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致美好年代:三件拍品談20世紀初珠寶發展史

致美好年代:三件拍品談20世紀初珠寶發展史

寶石的生成仰賴高溫高壓的地球環境,除了漫長等待時間,更需要一些小幸運,才有機會出現豐富的礦產,每種寶石都是殘酷的限量供應。大自然造就的稀缺性,讓寶石成為市場彌久不衰的投資目標,至於價格高低的重要關鍵,除卻切磨工法的好壞,更取決於尺寸重量、顏色和淨度。

回顧人類大歷史,寶石是奢侈品之源,超越日常生活需求的存在,天生具有的特殊光澤和質地,深深吸引人們的目光。史前祖先將貝殼、獸牙及玉石礦物打磨及穿繩,製作成飾品配戴。隨著挖掘和切磨技術的進步,鑽石、藍寶石、紅寶石、祖母綠等礦物透過工匠之手,鑲嵌於戒指和項鍊的金屬臺座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成為皇族富人的榮耀標章。

寶石的生成仰賴高溫高壓的地球環境,除了漫長等待時間,更需要一些小幸運,才有機會出現豐富的礦產,每種寶石都是殘酷的限量供應。大自然造就的稀缺性,讓寶石成為市場彌久不衰的投資目標,至於價格高低的重要關鍵,除卻切磨工法的好壞,更取決於尺寸重量、顏色和淨度(註1),故逾千萬的寶石拍賣紀錄,絕大多數來自大克拉數的寶石,像是2017年蘇富比春季拍賣的59.60克拉鑽石「粉紅之星」,由於是數量稀罕的粉紅色彩鑽,再加上內部無瑕的淨度,讓它以7200萬美元(折合約新臺幣22億元)成交,創下歷史第一高價。

目前世界上第一高價的寶石,是59.60克拉的鑽石「粉紅之星」(CTF Pink)。圖取自蘇富比官網。

縱使珠寶的先天條件決定一切,「靈光(aura)」卻讓價值有了翻轉的機會──具有歷史意義和巧匠設計的古董珠寶,成為另一種收藏選擇。有別於現代珠寶品牌的經營方式,過往若想要擁有首飾,都需要請工匠特別製作。工匠會依照客戶的需求設計,有時是為了搭配華美的服裝及出席舞會,由於過去以燭光照明,工匠想讓胸針在晚宴中更加耀眼,便會加裝彈簧在鑲嵌寶石的部件上,當佩戴者一有動靜就會搖晃,讓寶石光芒更加靈動;有時則是一種心意的傳達,為了獲得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1533-1603)青睞,宮廷貴族特別訂作珠寶配戴,珠寶正面是女王的金色側面浮雕,暗示她崇高的王權地位,背面則描繪船在風浪中依舊意志堅定地航行,藉此譬喻英國教會在她的領導下抵抗宗教動蕩。訂做這件珠寶的意義,佩戴者不僅是基於對外在王權的崇敬,而更著重在表述伊莉莎白美德和容貌,傳達出個人的景仰。這些精緻的手工和細膩巧思,讓古董珠寶與機械化時代來臨之後、大量生產的珠寶款式截然不同,一旦上手把玩,即能感受獨特的魅力。

1600年訂製〈赫內吉寶石〉(The Heneage Jewel),收藏於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一般而言,「古董」指百年歷史以上的物品,因此隨著時間的流變,可定義成古董珠寶的時間區段也不同。「古董的定義是會隨時改變的。」2020年,時任蘇富比歐洲區珠寶部主席暨珠寶專家馬謝蒂(Daniela Mascetti)表示,「我們現在視古董珠寶為1911年或以前的作品,但我在四十年前入行的時候,這些珠寶當然還不能被稱之為古董。古董珠寶沒有嚴格的定義標準,因為隨著時間不斷推移,越來越多珠寶會躋身古董的行列。」在珠寶史的發展當中,20世紀初設計的經典珠寶後勢看漲,即便部分未滿百年,但仍被視為古董珠寶的一環,英文更精準地以「vintage jewel」稱呼,vintage最早是用來描述特定年份收穫的葡萄所釀之酒,後來泛指20世紀前後、具有歷史價值和舊日情懷的時尚物品(註2)。正逢中產階級快速增加,成為奢侈品消費客群的主力之一,這些珠寶的設計緊貼當時的藝文浪潮,像是因應新藝術時期(約1890-1910)而生的珠寶款式。

