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打造一個平台,破除所有限制,讓藝術自由的在這裡發生。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藝術團隊,沒有任何負擔的盡情創作、自由交流。等待被發掘、被看見的年輕創作者,給國際藝術家、策展人及藝術媒體都看見。當我們創造出最大的自由,期待所有可能都實現。」
——第一屆藝術自由日舉辦宣言
2014年11月15日,蔡依林發表專輯《呸》,縣市長選舉倒數兩週,太陽花學運後約莫半年,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第一屆藝術自由日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式開幕了。儼然是一個新型態的藝博會,與躁動的時代共鳴著,匯聚各式各樣的年輕創作者,打造一個為期兩天的獨立藝術聚落。十年來,這個非典型的藝博會歷經許多變化,創辦人黃禹銘說,今年或許是最後一屆了。
復辦的藝術自由日選擇在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舉行,以「變形記」為題,向超現實主義一百年致敬,倒是提醒了至今在國內尚未有機構組織以展覽事件回應的此一藝術史節點。與過往一樣,邀請各式各樣的年輕藝術家投件,免展位費,也邀請評審團隊,從徵件作品中選出十個優選獎項,並從中選出一位大獎得主,總獎金共四十萬元。除此之外,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團隊更融入了另外三個展演計劃——「一日茶道X藝術家與他們的茶道具」、自行策劃的聯展「變形記」,以及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在臺灣的最大個展。這樣的安排,使伊日基金會的品牌性在藝術自由日期間更為突出,更加反映「伊日」對於藝術與生活美學的複眼觀。
「一日茶道X藝術家與他們的茶道具」,是讓不同藝術家的創作與以茶為本的台灣保養品牌「一日茶道」相互呼應的聯展。而「變形記」聯展則由伊日藝術計劃團隊策劃,帶來童昆鳥、王鴻川、詹賀、時永駿 、丸尾康弘(Yasuhiro Maruo)、楊・紹馬爾(Jan Soumar)、小瀨真由子(Mayuko Ose)、蘿拉・琳伯格(Laura Limbourg)、M. Irfan與郭俊佑(Kuo Jun-You)等藝術家和畫家的作品。另外特別策劃的平子雄一個展,更將帶來藝術家高達四米的大型裝置近作。黃禹銘說,今年徵件總人數雖不如團隊預期,但高比例的國際藝術家投件,卻是意外的驚喜。
「我始終都希望藝術自由日能成為一個更國際化的藝術活動,希望能吸引到的人,不只是國外藝術家,更有國外的藝術愛好者。」
對於四面環海的在地形上相對孤立的臺灣來說,國際化一直是成本高昂的事情,但它同時也意味著異質的可能性,提供新的想法,新的觀看,在英國社會學家馬克・費舍所謂的「未來正緩慢被取消」的當代,更彌足珍貴。
或許是來自伊日近年來在團隊中加入國際專員之後的成果,「國際投件佔了四成比例。除了大家熟知的那些國家以外,不少臺灣相對陌生的國家,亦有藝術家投件。」最後選出的65組藝術家名單中,更有以色列、伊朗、北馬其頓的藝術家參與。如何讓這些國際藝術家可以順利來到現場展出創作,也考驗著文化部、勞動部與外交部等臺灣中央部會對於外國自由藝術工作者的友善程度,十幾年來,這都是難以通案論之的議題。「我們也和這些外國藝術家討論,如果最後真的簽證下不來,我們可以如何協助他完成作品。但終歸還是希望他們能來。」
關於今年藝術自由日的另一個徵件現象,則是國內藝術大學的學生報名人數,為歷屆以來最低。黃禹銘認為,這反映著國內當代藝術展演環境的變化。
