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助(1917~2008),生於台中大雅名門世家,12歲到日本,及長,考進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習畫,留學日本期間展露藝術天份,屢獲大賞佳績,顯示其早慧及不羈的藝術才華,廣受評審、藝評家及社會大眾青睞。因受太平洋戰爭爆發波及,林之助於1941年回台,連續獲「府展」特選第一名;1946年,林之助應聘至台中師專任教(今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創作之外積極推廣膠彩畫;面臨正統國畫論爭,為膠彩畫之存續奔走長達20餘年,直至1977年,林之助依據材質媒劑的特性,主張以「膠彩畫」取代過往「東洋畫」、「日本畫」之名稱,受到官方民間肯定,終結了長久紛擾不息的國畫之爭。1985年東海大學美術系邀請林之助到該系授課,膠彩畫才正式進入學院制度化教育。林之助終身矢志推廣膠彩畫,組織社團,獎掖後進,培育學生,有著「台灣膠彩畫之父」之美譽。
首度展出的林之助1936年作〈深秋〉,130×162公分,時僅20歲的他已展現出藝術天分。
本展展出林之助自1934至2008年間作品共103件,包括膠彩畫、寫生、下繪、設計、書藝及文獻資料等,分為「摩登世界」、「家園憶舊」、「踢踏變奏」、「美藝人生」、「下繪、手稿與創作實踐」、「書作」等六個子題,貫其於日本、台灣、美國之一生,堪稱規模最大、內容最齊備的林之助大展,逾半數為首度曝光作品。據策展人曾得標說明,2008年遺世之作〈夏晨〉動筆時林之助已是高齡90歲,創作兩年期間修正設色至少八到九次,仍自覺不滿意、不願發表,可見其對於創作的要求與用心。1940年作的〈朝涼〉為林之助早期代表作,微薄的日光穿透陣陣晨霧,迷濛中所見牽牛花、身著深藍色和服的未婚妻王彩珠、猶如作者本人化身的白羊,構成兩人相戀又相隔兩地的相思寫照,深情又溫馨可愛;入選「帝國美術院美術展覽會」擴大舉辦的「紀元2600年奉祝展」,是藝術家終其一生具指標性的作品,並顯現出台灣風土、人文特色的時代美學。
林之助繪製台南大飯店〈貴妃圖〉,夫人林王彩珠陪伴一旁。
林之助曾言:「在這裡展示的每一畫作,應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每一幅畫都代表著作者自己的面貌。」展覽表現出畫家的創作思想與生命情感。觀展之餘,可就近造訪柳川西路二段的「林之助紀念館」。這棟1930年代建造的日式木造宿舍,為林之助工作生活長達60年的住家兼畫室,觀者可在此立體的去感受認識林之助。觀國美館展覽、處林之助故居,在台中濡沐林之助的春風。
林之助書作〈明天有明天的風吹〉,隨著自然,這股豁達自在、活在當下的處世態度,在今年2月適逢林之助百歲冥誕,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吹起了林之助的風,1月23日至5月15日舉辦「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
林之助1940作〈朝涼〉,283×182公分,入選日本「紀元2600年奉祝展」,畫中女子為林之助未婚妻王彩珠。
藍玉琦( 255篇 )追蹤作者