勒內.拉利克吊墜項鍊:編寫詩意的自然

19世紀末,歐洲面臨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文化衝擊,當所有產品都能用生產線大量複製,就失去了獨特性。藝術家企圖提出新的觀點,追求不同於古典的現代藝術語彙,並將自然界的動植物樣貌融入設計創新,改變了建築、雕塑、繪畫及工藝設計等領域,相互聯動成一項全球性的藝術運動。

新藝術珠寶將動植物放入裝飾中,代表人物法國設計師勒內.拉利克(René Lalique)運用Plique-à-jour的琺瑯工藝,以更詩意的形式模擬自然色彩。Plique-à-jour的法語意為「讓光透進來」,製作方式類似中國的掐絲琺瑯,將玻璃質填料放入有底的格框中。不過在燒製成形之後,會用酸洗掉底背,成品呈現一種類似彩色玻璃的效果。勒內.拉利克的美學可謂歷久彌新,2017年秋季佳士得日內瓦拍賣中的〈琺瑯、鑽石和珍珠吊墜項鍊〉更立下設計師個人紀錄的里程碑。此作有設計師「Lalique」簽名,推測是1899至1901年間的作品,項鍊墜子設計成四隻帶鑽石翅膀的金色黃蜂懸掛在山楂枝枒,特殊的琺瑯技藝打造出透亮精緻的葉子,下方懸吊巴洛克珍珠,增添造型的豐富度。估價為9萬至13萬瑞士法郎,最終成交在97萬2500瑞士法郎(折合約新臺幣3598萬元),逾低估價十倍。

勒內.拉利克(René Lalique)〈琺瑯、鑽石和珍珠吊墜項鍊〉,創下97萬2500瑞士法郎的成交價。圖取自佳士得官網。

除了沿襲過去珠寶行業設計師獨立接案為客戶製作的傳統,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有珠寶品牌成立,將在地市場擴大至全球,新藝術風格從法國向外發散,不過能與勒內.拉利克一樣掌握琺瑯工藝者少見,美國珠寶品牌馬庫斯(Marcus & Co)為其中之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其製作的〈胸針〉,造型取自甜豌豆花和葉子的形態,以鑽石、海螺珍珠點綴其間,自然題材和工藝技術都令人聯想到法國設計師勒內.拉利克的創作。

美國珠寶品牌馬庫斯(Marcus & Co)〈胸針〉,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Public Domain

梵克雅寶ZIP項鍊:「工業產品」的華麗轉身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裝飾藝術(ART DECO)開始流行,將珠寶設計帶向更加現代簡約的風格。裝飾藝術(ART DECO)源自1925年法國舉辦的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Exposi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écorat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展示最新的工業設計趨勢。博覽會展出七個月,深深影響了建築、室內設計、珠寶等多個領域,這也是裝飾藝術風格的開端。

裝飾藝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誕生,1920年代之後的社會重視金錢和物質生活,派對成為名流間的盛事。配戴的首飾運用更加簡約的幾何形狀,色彩轉向鮮豔,女性穿著沒有腰身的及膝洋裝,搭配寶石特製的髮帶和長項鍊,這些飾品使用的材料更加多元,不只有鑽石、剛玉和祖母綠等傳統寶石,更加入了水晶、黑瑪瑙、珊瑚及碧璽等半寶石,不僅造型多變,首飾更加繽紛。珠寶品牌敏銳地抓住潮流,如1903年創立的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設計出不少經典,深受政商名流喜愛,包括溫莎公爵夫人沃利斯.辛普森(Wallis Simpson)。