藝術大學出身的藝術家,如今已不如十年前那般缺乏展演機會。本地畫廊紛紛在挖掘年輕藝術家,各地的藝文空間、美術館,在疫情開始至今也紛紛成立。同時,大家對展覽的想像,與十年前相比更多元化了。種種環境的變化,也讓黃禹銘認為,藝術自由日似乎也完成了它在十年前的階段性使命——一個讓藝術可以自由表現,也讓藝術環境中的不同機構、畫廊和組織,可以進一步從中連結新興創作者的平台。
自2014年成立以來,藝術自由日便自詡成為一個藝術家參展免場租、自由發表的平台。它的誕生,源自於伊日藝術計劃在早期參加不同藝術博覽會的經驗,以及黃禹銘對Geisai Taiwan(2009-2011)的觀察。彼時,藝術學院年年生產出年輕藝術家,但卻沒有相應的展演空間可以支撐創作者,因此標榜年輕族群的中小型藝博會,便成為這些藝術家的重要選擇。Geisai Taiwan在短短三屆裡,造就了不少臺灣年輕藝術家的市場能見度,然而,藝博會的徵件與評選制度,也令每屆容易重複選出同樣類型的藝術家缺乏多樣性。
藝術自由日的成立,呼應的是當時藝術環境對於多樣性的需求,也讓不少藝術家被環境看見了。如導演周瑞祥、藝術家陳俊宇、陳聖文、張昱萍、寧森、蘇子涵…等,均在不同屆中獲得獎項與藝術界的關注。細數歷屆的獲獎者與其背景專業,再回望如今各種藝術被分門別類的狀態,更能感受到藝術自由日的群聚,交織著一種另類的多元性。
多元的創作類別,是當時藝術博覽會與藝術市場中少見的狀態。小誌、藝術書、食物藝術、行為表演、現場藝術。就算已至今的國內外藝博會來看,藝術自由日作為一個非典型藝博會,所帶來的藝術類別依舊相當多元。然而,在這十年間,這些多元的藝術類別,逐漸也在一級市場、機構、補助、駐村計畫…等不同方面,找到了讓他們得以維持運作的資源。我們在藝博會現場可能難以看到行為藝術、表演藝術、環境藝術的發生,同樣的,亦有繪畫與雕塑創作者偶爾會抱怨,自己的藝術實踐,並不在補助或駐村與交流計畫評審的眼界範圍內。
既然已經有這麼多條明確的生存路線提供給新興創作者,那我們又如何去想像藝術與陌生的交往、想像當代藝術展現出來的自由力量呢?藝術自由日面對到的環境變遷,也反映著我們如今在藝術機構之外想像藝術實踐的能力。
採訪最後,我忍不住問了黃禹銘:如果你今天是一位想參加藝術自由日的創作者,你會做什麼呢?
「我想我會做行為」他說。「回到藝術自由日的主題『變形記』,以及它呼應的超現實主義一百年,用自己的身體,去詮釋藝術在這一百年之間的不斷變動。」
不論今年是否是藝術自由日的最後一日,它都已在臺灣在念想超現實主義與藝術自由的路上,打開有別於藝術機構所提供的想像與實踐空間。
2024 台北藝術自由日 FREE ART FAIR
展期|2024.11.01—11.03
時間|
11.01|14:00—19:00
11.02—11.03|12:00—18:00
地點|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13號
展區|
A、B、F棟.藝術自由日展區
F棟.《變形記》藝術家聯展
G棟.一日茶道 X 藝術家與他們的茶道具
M棟.平子雄一特展
《變形記》藝術家聯展
參展藝術家|童昆鳥 Tong Kunniao、王鴻川 Ong Hong-Chuan、詹賀 Hojan、時永駿 Shih Yung-Chun、丸尾康弘 Yasuhiro Maruo、楊・紹馬爾 Jan Soumar、小瀨真由子 Mayuko Ose、蘿拉・琳伯格 Laura Limbourg、M. Irfan、郭俊佑 Kuo Jun-You
一日茶道 X 藝術家與他們的茶道具
參展藝術家(品牌)|童品元、Alice(林怡慧)、劉祖安、Rung Ceramics、已知用火、默默、Kuwado、家佳製器、OuO/Once Upon Object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