學科框死。例如一個關於「水資源」的單元,可能同時涵蓋地理(水循環)、科學(水的性質)、社會(用水分配)、語文(寫出節水倡議文)甚至數學(計算家庭平均用水量)。它鼓勵孩子從一個主題出發,串連不同知識領域,訓練他們統整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只會填選擇題。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自學教材,更像是蜘蛛網,縱橫連結把知識串連起來並與生活連結,這個形容我覺得很貼切!

4.可以調整順序與深度,為孩子量身訂做

自學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固定進度表,而是彈性的學習工具。你可以根據孩子的程度與興趣,自由調整順序、挑選單元、加入額外活動或跳過已熟悉的內容。教材不再是「課綱的腳鐐」,而是協助孩子延伸探索的跳板。孩子的學習本就應該是螺旋反覆進行上升,而非電梯式直升。

5.教材是親子共同學習的媒介

在自學家庭裡,學習不再是「父母教、孩子學」,而是「一起學」。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CANVA

好的教材不僅能引導孩子,也能引發親子的對話與共學。例如,看到一個問題:「古代人沒有冰箱,怎麼保存食物?」孩子好奇地問。家長也跟著思考:「對耶?!」我住台中時曾經因為孩子問了「糖怎麼來的?」,然後衝往台南看糖廠。看了糖廠之後,小孩問:「那鹽呢?」所以我們衝去了七股鹽山。再下週他居然問我:「那米呢?」做媽的我真的沒認真想過這些問題,那天我們就開心地去看了米博物館。孩子們的問題真的創造很多戶外教學的契機啊!這樣的互動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更是關係的深化。教材變成一種共學的媒介,讓家庭成為一個真實的學習共同體。

總結來說,自學教材的與眾不同,在於它不是用來「餵」孩子知識,而是用來「喚醒」孩子思考、激發主動學習的能量。它不只幫助孩子學,更幫助家庭一起成長、一起找出最適合自己節奏與風格的學習方式。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從「該念什麼」轉變成「為什麼學、怎麼學」,整個學習的世界就變得完全不同。

自學課本真的必要嗎?

許多剛開始自學的家長常常會問:「要不要買學校用的課本?」我的建議是:課本可以參考,但不是必要品。它可以作為方向與基礎知識的清單,但不需要從頭到尾逐課硬背。自學最大的優勢就是「自由調整」―你可以只挑選課本中適合孩子的部分使用,也可以完全不用,改採線上課程、繪本、影片、實作活動等資源。

其實現在已有許多國家漸漸脫離了「課本至上」的教學方式。

像是芬蘭、紐西蘭強調主題探究與專題學習,教材不再是厚厚一冊課本,而是豐富多元的學習素材;美國自學教材發展已久,市面上有各種風格、年齡層與學習模式的資源,家長與孩子可自由組合;英國則多採用「課綱參考+靈活實施」的方式來安排學習進度。這些經驗都證明了:學習的本質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激發學習動機與能力。

示意圖 非本書用圖 圖片來源: CANVA

我們的故事:從「不合適」走向「自在學習」

我們剛開始自學時,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買了傳統學校的課本來教。結果一開始就感受到挫敗感:氣氛沉悶、孩子提不起勁、學習效果也不理想。他們不是不想學,而是不適合用這種方式學。於是我們觀察孩子的反應,開始嘗試不同的教材與方法。數學上,我們從生活例子出發―用披薩、積木、桌遊來練習;語文上,我們改用有趣的繪本、對話書和寫作任務;自然科學,我們則用影片、實作實驗與參訪方式帶入。

漸漸地,孩子們的學習變得活潑起來,他們不再被動接受,而是會主動找資料、提問、延伸探索。我們終於找到了屬於他們的學習組合。當需要理解概念時,就用一套比較清楚的教材來講解;當需要練習時,就找一本題目設計活潑的練習本;其他時候,則讓他們盡情使用圖書館、網路資源、自製報告,完成屬於自己的學習歷程。

很多家長擔心這樣會不會影響銜接?會不會未來無法回學校或升學?根據我的經驗與觀察,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我的孩子們有的現在已經大學畢業,有的正在大學中學習,他們在大學裡的適應能力與學習熱情往往讓教授印象深刻。他們沒有被制式教材框住,反而更懂得怎麼主動學、怎麼有效學,在銜接體制內教育上完全沒有障礙。

本文經授權摘錄自《 孩子需要自學嗎?:自學不是放手,而是陪孩子慢慢長出學習的樣子》

推薦閱讀

一本提供孩子自學的全方位寶典

# 孩子不愛上學,怎麼辦?

# 一說要上學,就鬧肚子疼。

但孩子真的適合自學嗎?

# 而你準備好當⼀個「陪學者」了嗎?

不是你做不到,而是沒人教你怎麼開始。我們也曾如此,現在把這條自學之路寫給你。 

書中提供家庭實作範例、學習資源、PBL專案導向學習引導流程,讓你不用當專家,也能打造屬於孩子的學習旅程。給每個想改變卻怕走錯步的家長,這本書是你最好的起點與同行者。   真正的⾃學,是⼀種「選擇」,⽗⺟的態度決定孩⼦的發展 

當學⽣能夠主動學習,他們不僅僅是在吸收知識,⽽是培養⼀系列 21世紀核⼼能⼒(21st Century Skills),這些技能被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與全球教育專家認為是未來社會與職場必備的能⼒,包括: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能夠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案。創造⼒(Creativity):發展新點⼦,突破傳統框架思考。 溝通能⼒(Communication):清晰表達想法,與他⼈協作。合作能⼒(Collaboration):與不同背景的⼈⼀起⼯作,解決複雜問題。 

這些能⼒無法僅透過課堂聽講或考試來獲得,⽽是需要透過討論、合作、實踐與反思來發展。⾃學提供了⼀個更靈活的環境,讓孩⼦能夠透過多元的學習⽅式,培養這些真正影響未來的能⼒。自學的孩子也能培養出這些職場必備的能力,該如何做?

就讓在自學領域中的過來人和專家告訴你 :自學與PBL,讓孩子變成終身學習的人# 什麼是P B L 專案導向學習?# 世界各國的自學方式為何?# 如何讓孩⼦在PBL中找到⽅向感?# 教育不只是讓孩⼦「適應世界」,也要讓孩⼦有能⼒,去改變世界。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522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