梵克雅寶1952年製作的ZIP項鍊,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大美不言」特展展出。項鍊使用黃K金和鉑金打造,以祖母綠、鑽石點綴。將拉鍊拉起,即可轉換成手鍊。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沃利斯.辛普森與其相愛的溫莎公爵和梵克雅寶關係匪淺,兩人是忠實顧客,與品牌設計師一同討論設計,創造出新的設計樣式。其中最令人驚豔的發明,是將拉鍊(Zip)裝上了首飾。19世紀末期美國發明扣靴子的拉鍊Zip,開闔變得更加容易,是大量製作的工業化產品。據傳沃利斯.辛普森鼓勵梵克雅寶藝術總監雲妮.普伊索(Renée Puissant),創造出ZIP項鍊,拉開可以戴在頸上,關起則是腕間的手鍊。ZIP項鍊雖在1938年獲得專利,但真正做出如布料質感、輕鬆開關的成品,卻要到1951年。由於製作工序繁複困難,數量稀少。2022年7月佳士得的網路拍賣曾出現一件以細碎的紅寶石和鑽石交互鑲嵌、拉鍊頭以18K金編成的流蘇裝飾,整體精緻而奢華,估價為20萬至30萬歐元,成交價為81萬9000歐元(折合約新臺幣2911萬元)。

2022年7月佳士得網路拍賣的ZIP項鍊,成交價81萬9000歐元。圖取自佳士得官網。

卡地亞HUTTON-MDIVANI翡翠項鍊:玉珠與鑽石的時尚混搭

20世紀初,卡地亞開始將東方元素融入珠寶設計中。這件別針是「水果錦囊」(TUTTI FRUTTI)風格,運用各色寶石雕刻成花葉和莓果形狀,靈感來源是印度。圖取自蘇富比官網。
卡地亞利用中國元素,於1919年製作之〈陰陽墜飾〉。圖引自《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臺北:雙瑩文創,2012,W57。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珠寶設計亦融入了埃及、非洲及亞洲等多元文化,中國鍾愛的翡翠也走向了國際,成為裝飾藝術的元素之一。中國向來偏好玉石,但歷代都是以軟玉為主,直至清代才開始流行翡翠,慈禧太后對翡翠更是愛不釋手,透過官府對外大量收購,這也使得清末的翡翠價格水漲船高。中國歷朝的邊界管制森嚴,更甭提有外國商貿可以獲得皇室等級的玉器。19世紀英法戰爭爆發,法國士兵闖入頤和園,將清宮收藏的玉器文物帶出境,成為楓丹白露收藏的一部分,讓珠寶設計師大開眼界,歐仁.豐特奈(Eugène Fontenay,1823-1827)便曾在首飾上使用翡翠。

慈禧太后對翡翠的喜好,是古今珠寶商津津樂道之事。©Public Domain
清末的翡翠價格高漲,與宮廷喜好有關。此為同治年間入庫的翡翠玉珠,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1847年創立於法國巴黎的卡地亞(Cartier)亦是運用東方元素於珠寶設計上的先驅之一。自1900年以來,卡地亞內部典藏文件中不時會出現「中國」和「日本」的關鍵字,像1903年提到有製作一件中國龍玉雕的墜飾,又如1906年曾將日本胸針、中國墜子和玉項鍊賣給格雷夫人。當時對中國藝術的認識仍是模糊的東方概念,真正讓卡地亞將中國美學和西洋古典設計融合、獲得中外名媛青睞的契機,是在1920年代之後。

隨著舊時代殞落,新的民國政府建立,皇室不再是頂級翡翠的消費群,取而代之是新富階層。「爪哇糖王」印尼華僑首富黃仲涵之女黃蕙蘭,1918年嫁給中國外交家顧維鈞,後對中國的陳設文玩產生興趣,長年居住歐美的她開始與號稱「翡翠大王鐵百萬」的珠寶商鐵保亭聯繫,購買上等翡翠。黃蕙蘭對時尚有獨到觀點,1926年向路易.卡地亞提出委託,將自己購買、質地宛若玻璃的翡翠青椒交給他設計。卡地亞不負期待,將其配上總重有25克拉的鑽石墜扣製作成吊墜。

「爪哇糖王」印尼華僑首富黃仲涵之女黃蕙蘭,照片中的她配戴玉珠項鍊。©Public Domain

巧合的是,卡地亞不久後再次接受到名媛芭芭拉.赫頓(Barbara Woolworth Hutton)父親訂單,這件訂製首飾的主石為翡翠玉珠,是給女兒和喬治亞王子亞歷克西斯.姆迪瓦尼(Alexis Mdivani)的結婚禮物。玉珠總計27顆,大小落在15.40至19.20 公釐之間,有上等翡翠的帝王綠色和晶瑩剔透的質地,推測可能是清末宮廷流出的精品。1924年以降,前清皇室內務府為應對末代皇帝婚禮造成的債務,兩度將清宮舊藏的珠寶古董抵押,向銀行換取貸款。由於內務府無力償還貸款,1927年銀行將部分品項對外販售,買家中也有來自異國的商人,如美國舊金山的安倍.甘普(Abe Gump)。

1933年,芭芭拉.赫頓與丈夫攝於大都會歌劇院前,戴著訂製的卡地亞翡翠玉珠項鍊。

芭芭拉.赫頓首飾的玉珠按大小順序排列成串,卡地亞最初用欖尖形切割鑽石裝飾鍊扣,到了芭芭拉.赫頓的手中,她又再重新訂製,這回卡地亞設計師為其配上鑽石及紅寶石鑲嵌的鍊扣,選用鮮豔的色彩與幾何造型,為珠串帶來畫龍點睛之妙。收藏二十年後,芭芭拉.赫頓將玉珠鍊轉送同為喬治亞皇室媳婦的摯友露易絲.范.艾倫(Louise van Allen),而後傳承給公主妮娜.姆迪瓦尼(Nina Mdivani)。1988年在拍賣場上首次現身,以200萬美元成交,成為當時翡翠的第一高價拍品;六年後再次上拍,成交價420萬美元;2017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成交在2140萬40000港元(折合約新臺幣7919萬3800元)。

2017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推出卡地亞〈HUTTON-MDIVANI天然翡翠珠配紅寶石及鑽石項鍊〉,成交價2140萬40000港元。圖取自蘇富比官網。

「想要無可取代,就必須與眾不同。(In order to be irreplaceable, one must always be different.)」這段時裝設計師可可.香奈兒的名言,為近代珠寶發展史下了完美的註解。20世紀是機械複製的革命,大批製造帶來的重複性和單調感,讓人們對這個新世紀不知所措,苦惱著擺脫平庸,期待著卓爾不群。20世紀初的設計師揮灑才華,為自己的客戶打造出與眾不同的夢幻逸品。這些「與眾不同」實現每個委託者的美好年代(註3),更造就了永恆不滅的經典樣式。


註釋

註1 除了這些條件,產地也是影響價格的因素之一,但仍以顏色淨度為優先。
註2 「vintage」在中文翻譯上較模糊,有人將其翻成「古物」,為不滿百年但仍受到現在不斷致敬的舊款式,如珠寶、巷弄販售的「古著」。「vintage jewel」在中文裡無法找到對應詞語,拍賣行和零售商有時仍翻成「古董珠寶」。
註3 美好年代(法語:Belle Époque)指的是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歐洲時期,特別集中在1896至1914年間,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推動了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的成熟,至今仍被後人懷念,成為幸福與希望的象徵。本文借用此詞,來談述20世紀初的珠寶發展。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Thames and Hudson,Cartier: Jewelers Extraordinary,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84。
石井楊青《古董鑑賞:你所不知道的古董珍寶內幕》,臺北市:臺灣東販發行:聯合發行總經銷,2014。
王鶴北〈傳奇女性與他們的翡翠情緣〉,《紫禁城》2019年第5期,頁72-85。


本文引用自《典藏.古美術》386期〈致美好年代:三件拍品談20世紀初珠寶發展史〉,作者:張筠。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張筠( 7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